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鋒,吳宗健
(杭州中能汽輪動力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18)
某汽輪機組為驅動壓縮機用凝汽式汽輪機,額定轉速12 000 r/min,前、后徑向軸承為5 瓦可傾瓦軸承,布置方式為下部2 塊瓦、上部3 塊瓦。按照API 612—2020《石油、化工和天然氣工業用 特種用途汽輪機》,在最高連續轉速范圍內,該機組前、后軸承處的軸振幅應在25 μm 以下。但該機組在單機試車時,還未到達額定轉速,前軸承處軸振幅就已超標,經歷幾次降速沖轉,振動均未能達標。具體表現為:機組剛啟動時,前軸承處軸振幅為7 μm 左右;之后隨轉速增加振動平穩上升,在轉速升到9000 r/min 左右時,振幅達到20 μm;隨轉速繼續上升,振幅繼續增大且開始大幅波動,到11 889 r/min 時,振幅最高達到37 μm,隨后降速停機(圖1)。對應頻譜圖顯示,9000 r/min 之前,振動頻率主要為工頻,即轉子工作頻率,是由轉子本身剩余不平衡量引起的振動;9000 r/min 后,振動頻率中出現較明顯的低頻成分,稍低于0.5 倍工作頻率,振幅在5 μm 左右(圖2);隨著轉速繼續上升,低頻振幅不斷增大,到11 889 r/min 時,低頻振幅已經超過工頻振幅,成為振動頻率的主要成分(圖3)。

圖1 前軸承處軸振趨勢

圖2 9000 r/min 時前軸承處軸振頻譜

圖3 11 889 r/min 時前軸承處軸振頻譜
為消除上述振動故障,進行了如下試驗:
(1)潤滑油溫試驗。將潤滑油進油溫度由38 ℃升高到42 ℃,前軸承處最大軸振下降到29 μm 左右,且轉速上升到9500 r/min后,才出現低頻振動分量,繼續升速時不穩定波動的幅度有所降低。
(2)潤滑油壓試驗。將潤滑油進油壓力由0.1 MPa 提高到0.13 MPa,前軸承處軸振稍有下降,降低幅度在3~5 μm。
結合故障表象和相關振動數據,可以發現振動有如下特征:①振動頻率與工作頻率不同,主要為接近于0.5 倍頻的低頻分量;②振動趨勢呈不穩定波動狀態,且波動的振幅值較大,轉速低于9000 r/min 時,振動以工頻分量為主,高于9000 r/min后,開始出現低頻振動,且時隱時現,隨著轉速升高,直至超過工頻振動成為主要振動頻率;③振動對潤滑油狀態的變化比較敏感,潤滑油溫和油壓升高后,振動狀況有所好轉。
綜合以上振動特征分析,該機組前軸承處軸振增大及持續不穩定波動的原因,是軸承油膜失穩引起了轉子的自激振動。
轉軸在軸承內以一定轉速旋轉時,如果不存在外界擾動力,軸頸中心將在其靜平衡位置上穩定運轉。當有外界擾動力作用在轉軸上時,軸頸中心可能會偏離其靜平衡位置,在油膜交叉剛度的作用下,會產生徑向彈性力和切向力。徑向力的方向與軸頸偏離的方向相反,會推動軸頸中心回到靜平衡位置,切向力的方向則與軸頸偏離的方向垂直,會推動轉子沿著垂直于偏移的方向運動。如果切向力的大小超過了系統本身的阻尼力,就會引起轉軸的渦動,開始渦動后,轉軸所受的離心力就會增大,軸頸中心偏離的距離也隨之增大,所產生的切向力也更大,進一步推動轉軸渦動,形成自激振動。
大多數油膜失穩故障發生在機組升速和超速試驗過程中,當機組轉速升到某一值時,轉軸開始渦動,渦動的頻率稍低于轉動頻率的0.5 倍,開始渦動的這個轉速稱為失穩轉速。這時,轉軸處于自激振動的起始階段,隨后機組轉速繼續升高,轉軸渦動頻率也隨之升高,但始終維持在稍低于轉動頻率的0.5 倍。油膜渦動時的轉軸振幅一般較低,當轉速升高到臨界轉速附近時,由于共振的放大作用,轉軸振幅會增大,此時油膜渦動會消失,越過臨界轉速后,油膜渦動又重新出現。當轉速升高到大于2 倍臨界轉速后,渦動頻率與轉軸固有頻率重合,產生共振,振動幅值會急劇增大,油膜渦動發展成為油膜振蕩,轉軸處于自激振動的后期階段。
油膜振蕩有如下特點:①油膜渦動時,振動頻率主要為工頻,發展成為油膜振蕩后,工頻振動會減小,低頻振動會急劇增大,甚至超過工頻振動,成為主要振動頻率;②振動幅值很大,且具有突發性,接近油膜振蕩時,低頻振動會出現不穩定波動的趨勢,振幅忽高忽低,一旦出現油膜振蕩,振幅會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劇增;③油膜振蕩是由于油膜渦動頻率與轉軸一階固有頻率重合導致的,因此只有當轉速超過轉子一階臨界轉速的2 倍后,才有可能發生油膜振蕩;④油膜振蕩與軸承內潤滑油的流動狀態有關,潤滑油的溫度和壓力、軸承型式、軸承頂隙和側隙、載荷等都會對油膜振蕩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⑤油膜振蕩故障大多發生在升速階段,尤其是超速試驗過程中。
消除油膜失穩故障,一般可從減小外界擾動和提高軸承穩定性這兩個方面入手。
(1)減小外界擾動。在機組升速過程中,當存在外界擾動時,轉子可能會提前失穩,即在到達失穩轉速之前,轉子就開始渦動。對于旋轉機械而言,大軸晃度、軸端瓢偏、轉軸振動、軸頸橢圓度、轉軸彎曲等都是重要的外界擾動因素,有可能引起轉軸的自激振動,需盡量減小這些因素的影響。
(2)提高軸承穩定性。主要是通過采取各種措施,來增大軸頸相對于軸承中心的偏心率,運轉時的軸頸偏心率越大,軸承的穩定性就越好。這些措施包括:①采用穩定性更好的軸承;②減小軸承頂隙、增大軸承側隙,提高軸承預負荷,減小頂隙可以通過修刮軸承中分面來實現,增大側隙可以采用修刮進、出口油囊的方法;③減小軸承寬徑比,增大軸承比壓;④取消上半軸瓦的環向油槽;⑤提高潤滑油供油溫度或更換黏度較低的潤滑油。
轉軸的不平衡振動是該機組最主要的外部擾動因素,減小軸振動可有助于消除故障。在該機組停機冷卻后,將轉子拆出,在高速動平衡設備上再次進行高速動平衡,進一步降低剩余不平衡量,減小轉軸的不平衡振動。
可傾瓦軸承包含有多個瓦塊,每個瓦塊都可以繞其支點擺動,機組運行時,每個瓦塊都能根據軸頸的運動狀態而自由調整位置,形成最合適的油楔,以適應轉速、機組負荷等的變化。由于在穩定運轉時,可傾瓦軸承中每塊瓦的油膜力都會通過軸頸中心,因此不會產生切向失穩力,是目前公認的穩定性最好的軸承。穩定性最好并不代表永遠不會失穩,其穩定性與軸承安裝狀態、軸承間隙大小等有很大關系,軸承頂隙較大,承載較輕時,可傾瓦軸承的油膜阻尼較小,抵抗外界擾動的能力較差,容易引起失穩[8]。相反,當可傾瓦軸承的頂隙較小時,上瓦的油膜力較大,轉子相對靜平衡位置的偏移量較小,轉子—軸承系統的穩定性較好[9]。因此,通過修磨軸承中分面來減小該機組軸承的頂隙,以提高穩定性。
經過高速動平衡、減小軸承頂隙后,該機組按規定流程重新暖機啟動,在整個升速期間、穩定運行及超速試驗階段,機組的振動數據良好,通頻振幅在15 μm 左右,主要振動頻率為工頻,低頻振動基本消失,也未出現振幅波動現象,振動問題得以解決(圖4)。

圖4 處理后前軸承處軸振趨勢
(1)該機組發生不穩定低頻振動的原因是油膜失穩。可傾瓦軸承的穩定性最好,但并非絕對穩定,軸承間隙和載荷都會影響軸承的穩定性。
(2)降低軸振動可減小外界擾動因素,有利于提高穩定性,機組在安裝、檢修時應將外界擾動因素降至最小。
(3)減小軸承頂隙可提高穩定性,該機組減小軸承頂隙后振動指標達到優秀水平。
該機組的振動故障原因分析及處理過程,可為同類型機組的設計和運行,提供相應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