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交通科技發展峰會作為全國性的交通科技專業交流平臺,已經連續舉辦了三年。在上級主管單位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的支持關心下,尤其,在李剛會長的親自參與和指導下,峰會已經成為我國智能交通領域特色明顯、專業水準突出、參與群體廣泛、開放合作的交流平臺,在行業內外形成了良好的聲譽,影響力不斷提升。峰會不僅為交通科技系統建設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專業技術支撐,同時,也有力推動了交通科技領域產學研用的緊密合作,對構建交通科技健康可持續的產業生態體系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近年來,正是在科技創新驅動作用下,我國在交通行業部分領域顛覆性技術不斷突破,交通新業態正在形成。
首先是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滬昆鐵路、港珠澳大橋、大興國際機場、洋山深水港四期以及北京冬奧會重要交通保障設施——京張高鐵等超級工程建造技術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5G、云計算等技術連接下,海陸空郵多維一體的綜合“大交通”體系日趨成熟。
其次“交通名片”不斷涌現。“復興號”動車組、C919大飛機、海工機械特種船舶等一大批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交通重大裝備紛紛亮相,中國速度、中國高度、中國深度、中國標準享譽世界。
再有智慧交通能力水平大幅提升。共享單車、網約車、無人駕駛等新技術快速發展,網絡購票、無紙化乘車等便民出行措施深入人心。“新四大發明”中,高鐵出行和共享單車占據榜單半數。正是在科技創新的作用下,人民群眾對于交通出行的評價標準也正在由“有沒有”向“好不好”嬗變。
雖然,我國交通行業科技創新成績斐然,但客觀審視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總體要求和交通強國建設的宏偉愿景相比,仍存在不少短板。
一是交通部分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力不足。汽車、飛機、船舶等載運裝備的動力和操控系統自主能力不足,對外依存度較高,芯片、發動機技術、處理系統等核心技術“空心化”窘境尚未徹底扭轉。
二是交通科技創新技術轉化力不強。我國交通行業應用性科研特征明顯,集成創新技術有余但面向市場轉化力不足。相較企業,行業特色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研教育人才培養、交通學科平臺建設方面存在短板,產學研一體化格局尚未形成,“有高原缺高峰”的培養建設現狀亟待破解。
三是交通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科技創新驅動力不夠。面對交通能源短缺、排放污染、路網擁堵、傷亡事故頻發等頑疾,科技治理補充甚至替代人力治理,建立一體化、綠色化、智能化的交通協作體系是未來交通發展方向。但在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過程中,目前科技治理參與程度還較為不足,且存在法律政策上的沖突或缺位。
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舉辦這么一場中國交通科技屆的“華山論劍”,對于我國交通科技發展意義非凡,也十分必要!
出席本次論壇的眾多專家,既有在交通領域長期耕耘的前輩學者,也有在專業研究領域成就突出的青年才俊;還有來自實踐領域的資深專家和產業界的優秀專家。希望峰會的交流,能通過對最新研究成果和創新技術產品的互通和分享,解析交通現實需求和急迫問題,實現市場和服務供給的良好對接,把企業、政府部門、以及科研機構進行有機聯接。各位專家和代表借助于峰會平臺,協同創新,促進交通新技術的發展,推動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創新和應用,共同推進我國智能交通產業的健康發展。讓科技創新為建設“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