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旭偉
(武威市人民醫院,甘肅 武威 733000)
分泌性中耳炎為臨床常見的耳鼻喉病,主要以中耳積液、聽力下降為特征,目前認為與食管反流、感染及咽鼓障礙有關,其主要因素為由腺樣體肥大引發的咽鼓功能障礙[1]。分泌性中耳炎病情反復,易復發[2]。臨床治療主要以改善通氣引流、清除中耳積液為主要原則,多使用滴鼻液滴鼻及抗生素排出積液,改善病情,但是經長期治療后易引發耐藥性及毒副作用,后期易復發。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內鏡鼓膜置管術、鼓膜穿刺術逐漸應用于臨床治療[3]。其中鼓膜置管術能夠通過改善通氣功能減輕負壓,提高治療效果,作用顯著[4]。本研究對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別進行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及鼓膜穿刺術,并分析其療效。
將甘肅武威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2018年10月—2020年5月)隨機分為穿刺組(給予鼓膜穿刺術)和置管組(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各40例。其中穿刺組病程1—24個月,平均病程(11.34±2.46)月;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40.37±3.78)歲;男25例,女15例;單耳發病患者18例,雙耳發病患者22例。置管組病程2~23個月,平均病程(11.76±2.54)月;年齡18~63歲,平均年齡(40.92±3.84)歲;男28例,女12例;單耳發病患者21例,雙耳發病患者19例。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患者經相關檢查均確診為分泌性中耳炎;(2)患者及其家屬自愿簽署同意書;(3)出現耳痛、耳漲、耳鳴及聽力喪失等癥狀,且無先天性聽力障礙患者;(4)符合手術指征患者。排除標準:(1)扁桃體過度肥大、既往存在過敏性鼻炎患者;(2)具有認知功能障礙、感官缺陷或顱面部損傷患者;(3)過敏體質或免疫系統缺陷患者;(4)存在耳聾家族史、中內耳畸形史、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史患者。
穿刺組實施鼓膜穿刺術,患者取仰臥位,患耳朝上,外耳道常規消毒,實施外耳道局部麻醉。在患者鼓膜表面進行麻醉,7號穿刺針連接1 mL注射器,在鼓膜前下象限穿刺。對膠狀積液或黏稠狀積液者在原穿刺孔上做穿刺孔,再注入地塞米松沖洗,使用消毒棉球于術后堵住外耳道,并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置管組給予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根據患者中耳腔積液情況在耳內鏡下選擇鼓膜前下象限,呈放射狀切開約2.0 mm,將鼓室內積液使用吸引器吸凈,并觀察鼓室粘膜情況。對于積液黏稠患者根據黏稠情況使用不同通氣管以地塞米松沖洗。將T形管在積液排干凈后放到切口內,使其剛好置于切口邊緣處,并以抗生素預防感染。
(1)中耳積液消退時間、愈合時間,記錄并比較2組患者中耳積液消退時間、愈合時間。(2)臨床療效,患者治療后半年內進行定期復查并評估療效:①顯效:經治療后,患者耳痛、耳堵塞感、耳鳴、聽力下降等癥狀明顯減輕;②有效:經治療后,患者耳痛、耳堵塞感、耳等癥狀依舊,聽力下降癥狀改善;③無效:經治療后,患者耳痛、耳堵塞感、耳鳴、聽力下降等癥狀均無改善??傆行?(有效+顯效)/總例數×100%。(3)聽力變化,以本院自制量表評估患者治療前后骨導聽力、氣導聽力等聽力變化情況,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聽力越差。(4)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記錄并對比2組患者半年內鼓膜穿孔、鼓室硬化、中耳感染等情況發生率。
本研究數據使用SPSS 20.0統計分析,中耳積液消退時間、愈合時間、聽力變化均為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描述,行t檢驗;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臨床療效為計數資料采用n(%)描述,行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一般資料([x±s),(n,%)]
與穿刺組治療后中耳積液消退時間、愈合時間相比,置管組明顯降低(P<0.05)。見表2。

表2 中耳積液消退時間、愈合時間(x±s,天)
與穿刺組治療后臨床療效72.50%比較,置管組92.50%明顯升高(P<0.05)。見表3。

表3 臨床療效(n,%)
與治療前相比,2組治療后骨導聽力、氣導聽力評分明顯降低(P<0.05),且與穿刺組相比,置管組明顯降低(P<0.05)。見表4。

表4 聽力變化(x±s,分)
與穿刺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5.00%比較,置管組5.00%明顯降低(P<0.05)。見表5。

表5 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n,%)
分泌性中耳炎主要以中耳積液、聽力下降為特征,其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與咽鼓管功能障礙有關。通氣障礙發生時黏膜會吸收中耳氣體,導致中耳受到負壓,使其血管通透性增加,引發黏膜滲出、血腫等情況,進而導致中耳積液。咽淋巴內管重要組成部分為腺樣體,炎癥發生時導致腺樣體增生、肥大,引發炎性介質增多,局部炎癥反應增強,進而導致中耳積液。中耳積液會影響聲音的傳導,引起耳脹、聽音遙遠、聽力下降及耳悶等情況,對患者工作、學習及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引發聽力喪失,影響智力發育及語言發育。耳內鏡下鼓膜置管及鼓膜穿刺為治療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方法,可開放咽鼓管,使其通氣功能得到改善,促進氣壓平衡為治療關鍵,其中鼓膜穿刺使用穿刺針插入鼓室將積液徹底抽出,操作簡單,創傷較小[5]。但是鼓室內有前庭窗、聽骨鏈等重要結構組成,使用穿刺針會增加耳室壁出血風險,特別是外耳道過度狹窄者,若操作不慎可導致穿刺不愈、鼓膜硬化等情況發生。有研究使用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治療分泌性中耳炎,能夠減少并發癥發生率,降低中耳積液消退時間[6]。本研究分別使用內鏡下置管術及鼓膜穿刺術治療內分泌性中耳炎,結果顯示,與穿刺組治療后中耳積液消退時間、愈合時間相比,置管組明顯降低;與穿刺組治療后臨床療效72.50%比較,置管組92.50%明顯升高;與治療前相比,2組治療后骨導聽力、氣導聽力評分明顯降低,且與穿刺組相比,置管組明顯降低;與穿刺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5.00%比較,置管組5.00%明顯降低。提示,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治療分泌性中耳炎能夠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改善臨床癥狀,提高聽力水平,療效顯著??赡苁怯捎诠哪ぶ霉苄g能夠將鼓室內積液逐漸吸除,再將藥物分期注入,有利于盡快恢復咽鼓管功能,平衡氣壓。鼓膜置管可使中耳與外耳保持長期連通,起改善中耳引流及壓力作用,促進腺體增生,減少杯狀細胞,促進纖毛運動恢復,利于恢復咽鼓管功能[7]。另外,置管術具有以下優勢:(1)耳內鏡下能夠早期診斷病變,手術視野更加開闊,操作方便;(2)使用微創技術創口更小,對患者傷害更小;(3)使用耳內鏡能夠幫助患者快速找到病變處,使腺體異常增生情況發生率降低,促進術后恢復。
綜上所述,分泌性中耳炎使用耳內鏡下鼓膜置管術治療可明顯減少中耳積液消退時間、愈合時間,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聽力水平,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