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方方
河南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大數據、智能化、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催化一個萬物互聯、無處不在、虛實結合、智能計算、開放共享的信息時代由形成走向成熟。新信息技術的飛躍式發展突破了海量數據的收集、處理與分析障礙,數據的價值得以充分挖掘,數字資源成為企業優化經營管理決策的核心利器。企業經營中提到“數據”與“決策”,必然會涉及會計人員。如果說會計人員已經經歷了以會計電算化為標志的第一次財務變革和以財務共享中心的建立為標志的第二次財務變革,那么以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為標志的第三次財務變革已經到來。財務變革催發財務轉型。新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會計人員由“小會計”轉型為“大財務”成為可能,也將成為必然。如何培養新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大財務,成為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新命題。
在以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等多方位技術為支撐的新信息技術時代背景下,企業會計人員的角色和職能已然發生變化。而當前國內多數院校對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仍滯留在原有的信息技術背景和目標定位下。部分院校已開始在會計專業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階段探索新信息技術背景下會計專業人才的特色化培養。
新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方式,以核算為核心的財務模式將被淘汰,規則導向和重復性的財務工作逐步被機器取代,財務與業務相融合的趨勢日益明顯。會計人員需要從核算思維向管理思維轉變,借助商業智能、人工智能技術從海量的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中獲得多維度、立體化的數據信息,為管理者的決策提供智能化支撐。因此,會計人員不光要看得懂報表,還要具備數據收集、數據分析和云計算等技術知識,成為“戰略財務”“業務財務”和“專業財務”。當前,越來越多的企業以及以醫院和高校為代表的事業單位已開始進行基于大數據背景的財務管理改革探索。除了原有的財務核算部門、資金運作部門,企業還設立了專門的數據統計與分析部門。職業市場對既具有財務專業知識,又懂得大數據計算和數據分析的綜合型會計人才需求正在擴大。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應將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實現高校的內涵式發展。近年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術的發展在推動經濟發展、完善社會治理的同時,也在改變現有的教學手段和教學軟硬件設備。尤其是智能機器人、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可穿戴設備等智能終端的發展,打破了校園與企業之間的隱形壁壘,切實增強了學生的專業應用體驗,極大地豐富了課堂實時互動工具,使得課堂教學方法得以創新,課堂重新煥發生機活力。大數據時代高校會計專業課堂教學方式的豐富和創新,是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體現。
高校作為會計專業人才的主要供給側,對專業人才的輸出應當以市場需求為風向標。以“大智移云”為代表的前沿信息技術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知識和能力要求,面對未來職業能力要求和當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存在的巨大差異,國內部分院校開始進行信息技術背景下會計專業人才特色化培養的探索,在會計和財務管理專業的本科或碩士教育階段開設了大數據、云計算、智能財務等相關專業。2018年西南財經大學在會計學專業下設置大數據方向,重慶理工大學設置了大數據財務管理專業,2019 年廣東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成立“大數據與會計信息化系”,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針對會計學本科專業開設“大數據+會計”特色方向班,河南農業大學在財務管理專業下設置了“大數據財務管理決策”方向。
大數據時代會計人員角色和職能的拓展及延伸要求調整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對會計專業人才特色化培養的高目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堅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注重引導學生樹立大財務意識。與此同時,從“小會計”到“大財務”的培養,要求教師變革和創新教學方式,課程體系設置也需要進一步調整和完善。
原有培養方案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表述強調學生應具備經濟、法律與管理相關的專業知識,未提及對學生運用新信息技術進行分析與決策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要求。如前所述,原有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規格難以滿足當前及未來企業對會計人員的知識和能力需求,若不及時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調整,將導致會計專業人才的輸出與職業市場需求脫節,或增加學生進入職場后勝任工作的難度。高校應當結合當前會計專業學科的發展趨勢,適時將新信息技術時代對會計人員的新要求納入人才培養目標中,以進一步指導教學方式的開展和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
新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企業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學化,數據的價值得以深入挖掘,會計人員的價值將得到充分體現。會計人員應當具有全局統籌意識,從“小會計”轉變為“大財務”,從核算型人才向價值型、決策型人才轉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跳出會計數據和報表的桎梏,使學生認識到大數據時代的會計人員應當及時提供反映企業現實狀況和未來發展趨勢的信息,從事后補救角色向事前參與角色轉變,從精準核算向全面管理轉變。會計人員可以從業務數據、客戶數據等渠道來獲取和提供決策支持信息,不僅要關注結構性數據和財務數據,更要關注非結構性數據和非財務數據。與“小會計”不同的是,“大財務”將不再關注數據的精確而更加注重數據的使用效果,借助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通過發現海量數據之間的關系來幫助企業智慧決策。
大數據背景下會計人員職能和角色的拓展依賴于其所具備的豐富和完善的專業知識。現有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尚未納入與新信息技術相關的能力要求及相關課程設置,傳統的財務專業課程主要包括會計學原理、財務管理學、管理會計、審計學、項目評估等,注重體現財務人員在核算方面的價值。2018 年至2019 年,在問卷調查、實地調研訪談和征集培養單位意見的基礎上,針對當前會計實務工作對會計人員知識結構和素質能力的要求,會計專業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在最新的培養方案中,將原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優化為六大模塊,其中就包括“新經濟新技術模塊”,下設與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相結合的特色課程。在會計專業本科階段的課程設置中,應當增加與數據收集、處理與分析相關的課程,如大數據分析、財務共享與智能財務、基于大數據的商業智能分析、大數據供應鏈成本管理、會計系統設計與財務共享、數字經濟概論、大數據與財務決策、人工智能與會計發展、新技術環境與審計變革等課程。
大數據時代高校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創新和豐富當前的課堂教學模式。專業課程的教學應當從以課堂講授為主轉變為多種教學方法并用。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及虛擬現實等多方位技術的支撐下,沙盤演練、模擬演練等教學方法得以實現。如中興新云財務云實驗室,它是浪潮公司提出的大數據與財務系統高度融合的精準型財務核算系統,利用人工智能中的智能機器人、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可穿戴設備等智能終端,徹底打破傳統實景參觀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可以真正為參與實驗的學生帶來浸入式的體驗,以VR 實景體驗各個實驗流程,讓學生感受在新技術的發展支持下未來財務的工作場景和企業員工的財務體驗。
同時,課堂教學中應當尤其重視采用案例教學,應建立專門的課程案例資源庫,采用頭腦風暴法對案例進行深入研討,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到案例研究和開發活動中。在條件具備的前提下,可以適當采用現場參觀研討、參與企業咨詢等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方法,打破校內教室與校外企業間的隱形壁壘,將企業財務工作中的新科技、新應用、新模式、新思維引入課堂,實現理論學習和專業實踐的接軌。此外,新型會計專業人才實踐能力的提高需要充分利用社會調查和專業實習等方式,學校可以定期邀請具有實踐經驗的專家、企業家和政府工作人員開設實務型講座,增強學生對實務工作的認知。
實現大數據時代高校會計專業人才的高質量培養,首先要形成一套可行且完備的人才培養方案,同時作為人才培養的支撐,還需要具備較為深厚的專業教學師資,配套成熟的課程教材體系及充足的教學軟硬件設備,尤其是滿足專業課程教學的實驗軟件、智能化實驗設備等。
人才培養方案直接指導人才培養過程,決定人才培養的效果和質量。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應當建立在充分調查與研討的基礎上,并經過理論和實務專家的論證。鑒于當前已有部分院校開設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與會計相結合的專業方向,高校可以通過走訪實地調研或借助會議研討了解其他院校開展會計專業特色化人才培養的模式以選擇性借鑒。此外,由于會計專業人才的輸出大多面向企事業單位,有必要邀請部分實務專家參與到培養方案的制定中,如已與本校建立實習關系的合作單位財務負責人或校外導師。擬定后的培養方案在后續實施過程中可能需要不斷地修訂和完善。
原有的會計專業授課教師往往只具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核算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新興的大數據、云計算等數據收集、挖掘與分析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識較欠缺,而純粹大數據背景的教師往往又缺乏財務方面的專業知識。會計專業的學生要同時具備大數據、云計算相關背景知識但并不是將它們簡單堆砌,而是要實現數據挖掘與分析為財務決策所用。因此,亟須培養一批符合專業課程教學要求的師資隊伍。對教學師資的培養一方面可以通過選派青年教師外出學習與大數據財務相關的課程,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人才引進的方式直接補充師資隊伍。
成熟的學科應以豐富和完備的配套教材作為支撐。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與會計相結合形成的專業方向尚處于發展階段,配套教材建設尚不成體系,可選用的教材范圍相對有限,有些專業課程甚至沒有相應的教材作為教學參考,只能借助現有的對相關領域有所研究的理論或實務學者的著作來授課,部分教學參考書來自校內教師的自編教材,教材水平良莠不齊。特色課程教材的建設,既可以從現有的參考教材或著作中進行篩選,也可以對國外優秀教材進行翻譯或鼓勵校內教師出版高質量的教學用書,進而形成相對成熟的教材體系。
特色課程的開設以及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應用需要配套相應的教學設備。對數據挖掘與分析、智能財務和共享財務相關課程的學習需要充分借助可穿戴設備、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設備,讓學生感知新信息技術下的財務工作模式和工作角色,為學生帶來浸入式的體驗。高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專門的智能化財務實驗室來滿足專業教學需求。要以沙盤演練、模擬演練、案例研討、翻轉課堂等方式開展課堂教學,高校要具備能夠運用信息化課堂互動工具進行授課的智能教室。教學配套設施是否完善決定著特色課程開設和創新教學模式實施效果的好壞。
全球數字化經濟時代已然來臨,數字技能成為促進財務轉型的主要趨勢。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早在5 年前就開設了大數據商業分析專業。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具有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背景知識的“大財務”是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所在。國內高校應結合時代特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適時調整對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為我國經濟發展輸送高質量會計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