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昆,李美娥,李新民,董 冉,王少敏*
(1山東省果樹研究所 山東泰安 271000; 2萊州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山東萊州 261400;3泰安市農業農村局 山東泰安 271000)
費縣是我國山楂主產區之一,山楂栽培歷史悠久,山楂產業是當地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截至2021年底,山楂栽培面積6700 公頃,產量12.6 萬噸,產值近3 億元;以北部、西南部砂石山區栽植為多,主要分布在東蒙鎮、朱田鎮、費城街道、大田莊鄉、梁邱鎮等鄉鎮。山楂花腐病是費縣山楂產區的重要病害之一,由于發病較早,很多果農不了解其發生規律,使得該病近年來在費縣山楂產區發生較重,流行較重的年份個別果園近于絕產,給山楂種植戶帶來極大損失。筆者總結了費縣地區山楂花腐病的發生規律及其綜合防治措施,以期為山楂花腐病的防治提供技術指導。
山楂花腐病主要于春季危害山楂幼葉、新梢、花朵和幼果,引起葉腐、枝腐、花腐或果腐(圖1)。

圖1 山楂花腐病病果后期癥狀
幼葉被害,展葉后4~5 天出現癥狀,初在葉緣或葉片中央產生褐色短線條狀或點狀病斑;天氣潮濕時,病斑上生出一層灰白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病斑進展迅速,6~7 天可擴展至葉片1/2,導致病葉腐爛;葉片上的病斑擴展到葉柄基部,導致病葉焦枯脫落,稱為葉腐。新梢發病多見于基部萌蘗枝,多由新梢頂部葉片上的病斑擴展引起,病梢初現褐色斑點,后變為紅褐色,病斑環繞枝條一周后病梢枯死,稱為枝腐。病菌的分生孢子在開花期由柱頭侵入直至果心,從果實內部心室開始向外擴展,落花后10 天左右,幼果即可出現癥狀;初在果面上出現1~2毫米大小褐色病斑,病斑迅速擴大,2~3 天即迅速擴及全果,幼果呈暗褐色腐爛狀;病果失水后僵化形成菌核,容易脫落,稱為果腐[1]。花朵染病,引起花蕾或花朵枯萎下垂,稱為花腐[2]。
山楂花腐病病原的有性態為子囊菌亞門串孢盤菌Monilinia Johnsonii(Ellis & Everh.)Honey,無性態為半知菌亞門山楂褐腐串珠霉菌Monilia crataegiDied.[3]。病菌以菌絲在病僵果內越冬,翌年春季山楂展葉期時從病僵果上產生子囊盤,子囊盤展開后,大量子囊孢子呈煙霧狀噴出,借風雨傳播,孢子萌發后從傷口或皮孔侵入,導致山楂展葉期、開花期或幼果期發病。
山楂花腐病發生嚴重與否,主要取決于山楂展葉期到開花期的降雨情況。山楂展葉期降雨,葉腐即可發生,雨量大,降雨次數多,發病嚴重;花期降雨,花腐、果腐即可發生,雨量大,降雨次數多,發病亦重[2,4]。溫度對發病的影響次之,病菌菌絲在20~25 ℃溫度范圍內生長良好,低于10 ℃時生長緩慢,超過30 ℃時幾乎不能生長[5]。物候期與發病的關系極為密切,展葉初期和開花期是病菌侵染的適宜時期,也是藥劑防治的關鍵時期。此外,不同品種對山楂花腐病的抗性差異較大,金如意、甜紅子等早熟品種發病較輕,大金星、大五棱等晚熟品種發病較重。
冬季徹底清除園內枯枝、落葉和病果,集中燒毀或深埋,消滅越冬菌源。春季萌芽前翻耕土壤,深度在15 厘米以上,將病果深埋在地下,防止子囊盤產生,消滅初次侵染源。雨后及時排水,降低果園濕度,減輕病害發生。合理冬剪,減少傷口,促進樹體健壯生長,提高抗病能力。
春季萌芽前全園噴灑45%晶體石硫合劑30 倍液或3~5 波美度石硫合劑進行預防。發病初期及時噴藥防治,最好保護劑和治療劑混合使用,可于山楂展葉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各噴施1 次苯醚甲環唑、戊唑醇、吡唑醚菌酯等藥劑,可有效防治山楂花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