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景濤,叢日亮,趙會林
(中水東北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吉林 長春 130021)
溝道型棄渣場是指將棄渣堆放在溝道內,堆渣體將溝道全部或部分填埋,適用于溝底平緩、肚大口小的溝谷[1-2]。由于堆渣阻隔了溝道天然洪水的自然下泄,在棄渣場上游匯集了大量的匯水,棄渣場的安全穩定受到影響,導致渣體內部凝聚力和黏聚力等物理參數降低,渣體失穩,甚至誘發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3-6];同時棄土棄渣被水流沖蝕進入下游河道,造成河道淤積,毀壞水利設施,影響正常行洪和水利工程效益的發揮,甚至引起洪澇或者地質災害[7]。
因此,排水設施是溝道型棄渣場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的重要設施之一,可保障降水和溝道上游來水安全排泄,對棄渣場及其下游基礎設施的安全、棄渣場植被恢復、復墾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垣曲東南莊至嶺溝道路工程位于山西運城市垣曲縣解峪鄉境內,線路總長度15.672 km,起點為東南莊村口北側約200 m處,終點為嶺溝高程950 m附近,沿線布置兩條隧道,#1隧道長約808 m,#2隧道長411 m。工程設計等級為公路三級,設計行車速度30 km/h,行車道寬6.5 m,兩側土路肩寬0.5 m,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交通荷載分級為重交通等級,橋涵荷載為公路-Ⅱ級荷載。
工程占地面積58.08 hm2,其中永久占地面積為44.30 hm2,臨時占地面積為13.78 hm2。工程土石方總量228.20萬m(3自然方,下同),其中土方開挖64.35萬m3,石方開挖102.25萬m3,填方61.60萬m3,余方105.00萬m3(松方146.21萬m3)。工程總投資29 996.27萬元,其中土建投資22 075.02萬元。工程于2020年8月開工,2022年1月完工,建設總工期18個月。
項目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冬季少雪干燥。多年平均氣溫13.3 ℃。多年平均降水量628.2 mm,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夏季,7月~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6.5%。多年平均蒸發量1999.1 mm。多年平均風速2.6 m/s,相應風向為NW。多年平均日照時數達2088.0 h,≥10 ℃積溫4899.2 ℃,無霜期236 d,最大凍土深度37 cm,最大積雪深度19 cm。
本工程沿線共設置11個棄渣場地,占地面積總計13.78 hm2,占地類型為林地,均屬于溝道型棄渣場,棄渣總量為146.21萬m3。棄渣場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棄渣場基本情況表
(1)棄渣場級別。根據《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范》(GB 51018—2014),按照各渣場堆渣量、最大堆渣高度、渣場失事對主體工程或環境造成的危害程度,確定#3、#7、#8、#9棄渣場級別為3級,其余棄渣場級別為4級。
(2)排水工程級別及設計標準。根據《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范》(GB 51018—2014),#3、#7、#8、#9棄渣場排洪工程級別為3級;其余棄渣場排洪工程級別為4級。因工程地處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排洪工程級別提高1級,確定#3、#7、#8、#9棄渣場排洪工程級別為2級;其余棄渣場擋排洪工程別為3級。
(3)設計洪峰流量。根據《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范》(GB 51018—2014),并結合各渣場排洪工程級別,確定各渣場的防洪標準。根據各棄渣場的匯水面積,計算設計洪峰流量,具體見表2。

表2 棄渣場水土保持工程設計標準及防洪標準
參照《水電工程棄渣場設計規范》(NB/T35111—2018),本工程棄渣場的排水設施主要包括渣體底部排水盲溝,馬道內側和渣頂前沿排水溝,渣頂和渣坡排(截)水溝,以及施工期臨時排水溝[8]。
(1)排水盲溝。溝底清表后,在渣場底部低洼處布設塊石排水盲溝,盲溝溝槽底寬1.0 m,頂寬2.0 m,兩側邊坡坡比1∶0.5,深1.0 m,延伸至下游擋渣墻。塊石回填后,在盲溝頂部鋪設土工布。
(2)馬道排水溝。在渣體馬道內側和渣頂前沿設置預制混凝土排水溝,將渣頂和坡面上的匯水引至渣場截水溝內,防止對渣體穩定產生影響。排水溝為矩形斷面,斷面尺寸為0.4m×0.5m(寬×深)。
(3)渣頂排(截)水溝。#1渣場、#4渣場和#10渣場上游側道路設置涵洞排水,涵洞出口高程高于棄渣場渣頂高程,設計在涵洞出口設置順接工程,在渣頂和渣坡設置排(截)水溝,將上游來水導入棄渣場排(截)水溝。
#5渣場、#6渣場、#7渣場和#9渣場上游側道路設置涵洞排水,涵洞出口高程低于棄渣場渣頂高程,設計在涵洞出口設置順接工程,在渣頂和渣坡設置排(截)水溝,排(截)水溝高程低于涵洞出口高程,將上游來水導入棄渣場排(截)水溝。
#2渣場、#3渣場、#8渣場和#11渣場不涉及道路涵洞,在渣頂和渣坡設置排(截)水溝,將上游來水導入棄渣場排(截)水溝。
排(截)水溝陡坡處設置階梯式跌水,末端布置消力池,最終排入下游天然溝道。
(4)臨時排水溝。棄渣堆放過程中,為防止雨季溝道集中地表徑流對棄渣場的沖刷,設計在雨季來臨前在渣頂和渣坡采取臨時排水溝進行排水,排水溝底部及兩側進行壓實,并鋪設塑料薄膜。
排(截)水溝斷面尺寸采用明渠均勻流公式確定,公式如下:

式中:Q為最大洪峰流量(m3/s);A為過水面積(m)2,A=(b+mh)h,其中b為底寬(m),m為邊坡系數,h為深度(m);C為謝才系數,用公式C=R1/6/n計算,其中n為糙率;R為水力半徑(m),R=A/S,其中S為濕周(m),為底坡。
排(截)水溝斷面尺寸計算情況見表3。

表3 排(截)水溝斷面尺寸計算成果表
排(截)水溝設計考慮30 cm安全超高,即排(截)水溝設計水深+30 cm為各排(截)水溝的斷面高度,同時根據排(截)水溝地形坡度,在排(截)水溝末端布置階梯式跌水,并在出口設置漿砌石消力池。
排水溝設計驗證主要包括設計過流能力和流速,具體包括:
(1)排水溝設計過流能力應≥設計洪峰流量,如設計過流能力小于設計洪峰流量,應重新進行設計,增大設計斷面。
(2)流速應同時滿足不沖不淤的要求,即排水溝設計流速≥最小允許流速(0.40 m/s),且≤最大允許流速(3~5 m/s)。如排水溝設計流速小于最小允許流速,應增大縱坡,提高流速;如排水溝設計流速大于最大允許流速,應減小縱坡降低流速,或者采取溝道加固措施。
棄渣場的排水設施設計除滿足上述要求外,還需關注以下問題:
(1)排水溝宜布置在低洼地帶、并盡量利用天然溝道。
(2)排水溝之間及其與承泄河道之間的交角宜為30°~60°,出口宜采用自排方式。
(3)排水溝應分段設置跌水,末端設置消能設施,當坡度緩,流量小時,可用消力池消能;當坡度陡,流量大時,應采用多級跌水或加糙消能。
(4)排水溝比降取決于沿線地形、土質條件等,不宜小于0.5%。
(5)排水溝設計應符合因地制宜、因材制宜、便于施工和管理、造價低廉等要求。
溝道型棄渣場排水措施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工程,本工程采用渣體內排水盲溝排除渣體內滲水,采用馬道和渣頂前沿排水溝排除渣面及渣坡匯水,采用周邊排(截)水溝排除溝道及渣體周邊匯水,采用渣頂臨時排水溝解決施工期的排水問題,各排(截)水措施之間相互連接,構成棄渣場的排水系統,最終將渣面匯水及溝道上游來水安全排泄至下游溝道,保證了棄渣場的安全,有效地減少了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