孫塵心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北京 100000)
藝術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從注重教化功能逐漸過渡到個性發展的教育理念,其中,對學生興趣的重視日趨看重。然而,在梳理藝術教育理念發展要義、比對當代實踐心態的過程中,能夠很明顯地觀察到一些偏差。這些偏差使得藝術教育的實踐產生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和“高投入-低回報”的現狀。
在人類發展早期,藝術教育在整個人格教育的培養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我國古代學校教育一貫有“六藝”教育之說,《周禮·地官·保氏》最早記載了包括禮、樂、射、御、書、數在內的“六藝”教育。西方中世紀學校教育中有所謂的“七藝”教育之說,包括語法學、修辭學、邏輯學、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學教育。藝術教育起著教化民眾、通“情”達理的關鍵作用。在這一時期中,藝術教育的功能性特征較為明顯。
近代,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提出“兒童中心論”教育理念,他認為:“兒童是起點,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兒童的發展、兒童的生長,就是理想所在。”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教師應當更傾向考慮兒童的個性特征和稟賦,尊重兒童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美國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加納德亦提出對抗“唯智商論”的“多元智能理論”,尊重兒童在受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并改革了教育的多維評價體系(包括語言、數理邏輯、音樂、空間、身體運動、人際交往、自我認識、認識自然八種智能維度)。個性化教育的理念受到重視和極大發展。而在我國,胡適、蔡元培、馮友蘭、陶行知等近代教育家亦全力推行美育教育和通識教育的改革進程,并將其作為“開啟民智”、推行民眾啟蒙運動的重要途徑。2009年,我國教育部以重大攻關項目的形式批準立項《國民藝術素養教育研究》課題,為進一步從國家層面深入開展國民藝術素養教育奠定基礎。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做好美育工作,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提出殷切期望。藝術教育在凝聚民族認同感、凝結社會各界共識中的重要作用逐漸凸顯。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嚴格控制書面作業總量,保證學生睡眠時間;全面規范管理校外培訓機構,堅持從嚴治理。“雙減”政策以“亮劍”姿態,嚴厲打擊了資本控制下教育機構的無序發展和“焦慮營銷”,堅決維護和治理教育生態的有序、健康發展。應試教育“內卷化”的普遍焦慮感被及時遏制,藝術教育從“邊緣化”“非剛需”的角色重新回歸公眾的關注視野。藝術教育精神始終倡導的人文關懷和人性塑造也被重新重視。
在當今網絡時代背景下,海量免費/低價的學習資料被生產出來,學生的注意力極易被分散,專注度和意志力下降,閱聽能力急劇提升的同時也前所未有的被碎片化。學童一旦進入某項學習科目的“平臺期”“挑戰期”時,便無法承受些微的挫敗感,急于宣稱自己喪失了學習興趣,繼而中斷學習,轉而投向下一項“興趣”的開發。周而復始,從個體來看,培養了諸多淺嘗輒止的“興趣愛好”,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造成了“事事都懂,個個不精”的局面。藝術教育對于學童人格塑造、品行規范、精神培養的重要作用讓位于“興趣愛好”培養,甚至成了部分家庭追求虛榮感的“炫耀標配”。
從教育理論的發展中,可以看到以兒童中心論、興趣論、個性化教育為代表的突破,但在具體實踐中,過度以學童為主導設計的學習規劃卻產生了極大的隱患,值得警醒。對藝術教育本體的重新思考,對“興趣論”教育理念的合理運用,對“兒童中心論”而非“兒童決定論”的教育規劃,如何合理運用互聯網這一技術中性的學習工具等問題都值得深思。
縱觀當下兒童藝術教育的現狀可見,藝術門類豐富多樣,學習材料數量激增,新的輔助手段層出不窮,然而,這些網絡時代所帶來的繁榮,似乎是一捧泡沫,兒童藝術教育過程中出現的缺乏堅持、厭學心態、成果低效等問題都并未得到解決。
首先,啟蒙階段的藝術熏陶欠缺。對于從未接觸過藝術形式的孩子來說,他們對音樂、舞蹈、美術、書法等這些藝術形式是完全陌生的,對于從未接觸過的藝術形式,何來興趣而言?我們應當把多樣的藝術形式滲透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先帶領學生感知不同藝術形式的種類,例如,走進展覽館去看畫展、設計展;走進音樂廳去欣賞古典音樂會、兒童音樂劇等。觀察孩子在面對不同形式的藝術形式時的情緒狀態和感受表達,是否對顏色感知有好奇、是否對音樂節奏有呼應、是否對肢體表達有模仿等,都可以作為分辨孩子對某種藝術有興趣的方式,之后,再去決定是否對某一種藝術形式進行下一步的學習。
在對選擇欣賞作品的標準和渠道方面,很多家長甚至老師實際上并不完全了解應當如何選,選什么,怎么選。網絡時代對于我們是友好的,也是殘酷的,海量的藝術資源看似豐滿,實則遍布陷阱。對于琳瑯滿目的音樂、五彩繽紛的畫作,數量并不代表質量,那些低分辨率的畫面、簡陋的音樂伴奏、甚至粗糙的卡通形象都在悄無聲息地影響著孩子的藝術感知能力和審美能力。這樣的藝術學習,已是大多數家庭正在面臨的問題,但并不自知。由于上一代人在藝術教育方面的缺失,直接影響了父母對于藝術審美的標準和感知能力,因此,現代社會中的很多家長已經逐漸意識到了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引起了一些家長的盲目選擇:或者是離家近的培訓機構,或者因為課程的價格低數量多等便利條件優先的抉擇,使得學生無法享受到正確的藝術教育。
孩子對藝術的興趣,是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逐漸顯現的,可能因為一首歌、一幅畫或者一首樂曲,打開了通往藝術的大門。在啟蒙過程中,孩子的興趣只是一個起點,藝術學習與其本身的藝術想象力有極大關聯,家長為孩子提供的藝術感知環境和安全感,是保護孩子興趣的必要方式。但如今網絡時代下的快教育、快成果,導致一些教師和家長僅關注學生的出勤率和課程的購買力,卻忽略對學科標準的關注及學生性格的養成。沒有行業標準,也沒有相關參照,再加之專業教師資質良莠不齊、不同城市師資資源分配差距較大,因此,很多家長只能靠碰運氣、朋友推薦、培訓機構推薦去尋找藝術教師。面對專業不足的教師時,是缺乏甄別能力和判斷力的。
其次,家長對學生的期待過于簡單或過于追求成績。家長對學生學習藝術的出發點,通常比較極端,或僅培養熏陶,或立志走專業道路,都過于偏激。同時,家長們過于忙碌,從而讓孩子單獨上課,或由他人——其他家庭成員、司機或保姆等人陪同上課,父母對自己孩子的學習過程和藝術成果完全不了解。此外,對藝術學習僅限于每周一次一小時的課程實際上是遠遠不夠的,初級階段的藝術學習,是需要日常的練習、滲透和積累。通過筆者多年的觀察,通常有父母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生藝術教育中的孩子,進步都非常快,完成度很高,學生的積極性很強,父母老師的配合也比較協調,因此學生的藝術感受力和成就感更強。
進入學習的“瓶頸期”時,學生常常展現出厭學、興趣缺失等情緒特點,對音高、旋律、節奏、速度、色彩、空間等感知能力不足,無法產生共鳴,體驗不到藝術帶來的美和韻律,導致學生產生嚴重的挫敗感,對藝術缺失興趣。學生在成長發育過程中,特別是在3-9歲的年齡段,受到生理條件的限制而受挫,會帶來沮喪和失落,例如:在鋼琴學習中,由于手指條件不夠優良,手指長短差距過大(五指過短,導致手型向外傾斜)、手指關節無力,無法支撐、手指跨度小,演奏吃力等;聲樂演唱學習中,由于孩子還未建立正確的音高概念引起的音準不穩定,氣息的概念不明確,導致演唱的音域小、演唱的作品少;在舞蹈學習中,孩子的身體不協調,跳舞時的手腳配合困難、節奏感知能力不強,導致舞蹈表演過程中無法找到音樂的節奏拍點;比如繪畫學習,四五歲的年紀手小力氣小,拿不住畫筆,六歲后身體逐漸開始發展后能夠控制畫筆等。此外,學生的專注力不夠,容易被身邊事物、聲音等干擾而分散,無法持久專注地學習;學習的耐力不夠,超過一定時間會覺得壓抑、疲憊,無法全情投入等問題,也會造成學生很快失去對藝術的興趣。
此外,學習的素材過于單一,枯燥乏味,沒有成就感和新鮮感,例如:美術學習中長期練習素描,鋼琴學習中哈農、音階基本手指反復練習等現狀,舞蹈教育中每天都要做的練功壓腿等基本訓練。基本功的訓練非常枯燥和痛苦,卻是學藝路上的基石。
當這些問題出現時,大部分的教師、家長或孩子本身會認為,是孩子已經對某種藝術形式喪失了興趣的信號,從而放棄繼續的學習和感受,錯過了最佳的學習時間,與藝術教育的重要突破時機擦身而過。面對這一階段的學習難點,學生-家長-老師應該形成一個緊密合作的團隊,有意識地建立理性、堅持、不畏苦難的學習精神,且能夠看到自己處于何種學習階段,主動地調整學習態度和日常練習的情緒。
針對以上所提出的現狀,我們是可以從以下四個層面進行反思及改善:
從社會及專業評價體系建設來看,應當建立健全的專業教師隊伍管理,及時補充藝術教育相關基礎建設(如社區小劇場、學生藝術節、藝術類社會服務活動等),開闊學生眼界,培養實踐精神和服務社會的意識。針對社會上的藝術教育機構和自由教師,設立相應的行業準入標準,打擊不法行為,規范市場良序。針對社會上的藝術比賽、考級等活動,定期、及時、反復向公眾公布白名單或黑名單,采用引導方式規范行業秩序。相關專業團體及高校亦不應躲在象牙塔中,而應該積極參與相關兒童藝術教育的各個方面,鼓勵實習、支教、志愿服務等形式的社會服務行為。
從教師層面來看,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保持對藝術的熱情。除了教會學生如何實操,更重要的引導學生如何感受。教學不再是機械地重復課本內容,而是與學生互動、幫助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有針對性的解決。同時,利用網絡時代豐富的資料、便捷的渠道、創新的輔助方式,展開導引式、書單式的授課。如,利用數字敦煌博物館為學生講解壁畫、利用國家大劇院官網的資料服務引導學生聆聽現場音樂會、尋找優質的網絡大師課為學生答疑解惑等。在大量優質的、免費的、專業的學習資料中,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會學習旅程中的領路人,而非僅僅是教材的復讀機。任何一門藝術學科,都有十分系統的、專業的教學法,優秀的藝術教育教師,在對教學的法則、教學的規律、教學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等,能夠快速且有效的找到學習方案進行解決。同時,通過自己多年教學經驗,提煉出自己的教學規律和模式,熟知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的重點難點,每節課有清晰的教學目標,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學生的性格、年齡、接受能力等特征,及時調整自己的授課方式。靈活運用多媒體手段,在課堂中采用多重教學模式,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多樣性,以此提升學習過程中的感知能力和審美標準。
從家庭教育層面來看,應多參加親子音樂會、畫展、藝術交流分享活動,積極參加藝術類比賽,增加學生與他人的交流,相互學習激勵進步。用文化交流代替“屏幕”,將家庭成員的交流和自我成長浸入日常,在合理使用媒介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完成學習習慣的培養和家庭學習氛圍的塑造。家長在陪伴孩子進行藝術學習時,亦應積極參與到藝術學習過程中,提升自身的藝術感受、藝術審美能力,通過與孩子的交流建立正向的反饋與協同成長的家庭教育機制。
從學生個人層面來看,應正視藝術教育對人生發展的作用,樹立遠大目標,及早建立理性的學習觀和發展觀,學會學習方法,平復心態不急于求成,多與同伴交流學習,用“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心態而非攀比之心去踐行自己的藝術學習過程。積極地、有意識地選擇能夠提升自己審美能力的學習或藝術體驗項目,珍惜并培養自己的審美趣味。充分利用網絡學習資源的同時,要注意培養自己使用媒介工具的能力,培養自己辨別網絡知識優劣、準確性的媒介素養。
在“興趣論”成為兒童藝術教育的主流指導思想的今天,我們若能夠正視藝術教育過程中的“痛與樂”,平衡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退與進”,構建健康學習中精神培養與技藝磨煉的關系,將人格、性格塑造真正融入藝術教育中,不、削減半途而廢的消極思想,亦拒絕“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竭力為學生打開文化視野與人類精神寶庫,才是當代藝術教育改革與建設的初心。
①新華社北京8月30日電.習近平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回信強調:做好美育工作弘揚中華美育精神 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https://theory.gmw.cn/2019-02/22/content_325451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