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紅娜
新鄉醫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2019年,國務院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到“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這是黨中央作出的促進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決策。立德樹人作為開展思政課教育的根本任務,在高職院校高素質人才培養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思政課立德樹人工作任重而道遠,急需全面改進和加強。
立德樹人是一以貫之的教育理念,它深深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中華民族自古就是崇德重教的民族,中國人歷來重視道德教育。從中國傳統文化提倡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主張可以看出,我們中國人特別注重個人道德修養的提升,把“明德”視為教育的主要目標。出自唐代韓愈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其中“傳道”一詞的中心任務就是立德樹人。古人說樹無根不活、人無德不信。這些都強調了立德的重要性。可以說,立德樹人是中國優秀傳統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中華民族人才培養的核心理念。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新時代,黨中央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對立德樹人賦予新的內涵和提出更高的要求。針對高職教育,教育部明確提出高職教育應“以德為先,育人為本”,強調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高職教育屬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是高職院校的重要使命,這就決定了它屬于立德樹人的主陣地,其重要性顯而易見。但是,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這表明立德樹人的任務比較艱巨。
立德樹人涉及“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一根本問題。黨中央明確提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戰略要求。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不僅僅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更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最終目標。
新時代對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擔當著培養時代新人的重要責任。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立足于世不能僅僅依靠職業技能,同時還應具備高尚的品德。高職教育應該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出發,將培養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道德融合起來,造就更多德才兼備、全面發展、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是高職院校思政課的一項重要任務。
高職教育屬于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職院校注重實用型或者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然而,由于不少高職院校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實用技術技能,不夠重視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結果導致立德樹人的目標難以有效落實。在此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課立德樹人遇到多重困境。
高職院校思政課是一門教育與引導大學生如何做人的課程。這門課的特點決定著從事思政課教學的教師要與學生進行心靈溝通。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思政課教師要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真誠的互動交流,但是,高職院校普遍存在思政課師生比不達標、教師資源緊缺的問題。
思政課教師數量不足,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能有效開展全校思政課的教學。為了緩解班級過多與教師過少之間的矛盾,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思政課采取大班授課的形式。這種大班授課形式使一名教師同時面對上百名學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思政課教師與學生缺少互動的機會和深入的交流。在同一教室上課的學生人數眾多,其專業也不盡相同,教師對于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習情況不夠了解,更不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心理訴求、情緒變化,課堂討論、師生互動、小組活動也難以有效開展,因此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不強、親和力不夠、效果不理想。
大學生的思想不定型、不成熟、不穩定,其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處于形成時期,因此,社會不良風氣或者非主流價值觀就會乘虛而入誤導大學生。與一般專業課程不同,思政課程是當代高校最重要的一門人文教化課程,也是高職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思政課肩負著立德樹人這一重大使命與任務,關乎大學生人生理想與價值觀念的確立和品德修養的提升。
目前,大學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專業越來越實用,傳統的人文教育面臨嚴峻挑戰。部分高職學生受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重專業課程輕思政課程的現象。高職院校的學制比本科學制要短,調查研究發現很多高職院校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重專業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壓縮或省略思政教育。高職院校這種忽視學生思政教育的方式,難以把高職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真正意義的、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我國高職院校德育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當前不少高職院校的德育教育意識仍然比較薄弱。與專業技能教育的發展相比,高職院校一直以來存在對德育教育重視不夠的現象。不少高職院校的學生認為思政課只是一門公共課,不如專業課重要,可學可不學。而且他們還固執地認為自己將來要從事的工作與思政課毫無關聯,學習思政課沒有實際用途,只是用來拿學分、對付考試而已。因此,這些學生就不會花足夠的時間來對思政課進行深層次的學習。甚至一些學生片面地認為,在找工作時,具有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水平的人并不能為其職業發展帶來更多機遇或優勢,因為招聘單位更看重的是其專業課成績和技術技能水平。
此外,高職院校在就業率的指揮下將更多的精力和資源用在提升學生操作技能和社會實踐能力方面上,已經逐漸變成職業培訓機構。另外,由于學制短、學生在校時間有限,多數高職院校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專業技能課程學習,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得不強制性地壓縮思政課課時,這就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是一門對高職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關鍵課程,也是開展立德樹人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課的主要特征是理論性強以及政策性和意識形態性特征明顯。高職院校開設思政課,就是要樹立正確的政治導向,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中國國情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融入大學生教育全過程,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思政課具有政治性和政策性強等特點,這就決定了這門課注重對理論、概念的講解。高職院校很多學生認為思政課政治性太強,理論性知識多,空洞乏味。面對大量的理論學習,一些學生會產生厭煩心理,他們認為思政課講的那些國家與社會問題與自己的專業學習、就業和發展無關。另外,多數高職學生對政治學習、志愿活動等德育活動不重視,應付了事。
隨著互聯網的全覆蓋與智能設備的大眾化,高校思政課的立德樹人教育遇到了新的矛盾和問題。由于高職院校生源質量不夠好,部分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行為自控能力較弱,這就容易出現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理想信念淡化的現象。他們往往容易沉溺于網絡虛擬世界和網絡游戲當中,在課堂上沉迷于智能手機的現象嚴重,而其上課出勤率、“抬頭率”不容樂觀。學生手機依賴或上網成癮加重了其學習空泛化程度。如何在思政課立德樹人教育過程中解決學生思政課學習空泛化問題也是當前思政課教學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心理、思想成長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的大學生迫切需要正確價值觀的引導。立德樹人是新時代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面對目前遇到的困境,高職院校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路徑主要包括以下三個。
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強調要把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起來,要讓受教育者牢固樹立敬業守信、精益求精等職業精神。顯然,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融合的重要性特別是提高職業素養的重要性已經得到國家層面的重視。著力培養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是高職教育的重要任務和目標,因此,高職教育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職業性強。但是,高職教育不能僅僅傳授專業知識與技能,更應該開展德育教育。在為國家培養高職學生的過程中,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其實遠遠比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重要,尤其是對于學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來說。
作為高職院校的非專業課程,思政課雖然無法直接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但它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修課,在立德樹人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積極作用。這就決定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真正把德育放在相當重要的地位,引導學生先成人再成才,德才兼備,德技兼備,做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相反,如果教育缺失或德育缺位,就會出現不合格“產品”。如果一個人缺德,他就不可能被社會所承認和接納。如果得不到社會的認可,他就不可能獲得各種發展機遇。由此可見,開展德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較于職業能力,高職學生的品行修養更為重要。因此,要落實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必須遵循德育為先、能力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高職院校的專業課重在引導學生成才,而思政課重在引導學生成人。大學階段是高職學生成長至關重要的階段,在此期間,高職學生既要學習和強化專業知識,又需要提高思想道德修養。思想道德素質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既要授業更要傳道,否則將會迷失方向,無法承擔使命。因此,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就是要培養既有較高技術技能水平又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德技兼備的人才。
高職教育屬于應用型高等教育,因此,高職院校在立德樹人的過程中,應當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力度,注重實踐教學,實現思政課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但是高職院校在實際的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總是脫節。教師在教學中往往重視知識技能傳授,不夠重視政治素質的培養;重視理論邏輯,忽略社會現實和高職生的思想現狀。這就容易導致“教師講得越多,學生越反感”現象的出現。
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圍繞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和思想方面的迷茫和認識誤區進行思政課教學,這種教學活動不僅需要在理論教學中進行,還需要開展有親和力的實踐教學。首先,思政課理論教學不能沒有必要的理論闡釋。教師需要本著將原理講明白講透徹的原則,運用理論闡釋問題,使學生能夠分辨是非、明晰事理,以此深化學生對理論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為了讓學生全面理解和把握教材中的知識點,認可和信服其中的道理,達到內化于心,教師需要圍繞著當前發生的熱點、難點問題,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并將理論與實際問題相聯系進行探討。對理論的深刻理解需要學生親身參與相關實踐。因此,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屬于思政課教學的兩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教學理念,一方面強調理論教學對實踐教學具有指導作用,另一方面強調實踐教學對理論教學具有深化作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具有統一性,這就有效地解決了思政課普遍存在的理論與實踐“兩張皮”的問題,讓高職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碰撞中深化對理論的學習與掌握。
總之,思政課的首要任務是教授學生理論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親身感悟理論知識。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培養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職院校要在立德樹人要求的指導下,結合當前思政課教育工作的需要,以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聯系起來,讓學生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指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立德樹人實施起來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不是僅僅靠思政課程和思政課教師就能完成的。高職院校要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需要多方力量協同推進,確保各方力量始終圍繞著促進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目標的實現來推進。
從外部育人機制來看,高職院校要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就需要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機制,促使他們共同承擔立德樹人的職責,逐漸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合力。這樣有助于讓學生隨時隨地受到思想教育的正確引導,能從多方面、多視角體會到思政教育在生活、學習以及促進社會穩定與發展中所起的積極作用。
從內部育人機制來看,高職院校要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就需要建構“三全育人”協同育人機制。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出要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首先,要將立德樹人融入思政教育全過程和教學改革之中,發揮思政課育人主陣地的功能;其次,要深入挖掘各類課程的德育元素和育人功能,建立全課程、一體化教育教學體系。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可以推動專業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做到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此達到協同育人的效果。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要想走出困境,必須解決好能力培養與品行養成一體化問題、思政課理論與實踐統一性問題以及外部育人機制與內部育人機制協同性問題。高職院校應該切實貫徹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并把這種教育理念融入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思政課主陣地和主渠道的作用,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技術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