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均穎 張 玲
廣西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 530222
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發展多樣化的趨勢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建設“一帶一路”的合作倡議,這是國家一項重要的頂層設計和發展戰略,旨在推動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域的互聯互通,創新合作模式。東南亞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簡稱“東盟”)的10個成員國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并積極響應合作倡議。中國與東盟在“一帶一路”合作方面已取得了豐碩成果,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廣西與東盟高校開展教育合作,聯合培養復合型國際人才,是為“一帶一路”建設輸送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年來,廣西與東盟高校教育合作與交流日益活躍,合作規模逐步擴大,合作形式日益多樣化,雙向交流人數逐年增多。如何加強、創新與東盟高校的教育合作交流,促進廣西與東盟的文化交流和發展,是廣西高等教育亟待思考和研究的新課題。本文基于廣西外國語學院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實踐,試圖從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兩個角度分析廣西與東盟高校教育合作交流模式的現狀,并探析現有合作交流模式的問題,以期對合作模式的完善和創新提出對策。
廣西與東盟高校學歷教育合作形式多樣,根據合作協議,廣西與東盟高校分別承擔相應的責任,履行相應的義務,雙方合作交流的模式從不同角度可分為以下幾類。
1.課程對接以嫁接型為主
嫁接型課程充分保留了雙方高校的教學模式和畢業所要求的學分與學時,通過對對方學校開設的課程進行審核和評估,互認學分,進行相應的學分轉換。在成班建制的合作辦學項目中,專業教學計劃一般會在第一、第二學年開設語言基礎專業課程,第三、第四學年派學生到所學語言的母語國家進行為期半年到兩年的學習。在具體實踐中一般由派出高校根據本校的畢業學分要求,開出課程清單,接收高校根據自身的教學優勢,增加文化體驗、實地考察和實習等特色課程。以印尼語專業為例,除開設高級印尼語和旅游印尼語等教學計劃范圍內的課程,還開設了印尼蠟染、舞蹈等與印尼文化相關的課程。嫁接型的課程對接合作模式需要雙方高校緊密溝通,以最優的學生人才培養方案為藍圖,無縫銜接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
2.人才培養模式以雙校園、雙教師的“雙軌”育人機制為主
“雙軌”育人機制指的是人才培養地點分別在廣西和東盟高校,按學制可分為以下3 種。(1)“0.5+4”和“1+3”模式。學生在本校學習半年(0.5)或1年,主要學習語言基礎課,如果符合要求,可到國外高校學習4 年或3年。“0.5+4”模式在本校學習的半年,相當于預科,學分不轉入國外高校,而“1+3”模式的本校一年學習成績可在國外高校轉化為學分。學生在修完所有規定的學分后,可獲得國外高校的本科學士學位。廣西外國語學院與泰國梅州大學聯合培養的“1+3”來華留學本科生便屬于該模式。(2)“2+1”和“2+1+1”模式。該模式主要針對我國高職高專的學生。“2+1”模式是學生兩學年在本校學習,第三學年到東盟合作高校學習一年,成績合格可獲得本校頒發的大專畢業證。在完成“2+1”模式的學習后,學生可自主選擇在東盟合作高校繼續學習一年,修滿所需學分,可獲得東盟合作高校頒發的本科學位證。這即是“2+1+1”模式,也是國際協同育人“專升本”模式。(3)“3+1”模式。該模式主要針對本科生,3 年在本校學習,1 年在東盟合作院校學習。到國外學習的時間安排在第幾學年,由各高校根據本校人才培養方案靈活安排。如果高校偏向于讓學生在國內就業,可選擇第三學年派學生到國外學習;如果偏向于讓學生到國外就業創業,可選擇第四學年派學生到國外學習或實習。以廣西外國語學院為例,學校重視培養應用型復合人才,深入挖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鼓勵學生在國外就業創業,因此多選擇在第四學年派學生到國外學習。
3.學歷文憑以單文憑和雙文憑為主
在廣西與東盟高校學歷教育合作中,單文憑是指完成學習,修滿學分后,獲得廣西或者東盟高校的專科或本科文憑,這多為專科或本科培養層次的學生(如“1+3”“2+1”和“3+1”)。雙文憑是指完成學習,修滿學分后,可同時獲得廣西和東盟高校的專科和本科兩張文憑,這多為高職高專“專升本”培養方向的學生(“2+1+1”)。學生第三年到東盟高校學習,完成學業后,廣西高校承認學生在國外學習的學分,并為其頒發專科畢業證。而自主選擇“專升本”的學生,在東盟高校繼續學習一年,修滿學分后,可獲得該校頒發的本科學位證。在國家高職高專擴招、國內“專升本”名額有限的背景下,雙文憑的“專升本”模式受到眾多渴望提升學歷的學生的歡迎。
1.嫁接型的課程對接模式單一
國外課程設置由派出學校主導,定制意味較濃,雙方辦學保持相對獨立,在教學方法和內容方面交流機會較少,多通過學校國交處溝通,雙方一線教師鮮有機會直接交流,導致廣西高校較難引進東盟高校一些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另外,現有合作模式多為本專科層次,較少有碩士或博士層次的合作辦學,合作模式較為單一。在國家大力發展高職教育的背景下,建議增強職業教育方面的合作交流,深挖合作潛力。如廣西教育廳舉辦了5 屆的“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展暨論壇”,為廣西與東盟各職業院校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臺。
2.“雙軌”育人機制帶來文化和消費差異的挑戰
“雙軌”育人機制在給學生帶來跨國、跨文化學習和生活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部分學生的適應能力較差,到了國外無法適應當地的飲食、氣候等,會出現心理、生理應激反應,導致他們無法順利完成國外的學業。建議派出高校在學生出國前多開設跨文化體驗課程,并安排心理輔導員評估學生的心理狀態,評估學生是否合適出國學習,提前做好文化和心理鋪墊。另外,由于國外的學費普遍高于國內,不少家庭無力承擔這筆費用,一些貧困家庭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出國,留在國內完成學業。
3.學位和學歷證書認證問題
在國外教育機構獲得的學位和學歷證書,如果要在國內升學或就業,須得到本國教育部的認證。在進行學位學歷認證時,一般需要提供與培養層次、學制時間一致的國外留學簽證和出入境記錄。以“1+3”和“2+1+1”模式聯合培養獲得的學位學歷證書在認證時就曾存在問題。如以“1+3”模式培養獲得的本科學位學歷證,由于學生在國外留學簽證三年時長與本科學制四年不符,需要國內外高校聯合出具相關合作辦學證明和成績單方能順利認證。“2+1+1”模式在國外“專升本”獲得的本科學位學歷證,也是近幾年才得到我國教育部的認證。另外,并不是每一個東盟國家的教育部都允許本國高校開展“2+1+1”項目,如柬埔寨教育部就不允許,越南教育部則需要高校備案方能開展。
4.生源問題
廣西與東盟高校的部分學生家庭無法承擔其子女出國留學的費用,因此合作辦學的生源僅限于少數家境富裕的學生,而這些學生在學習上大多缺乏自主性和紀律性。東盟國家的一些貧困家庭的留學生更傾向于選擇有政府獎學金的高校,而獎學金大多向公辦學校傾斜。如何吸引高質量的學生生源,是廣西與東盟高校合作交流面臨的嚴峻挑戰。
5.合作國家范圍問題
廣西與東盟高校教育合作的深度和廣度,與廣西各高校開設的東盟語種專業數量以及中國與東盟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密切程度有關。近年來,隨著“漢語熱”在泰國、越南興起,中泰、中越旅游急速升溫,經貿往來頻繁,泰語和越南語成為中國小語種專業學生的熱門選擇。很多廣西高校紛紛開設泰語和越南語專業,因此廣西與泰國、越南高校的教育合作模式逐漸多元化,雙向留學的學生數量較多。而一些國家如緬甸和老撾,與中國的經貿交往、民間交流相對較少,對相關人才的需求量不大,加之有些高校審批合作交流的程序復雜,這為廣西高校開設其他東盟小語種專業、擴大與東盟國家的合作帶來困難。例如,緬甸語專業在廣西僅有廣西外國語學院、廣西民族大學和廣西大學3所高校開設,老撾語專業廣西僅有廣西外國語學院和廣西民族大學兩所高校開設。廣西與東盟高校如何突破教育合作集中在少數幾個東盟國家的現狀,值得思考。項目組建議由兩國政府牽頭搭線,搭建和擴展合作交流渠道和平臺。
6.教師互派交流問題
隨著廣西與東盟高校教育合作交流的擴大和深化,學生交流的人數逐年增多。2010年我國政府提出“雙十萬學生流動計劃”,即實現2020 年東盟來華留學生和中國到東盟的留學生都在10 萬人左右。廣西各高校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大力招收東盟國家留學生并派中國學生赴東盟國家學習。由于師資數量有限,雖然很多廣西高校與東盟高校簽訂了教師交流協議,但真正實現教師互派交流的高校卻寥寥無幾。廣西高校的許多東盟外教大多是畢業不久的學生,其教學經驗不足,教學技能有待提高。項目組建議合作雙方加強協商溝通,調整師資配置,努力引進國外高校資深、優秀的外教。以廣西外國語學院為例,其合作的老撾國立大學派出資深老撾語外教到校交流教學已有兩年。該教師授課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寓教于樂,深受學生歡迎。此外,短期(1~4周)的教師交流也會給師生帶來積極的影響。如廣西外國語學院曾開展為期兩周的東盟合作高校教師交流項目,在不改變現有教學進度的前提下,邀請來自東盟國家的7 名外教,加入中國教師的課堂。以“一課堂,雙教師”的創新形式引入國外資深師資,為中國教師的教學思維和中國學生的課堂學習帶來碰撞的火花。
廣西與東盟高校非學歷教育合作交流從項目時間上分,可分為長期和短期兩類。長期為6 個月或6 個月以上,短期為6個月以內,具體時長以雙方協定為準。其合作交流的模式靈活,并具有以下特點。
1.課程內容靈活多變
與學歷教育不同,非學歷教育可根據學生的需求和特點制訂課程內容,長期非學歷教育以語言進修為主,可為學生進入學歷教育做準備,已獲得學歷的學生也可作為技能進修。短期非學歷教育以文化體驗為主,注重讓學生感受國外風情和文化。如廣西外國語學院為泰國合作高校的夏令營學生提供茶藝、京劇臉譜和篆刻等中國文化體驗課程。廣西外國語學院派往馬來西亞合作高校的游學團,體驗到了當地手工和舞蹈等頗具馬來西亞風情的文化。
2.學生來源較為復雜,學習時間不統一
非學歷教育對學生錄取條件的要求沒有學歷教育高,但其生源復雜,而且各個項目的學習起止時間不一致,不同國家的學生自律性和學習自主性不一樣。這為學校后勤保障,特別是留學生宿舍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帶來了困難。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其宗教信仰不同,生活習慣差異也較大。長期非學歷教育的語言進修生入學和離校時間多與國內學生一致,而短期文化體驗學生入學時間多為國外高校的寒暑假,2~4周離校,如果短期生在一個時間段內人數過多,會給學校的宿舍分配和管理帶來壓力。
1.加大短期非學歷教育師生交流力度
短期非學歷教育的合作交流應不限于學生,可擴大到教師。學校可定期派出學生游學團、實習實踐團和教師培訓團到東盟合作高校學習交流和培訓,這有利于拓寬師生的國際視野,推動學校國際化辦學進程。如廣西外國語學院鼓勵學生一入學便辦好護照,要求全校非東盟語種專業學生須選修一門東盟語言,幫學生做好出國交流的軟硬件準備。在最后一個學期以“語言學習+專業實習”的模式派學生到東盟合作高校實習實踐,不少學生通過此方式順利在國外就業。此外,學校每年派出教師團赴東盟合作高校培訓和交流,學習國外高校的教學理念、方法和管理模式,提升教師隊伍的國際化水平。
2.加強留學生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隨著廣西與東盟高校教育合作的深入,東盟國家的留學生規模擴大、生源復雜帶來的管理挑戰不容忽視,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管理制度。(1)采用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如在留學生宿舍安裝人臉識別門禁系統,方便學校掌握留學生進出和晚歸情況。(2)設置專門的留學生公用廚房,為不同國家、不同飲食習慣的學生提供便利,并在學校食堂開設專門的清真食品窗口。(3)預留一定數量的留學生宿舍空床位,以應對寒暑假短期學生數量激增的情況。(4)加強班級管理,控制班級規模,配備留學生專職輔導員、班主任和“一對一”幫扶的中國學生。(5)執行嚴格的考勤制度,獎懲分明,對嚴重曠課、遲到、早退和晚歸的留學生及時嚴肅處理,對表現好的留學生給予一定的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6)采集留學生“家校聯系”信息,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與溝通,定期把學生的學習和考勤情況通過電子郵件告知家長。
廣西與東盟高校教育合作交流模式不必拘泥于固有模式,可結合自身辦學定位和專業優勢,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在學歷教育層面擴大合作辦學層次,打通專、本、碩、博的“雙軌”育人升學渠道;在非學歷教育層面,加強師生互派交流數量和規模,加大留學生管理力度。相信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加快推進,廣西與東盟高校教育合作交流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