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鐘銀
(遼寧大學馬可·穆勒電影藝術研究院,遼寧 沈陽 110130)
國家頒布的學科、專業目錄,是高等院校學科、專業設置的依據,涉及研究生招生、培養、學位授予等項工作,需要進行定期修訂或不定期微調。在我國,關于研究生教育的學科專業目錄,先后有1983年版、1990年版、1997年版、2011年版等版本,目前使用的是2011年發布、2018年調整的版本。
1997年版《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藝術學還是文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戲劇戲曲學、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與藝術學、音樂學、美術學、設計藝術學、舞蹈學等則是藝術學一級學科下設的二級學科。2011年版《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藝術學劃時代地一躍升格為同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并列的第12個門類,于是,戲劇與影視學同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美術學、設計學等攜手挺進一級學科行列;作為附錄的《專業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目錄》,“藝術”在有無必要設置的質疑聲中作為專業學位授予類別赫然在列。
為優化學科、專業體系結構,使研究生教育與時代發展節拍相合,距2011年目錄調整10年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于2021年組織開展了新一輪學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并于同年底推出了《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專業目錄(征求意見稿)》及其管理辦法。此次征求意見稿所見目錄,仍然保持學科、專業體系原有的三個層級,即學科門類、一級學科與專業學位類別、二級學科與專業領域。做出震撼調整的是,戲劇與影視所在學科、專業門類名稱由“藝術學”改為“藝術”,而在“藝術”門類下,僅列出藝術學一個一級學科,但又特別加上括號,提示其中包含戲劇、影視及音樂、舞蹈、美術、設計等的歷史與理論研究;尤為讓人感到興奮的是,與藝術學一級學科并列地推設出了戲劇與影視及音樂、舞蹈、戲曲與曲藝、美術與書法、設計等六個藝術專業學位類別,并特別標示六個類別不僅可授碩士專業學位,而且可授博士專業學位。
一般認為,一級學科須具備相對獨立且成體系的知識、理論及研究方法,研究范圍界限清晰,有多個明確的二級學科、系統的課程體系、穩定的和一定規模的人才需求。如果按照這一標準劃分,作為學科,戲劇、影視等此次雖然在目錄中都被歸置在藝術學內而未能一一平行列出,但這并不會妨礙其擁有一級學科地位的資格,也不會沖擊有關院校學位點進行包括博士研究生在內的人才培養工作。客觀地講,目錄這般設置恰恰給了戲劇與影視等學科更為機動的辦學取向,應該是一個三思之后的優選。須知,進入21世紀以來,戲劇、影視方面博士學位授權點在綜合性大學多有立足之地,經過資源配置,有的以一級學科學位點面貌出場,有的則以方向名義掛靠相關一級學科學位點亮相,而許多專門性藝術院校因其辦學旨趣不在于單純的學術人才培養,往往難以獲得戲劇、影視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掛靠招生也無著落,但此次征求意見稿無疑是要把專門性藝術院校設立博士學位授權點——以專業學位博士授權點為主的道路一舉打通。如果說專業碩士學位設置,目的在于為職場培養高素質、應用型的技術技能人才;而專業博士學位設置,目的則在于培養職業范疇高層次、應用型未來領軍人才。毋庸置疑,藝術專業學位授權門類目錄的重置及專業博士學位的創設,必將為受制已久的專門性藝術院校及具有高水平藝術創作人才培養能力的院校招收博士生帶來轉機,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理論上,所有藝術樣式均具共性,但也更富個性。目錄中,藝術門類學術型學位授權原設學科被聚集在藝術學里,并非降格,亦非壓制,乃是符合藝理的回歸。藝術門類專業型學位授權目錄分類設置顯然是因為尊重不同樣式藝術操作與呈現方式區別顯著、無法統攝的特點以及為了合理均衡人才培養類型結構而導致的必然結果。
基于以上認識,具有根基意義的一級學科、專業名稱,宜由國家層面確立;而二級學科與專業領域名稱,在征求意見稿中并未被規定出來,可由教育部學科評議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專家編制發布,由擁有相應學位授予權的高校自主設置。學科評議組、專業教指委及擁有相應學位授予權的高校開展二級學科和專業領域名稱編制或設置工作,政策性空間開闊,應根據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站在實現大學功能的立場上,科學規范、簡明易解、歸類得當地對二級學科、專業領域加以命名,最大限度地體現出學科、專業的內涵。
學科、專業目錄與研究生教育有關,也與本科生教育有關?!秾W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是在原《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1997年頒布)》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1998年頒布)》基礎上編制的,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辦法》(學位〔2009〕10號)特別強調,本規定不只適用于碩士、博士學位的授予、招生和培養,學士學位也要按本目錄的學科門類授予。從本科生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如何做到銜接順暢、層次遞進,理應在本科生教育學類、專業目錄和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當中得到體現。
毋庸諱言,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戲劇與影視類所設專業存在名稱不夠規范、內涵不夠清晰、界限區分不大等問題。遵循“主動適應、科學規范、繼承發展”的修訂基本原則,統籌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及專業與職業、專業口徑寬與窄、適應性與前瞻性、國內與國際、規范與開放等關系,《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將戲劇與影視學類置于升級后的藝術門類之下,確立了包括表演、戲劇學、電影學、戲劇影視文學、廣播電視編導、戲劇影視導演、戲劇影視美術設計、錄音藝術、播音與主持藝術、動畫及影視攝影與制作(特設)等專業名稱。變化在于將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1998年頒布)中文學門類目錄外專業影視學改稱電影學、導演改稱戲劇影視導演;把在少數高校試點的目錄外專業廣播影視編導并入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攝影專業(部分)及在少數高校試點的目錄外專業數字電影技術、照明藝術合并為特設專業影視攝影與制作;取消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設置的控制;撤銷目錄外專業影視教育。如此一來,使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門類名稱保持一致,使本科生教育專業類與研究生教育一級學科名稱相對應,使本科生教育專業名稱更加清爽,專業承載更加明晰,專業之間保持了應有的區分度,有效地融洽了本研體系關系。
為推動學位授予單位根據國家發展需求,強化自身辦學特色,優化學位授權點結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2020年12月1日發布了《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和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動態調整辦法》。依據此辦法,各學位授予單位可撤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學位授權點,可增列現行學科目錄中的一級學科或專業學位類別的其他學位授權點。其實,早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推出之際,為進一步賦予高校依法辦學的自主權,目錄修訂組也設計出了針對本科專業設置的“備案制”和“審批制”兩種鼓勵性伴隨規定。
戲劇與影視理論研究、創作實踐及教育局勢發展到目前,尤其是相關政策的出臺刺激,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內生動力也進一步增強。在新的背景下,學科及專業體系、結構、內涵建設,既需要多層面反思,也需要全方位前瞻,引人關注的目錄修訂需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審視本科專業目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或可順勢改名為視聽媒體編導專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或可借機改稱為口語傳播藝術專業。
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和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從無到有,自有其歷史成因。兩個專業的誕生是我國廣播電視行業發展上升期切實而有效的頂層設計結果,為彌補我國廣播電視行業人才缺口,解決我國廣播電視行業人才急需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現在看來,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進行融合改造的情勢下,兩個專業的名稱頗有落伍意味。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改名為視聽媒體編導專業,可將廣播電視與互聯網等屬性一致的新舊媒體相關內容名正言順地歸于旗下,更可改變其短線專業屬性。播音與主持藝術的專業指向單一、局限明顯,人才的行業需求度日漸走低,而口語傳播專業,卻是國際廣泛認同的長線專業。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口語傳播課程,口語傳播論壇也多有舉辦,口語傳播觀念日漸擴散,認知度趨高,改換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名稱為口語傳播藝術專業,外延增益,符合學情業情。
聚焦本科專業目錄,戲劇影視文學和戲劇影視導演兩個專業或可合二為一,設立編劇與導演專業。
近年來,戲劇影視導演專業有的學校隔年招生甚至停辦,這與社會需求規格限制不無關系。顯而易見,兩個專業的畢業生直接崗位寥寥、對口就業面窄,尤其是戲劇影視導演專業。但更為窘迫的是,從職業要求方面看,戲劇影視文學和戲劇影視導演工作的核心指向均是故事創作,無論一度創作還是二度創作,故事創作均須有濃郁生活的滋養,而囿于生活,本科階段的學生建構完整、生動故事的能力生成不易,創作難被接受。
事實上,兩個專業的職業崗位具有天然的相互依存性,因思維方式、工作方法等多種原因促使編劇與導演兼于一身的情況在戲劇與影視行業不乏所見,尤其是在短片、短視頻創作大行其道后。兩個專業整合為編劇與導演專業,可以確立新的人才培養目標,研發新的課程體系,重點培養學生成為傾向于戲劇、影視短劇的編劇與導演復合型創作人才,連帶培養學生成為戲劇與影視藝術批評人才、活動策劃人才、業務管理人才等,延長就業鏈,擴大就業面,畢竟一專多能者更易于獲得生存空間,彌補社會多種需求空隙。
考察紀錄片的歷史、現實與未來,本科專業目錄中或可增設紀錄片專業。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在關于印發《交叉學科設置與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學位〔2021〕21號)中明確支持高校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區域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需要,設置符合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的專業;支持高校用好學科交叉融合政策,增設新專業。交叉學科是多個學科相互滲透、融合形成的結果,而紀錄片的這種特征自其誕生之日起就已具備,歷經百余年的發展,愈加明顯,紀錄片專業以交叉學科身份編入目錄未嘗不可。
紀錄片可以講故事也可以不講故事,即使講故事,其故事也是非虛構的,顯然與必須講故事的劇情片大有區別。紀錄片類型在國際上早已是多種多樣。近年來,由于新媒體的助陣,紀錄片發展更是步入了多姿多彩的新階段。紀錄片比任何一個片種的機構需求、創作隊伍、觀看群體更具規模。
作為學科、專業,紀錄片自身有其明確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理論體系與知識體系,紀錄片概論、中外紀錄片發展史、與其他學科交叉形成的紀錄片作品類型研究著作等可見多種。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紀錄片與人類學、歷史學、教育學、政治學、動物學、植物學、工程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課程體系,為視聽媒體、有關部門等培養學術意識強烈的紀錄片制作人才,時機業已成熟。
研究生教育方面,戲劇與影視專業博士研究生第一批次開招指日可待,涉及專業內涵的學位獲得依據是亟須思考的新課題。
基于藝術專業碩士等的人才培養經驗,戲劇與影視專業博士學位申請者,提交與培養目標相符的高水平創新性實驗成果以及與之相關的研究報告應該是最為常見的選擇。
由于新科技的觸動,引發了戲劇與影視語言表達的生態變化,使得戲劇與影視語言的型構、聲貌、詞匯、語法、修辭等,在現代化、民族化方向上獲得了可加延展的探索空間及創新成果出現的預期。戲劇與影視專業博士研究生基礎性研究不妨著眼于此。
作品類型創新可以作為戲劇與影視專業博士研究生的主攻方向之一?,F實生活以及工藝革命為作品類型創新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博士學位申請者獨立或合作完成一部具有創新性乃至高峰感的戲劇與影視類佳作不無可能。
跨學科交叉融合實驗,比如戲劇、影視教育實驗,戲劇、影視運營實驗及戲劇、影視智能化創作實驗等,蘊含豐富而有價值的藝術博士專業學位畢業選題,值得開拓、挖掘。
戲劇與影視門類目錄修訂,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要始終面向現實、面向未來、面向世界。戲劇與影視學科專業,尤其是影視,成形歷史不長,建構中國風格、全球氣派的學科專業體系需要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