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藍瑩本刊記者
北京霧霾最嚴重的那一年,我常吃木耳,因為據說木耳有著清除肺部沉淀雜質的功效。又因老家位于木耳主產區之一,親戚得知了我在北京后,紛紛郵來木耳。
東西到了,少不了打去電話一番感謝。他們都會說:多吃點,清清肺,現在空氣太差了,之后每次通話時也都不忘囑咐:多吃木耳,這是家人溫暖、實在的關心。
努力對抗空氣污染的不只有我的家人,全社會也在形成合力趕走霧霾,同年,“APEC藍”刷爆媒體,站在天橋上久違地看到了遠處的天際,落日余暉中歸家的車流不息,這是一天中最浪漫的時刻。
那時候,大家不敢相信這個“藍”會持續很久,每天起床都要看看,今天的天和昨天一樣晴朗么。
好在一天天過去,藍天與我們見面的日子越來越多。清早踏晨曦而出,夜晚披余暉而歸。特別是最近,夜晚抬起頭總能看到天空被熒熒星光裝點。兒時在山間生活的記憶漫上心頭——星月皎潔,明河在天,那是我最初見到、感受到的這世界的樣子。
“APEC藍”為減少霧霾、降低污染實踐出一條可靠的路子。低碳出行不再僅是張貼在大街小巷的標語,更是老百姓能時刻參與的保護環境的方式,能走路就不坐車,能騎車就不打車,能利用公共交通出行就不開私家車的綠色理念的種子在每個人心里扎根、發芽。
科技正站在更高的維度助力減少碳排放。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等在交通運輸行業廣泛應用,全面、高效、安全、可控等特點助推了行業內變革:空跑的車輛減少、車輛油耗降低、放起落架的節油點被算出……
“可持續的交通,可持續的發展”是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的主題。會議正式通過的《北京宣言》指出,加快向可持續交通轉型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恰當采用新興技術是解決諸多挑戰的關鍵,鼓勵各國推進技術發展和創新,推動可持續交通運輸系統和基礎設施向農村及偏遠地區、特殊處境國家延伸。
在我社剛舉辦的第三屆中國交通科技發展峰會上,400余名行業專家、企業代表共聚一堂,探討新階段交通科技高質量發展之路。圍繞科技助力低碳交通運輸發展的話題,大家暢所欲言,科技賦能、綠色發展、降本增效、可持續發展等關鍵詞頻繁被提起,在討論聲中,可持續發展之路方向更加明晰、路途更顯坦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