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青
1945年上黨戰役期間,國民黨軍第11戰區所屬部隊乘隙加緊沿平漢鐵路北上。不待上黨戰役結束,晉冀魯豫軍區奉命準備進行邯鄲戰役(也稱平漢戰役),阻止國民黨軍搶占華北,掩護八路軍、新四軍所部挺進東北及戰略展開。邯鄲戰役打破了國民黨軍北上的計劃,遲滯了國民黨軍發動內戰的步伐,使中共取得了軍事戰略上的主動權。在邯鄲戰役中,高樹勛率領新8軍實行戰場起義,開創抗戰勝利后國民黨軍整軍起義的先河,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日本宣布投降時,國民黨幾百萬軍隊半數以上在西北、西南的大后方。要把這么多的軍隊調到華北、華東、東北的內戰前線,除租用美國軍艦、飛機運輸一部分外,主要靠平綏鐵路(北平—包頭)、同蒲鐵路(大同—風陵渡)、平漢鐵路(北平—漢口)、津浦鐵路(天津—浦口)等幾條鐵路線運輸。縱貫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平漢鐵路,是貫通中國南北的交通命脈,也是國民黨軍向華北、東北運兵的主要干線。
1945年10月中旬,國民黨軍第11戰區所部第30軍、第40軍、新8軍共4萬人為第一梯隊,在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40軍軍長馬法五、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兼新8軍軍長高樹勛、第11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長宋肯堂率領下,從河南省新鄉沿平漢鐵路北上。此時,第11戰區第二梯隊4個軍則正向新鄉縣開進。
國民黨軍統帥部賦予第11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所部的主要任務是“接收冀省,擊破奸匪囊括華北企圖之目的,使30軍及新8軍等部,自豐樂鎮強渡漳河,沿平漢路向北推進,擊潰當面之逃匪后,迅速進出于保定、石家莊各附近地區”。
國民黨軍第30軍、第40軍、新8軍原來是西北軍的基本部隊,比較有戰斗力。全國性抗戰初期,他們參加過臺兒莊戰役。全國性抗戰中期和后期,經過鄂西整訓、豫西整訓,官兵軍事素質較高。但是,此時他們遠道而來,地理、民情不熟,又遠離后方,供應發生困難。在國民黨軍隊中,他們屬于“雜牌軍”“圈外部隊”,受嫡系中央軍的歧視和排擠。因此,他們對國民黨當局挑動內戰不滿,主張中國走和平民主建國道路。
國民黨軍新8軍下轄新6師、暫29師、河北省民軍、第8縱隊,軍長高樹勛是一個具有民主思想的愛國將領。1898年,高樹勛出生于直隸省鹽山縣(今屬河北省)高金莊。他曾在北洋軍閥部隊當兵,在馮玉祥的西北軍任職,參加過北伐戰爭,擔任過第2集團軍的師長,又先后任國民黨軍第26路軍第27師師長、新6師師長、新8軍軍長、第39集團軍總司令、冀察戰區總司令等職。1940年,他處決大漢奸石友三,國民黨當局不但未論功行賞,反而處處排擠、歧視他,甚至伺機消滅他及其所指揮的新8軍。對此,他義憤填膺,對國民黨失去信心。
全國性抗戰時期,高樹勛所部在戰場上幾次面臨危急關頭,都是八路軍伸出援手。在他率部撤往大后方時,八路軍專門派部隊護送他們渡過黃河。因此,他認為八路軍是真正的同盟軍,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良師益友。1945年8月1日,他托好友、在新8軍開展地下工作的中共黨員王定南帶信給彭德懷,希望同共產黨、八路軍建立聯系。但是,當時彭德懷已從太行抗日根據地返回延安。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回到太行根據地后,在山西省黎城縣聽取王定南的匯報,給高樹勛寫了回信。為了做高樹勛及新8軍的爭取工作,劉鄧決定由晉冀魯豫軍區參議室主任申伯純及靖任秋、路展、李新農、席一、劉岱等人組成一個工作組,制訂了具體行動計劃。后來,他們又派人到河南省新鄉縣附近建立聯絡站,以便隨時同高樹勛取得聯系。

上黨戰役期間,晉冀魯豫軍區鑒于國民黨軍沿平漢鐵路北上的情況,就開始考慮調整軍事部署問題。
1945年9月19日,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參謀長李達致電中共中央軍委:“我們決心集結約5萬以上的大軍,迅速控制平漢線湯陰以北地區,并迎擊蔣軍。”9月25日,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李達再次致電中共中央軍委,報告平漢鐵路作戰意圖及部署如下:“根據中央軍委22日指示電,我們的任務主要是在平漢線、同蒲線和正太線組織兩個有力戰線,每個戰線至少3萬到5萬兵力,配合以民兵、地方武裝,采取糾纏扭打戰法,尋求機會,每次消滅其一部并一直扭打到平津。如果我們能以最堅決靈活的行動,使頑軍兩個月內不能進入平津,使山東主力和大批干部進入冀東、東北,那就是我們完成了自己的任務。為此,目前必須從東面大量抽兵到平漢線,在冀南、冀魯豫必須繼續最大的集中兵力到5萬以上的野戰軍,如果能迅速攻克邯鄲、磁縣,迅速攻占安陽、湯陰、淇縣,集結大軍,就可順利完成平漢線作戰。”
10月9日,劉鄧率晉冀魯豫軍區前方指揮所從上黨戰役前線返回河北省涉縣赤岸村。當天晚上,他們兩次致電中共中央軍委,報告國民黨軍重新調整隴海鐵路、平漢鐵路警備部署的情況,提出準備組織平漢鐵路戰役。10月10日,中共中央軍委復電,指示他們與高樹勛商談,應以一切辦法推遲高樹勛部北上。如果高樹勛在反蔣介石行動上有所表現,可予以適當援助。
當天,鑒于上黨戰役即將結束,劉伯承、鄧小平決定:為適時組織平漢戰役,冀南軍區、冀魯豫軍區、太行軍區在平漢鐵路的所有部隊,統歸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王宏坤、冀南縱隊司令員陳再道、冀南縱隊政治委員宋任窮指揮。冀魯豫軍區、冀南軍區應放松次要方向,抽出大軍使用于平漢鐵路有決定意義的方向,不可處處顧慮,兵力分散,到處無力。建議以堅強部隊控制河南省湯陰縣及其兩側,監視滯阻國民黨軍北上。主力迅速占領河北省永年縣(今邯鄲市永年區)臨洺關、紫山,以及河北省臨漳縣城、成安縣城、肥鄉縣(今邯鄲市肥鄉區)縣城,準備在漳河以北消滅國民黨軍。他們特別強調:“請王、陳、宋根據實際情況執行。”
10月11日,劉伯承、鄧小平致電中共中央軍委,請示平漢戰役的作戰方針。12日,中共中央軍委復電,指示必須阻礙和遲滯國民黨軍北上。該電報說:“山東、華中主力轉移至冀熱遼區及東北,至快還須一月;各部到達后,布置戰場,熟悉地形,初步完成準備,至快亦須兩月至三月。因此,我們阻礙和遲滯頑軍北進,是當前嚴重的戰略任務。為爭取時間,各地應組織廣泛的游擊戰爭襲擾敵人,以便利我主力適當集中,尋求機動,殲滅頑偽每路一師或數師。你們主力將來是否應到冀東決戰,看上述成效及時局再行決定。為此,太行及冀魯豫區可集中6萬以上主力,由劉鄧親自指揮,對付平漢路北進頑軍,務期殲滅其一部至大部。”
劉伯承、鄧小平決心集中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冀南縱隊、第3縱隊,太行軍區第1支隊、第4支隊、第5支隊、獨立支隊、第17師,冀魯豫軍區獨立旅,冀南軍區部隊一部,一共6萬人參加平漢鐵路作戰。同時,廣泛發動群眾,動員10萬人以上民兵、自衛隊參戰。準備以兩個月以上時間連續作戰,殲滅沿平漢鐵路北上的國民黨軍。計劃誘國民黨軍第一梯隊至漳河以北、邯鄲以南,在滏陽河套的多砂地區先打一仗,殲其一部,然后逐次殲滅之。在軍事打擊的同時,開展政治瓦解工作,爭取一部分國民黨軍舉行戰場起義。
10月16日,劉伯承、鄧小平下達了《晉冀魯豫軍區作戰字第八號命令》:“集中太行、冀南、冀魯豫主力于漳河北岸至臨洺關段鐵路線兩側,以一部鉗制其第一梯隊之右側部隊,集中優勢兵力,殲滅其沿鐵路進之左側部隊之一部,另以基干部隊一部結合廣大地方武裝民兵,自新鄉至安陽段兩側,不斷襲擾、截擊、餓困北上頑軍,切斷其后方補給線,迫使其殘留大量兵力于沿線各要點,以遲滯其行動,并保障我主力順利完成殲滅頑軍之任務。”
國民黨軍第11戰區第一梯隊第30軍、第40軍、新8軍,分左右兩個兵團,沿平漢鐵路和湯安大道(湯陰—安陽)北上。因情況不明和懼怕途中遭到襲擊,國民黨軍采取重疊配置、交互掩護的方法前進。由于沿途不斷遭到冀魯豫軍區獨立支隊、地方武裝、民兵游擊隊的打擊和襲擾,國民黨軍北上行動極為遲緩,每日僅前進20公里左右。10月18日,上述國民黨軍進入安陽縣境。
馬法五判斷,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分布在漳河北岸,有憑借漳河進行抵抗的企圖。因此,他決定先以一部在安陽縣豐樂鎮渡過漳河,而主力則在安陽縣倪家新莊渡過漳河。他命令部隊渡過漳河后,沿平漢鐵路以東地區北進,以避開八路軍在鐵路正面的阻擊,企圖從東面迂回邯鄲城,以便迅速進擊河北省石門市石家莊(今屬石家莊市)、清苑縣(今屬保定市)地區。10月20日,國民黨軍先頭部隊第40軍一個團渡過漳河,占領臨漳縣景龍、三臺和磁縣岳鎮等灘頭要點,掩護其主力續渡。
此時,晉冀魯豫軍區路西軍主力及冀魯豫軍區部隊尚在開進途中,冀南縱隊、太行軍區部隊還在進行肅清永年縣臨洺關等偽軍據點的戰斗,準備參戰的主力部隊僅路東軍第1縱隊趕到臨漳縣城及南東方村地區。為了爭取時間,集中主力,劉伯承命令第1縱隊先行打擊國民黨軍,以遲滯其前進。
此前,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奉命進軍東北,準備在東北接收日軍武器裝備。因此,該縱隊把迫擊炮、重機槍及一部分輕武器都移交給了兄弟部隊,有的建制連只留下4挺輕機槍和三分之二的步槍。由于裝備不全,第1縱隊戰斗力下降。而華北進入秋季,田野里可利用的隱蔽物極少。漳河兩岸是一馬平川,多系沙土地質,構筑工事極難。要抗擊超過自己3倍力量的國民黨軍進攻,第1縱隊面臨巨大的壓力。10月20日,第1縱隊以一部奔襲臨漳縣景龍、三臺和磁縣岳鎮,在消滅一部分國民黨軍先頭部隊之后立即撤出了戰斗。
10月22日,國民黨軍以第40軍在右、新8軍在左、第30軍在后的戰斗序列,開始北渡漳河。國民黨軍以一部占領磁縣,一部向臨漳縣南東方村進攻,主力則沿平漢鐵路東側前進。為了阻止國民黨軍進入邯鄲,晉冀魯豫軍區要求部隊在野戰中殲敵。因此,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除留1個團在臨漳以北地區阻擊外,主力星夜趕至邯鄲縣東南屯莊(今屬邯山區)、崔曲、小堤、夾堤(今屬邯山區)、七岔道,以及成安縣東向陽、西向陽以北地區組織防御。23日晨,第1縱隊到達預定設防地區。
23日上午,國民黨軍倚仗兵力和武器優勢,不惜一切代價繼續向北推進。第30軍越過已進至漳河北的新8軍、第40軍,主力進占滏陽河東側邯鄲縣中馬頭(今屬邯山區)、高木營以南地區,先頭部隊即向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第1旅陣地邯鄲縣屯莊、崔曲至小堤之線展開攻擊。第1縱隊第1旅一面戰斗,一面加強工事,先后擊退國民黨軍數次攻擊。
24日,國民黨軍第30軍、第40軍、新8軍全部渡過漳河。第30軍在原地掩護,第40軍和新8軍越過第30軍前進。右前鋒第40軍進占邯鄲縣南文莊、北文莊(今均屬邯山區),成安縣秦家營地區,左前鋒新8軍跨滏陽河占領邯鄲縣馬頭鎮、磁縣南左良、邯鄲縣北左良(今屬冀南新區)至磁縣閻家淺一帶。第40軍第106師、新8軍一部在密集炮火掩護下,向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第1旅第7團防守的邯鄲縣崔曲、屯莊陣地猛攻。第1旅頑強抗擊,以短促火力結合反沖擊,激戰6小時,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多次進攻。
國民黨軍進攻邯鄲縣崔曲、屯莊陣地未能得手,又集中優勢兵力,轉向邯鄲縣小堤、夾堤,向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第1旅第4團、第6團發動連續進攻。國民黨軍將進攻重點置于小堤,反復采用側翼迂回、集團沖擊達數小時之久。扼守邯鄲縣小堤、磁縣張莊的第6團第1營,利用暗堡和各種掩體,以猛烈、短促的火力和積極的反沖擊,予國民黨軍以大量殺傷。在連續作戰中,第1營傷亡較大。防守小堤的第1連,班以上干部和骨干大部分傷亡,全連縮編為1個排繼續戰斗,最終完成了阻擊任務。
24日18時,國民黨軍第40軍第106師集中兩個團猛攻一點,從邯鄲縣崔曲、夾堤之間突入陣地,后續部隊也蜂擁而至,包圍了崔曲、屯莊陣地。隨后,國民黨軍前鋒部隊進至邯鄲縣高莊(今屬叢臺區)、南泊子之線。

此時,晉冀魯豫軍區參戰主力部隊已大部到齊。冀南縱隊、太行第1支隊已控制邯鄲縣東南陣地,分三路由北向南,向磁縣閻家淺至邯鄲縣崔曲一線國民黨軍進行反擊。第3縱隊全部集結于邯鄲縣車騎關、光祿鎮(今均屬邯山區)以西地區。獨立支隊、太行第5支隊集結于磁縣以西地區,對國民黨軍形成三面包圍態勢。
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頑強阻擊,勝利完成鉗制北上的國民黨軍于預設戰場,掩護主力集結的任務。劉伯承興奮地說:“現在的態勢非常之好,敵人鉆進牛角了,進也進不得,退也退不得。”
劉伯承、鄧小平鑒于參戰部隊大部到齊,決定全面出擊,對國民黨軍進行合圍。
10月24日夜,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第1旅主力一部,向成安縣趙橫城西北國民黨軍前沿陣地攻擊,然后向邯鄲縣南文莊、北文莊發動進攻。第1縱隊第2旅、第3旅,向側后國民黨軍第30軍、第40軍接合部成安縣趙橫城、南橫城實施主要突擊。至25日夜,第1縱隊相繼攻克趙橫城、南橫城,殲國民黨軍第30軍第81團一部,將第40軍、第30軍截為兩段,迫使第40軍第106師縮回邯鄲縣崔曲。在此期間,第3縱隊攻克邯鄲縣中馬頭。但是,其他方向因部隊初到、準備倉促,缺乏打地堡和克服鹿寨障礙的經驗,戰果不大。
25日夜,馬法五得悉晉冀魯豫軍區兵力從各方向繼續增加,意識到已陷入四面包圍、進退兩難的不利態勢。為避免被各個擊破,他決定立即縮小正面,轉攻為守,準備決戰,并向蔣介石求援。
26日,馬法五以第11戰區參謀長宋肯堂的名義,兩次急電第32軍軍長唐永良:“此間各軍連日作戰激烈,希速先派一個師以最快方法向漳河挺進增援。”“此間急待來援,除已電請長官外,盼先派一個師星夜前來。”此時,第32軍乘火車剛到達新鄉縣以南小冀鎮。該軍接到要求增援的電報后,令第141師師長林作楨率該師(欠第421團,附417團)迅速北上。與此同時,位于石家莊的國民黨軍第16軍亦奉命沿平漢鐵路南下,準備增援被圍困的馬法五部。
劉伯承、鄧小平根據當前戰況和戰役發展趨勢,決心繼續集中主力殲滅被包圍的馬法五部,對其援軍則暫時實行鉗制。在被包圍的國民黨軍陣腳大亂、兵力有較大耗損以及冀魯豫軍區部隊、太行軍區第4支隊、第17師等后續部隊到達前,暫不與國民黨軍決戰。先將國民黨軍圍困于滏陽河套沙漠地帶,以局部消滅手段來實現大部消耗,為最后消滅馬法五主力創造條件。
為防止萬一不能在邯鄲以南全殲馬法五部,晉冀魯豫軍區指示冀南沿路東各軍分區,在沙河以北鐵路沿線布置游擊戰。具體要求是:“抽調中心區及東面地方武裝及大批民兵,位于沿平漢線沙河以北地區,如頑北進,應組織廣泛的地雷戰,頑強的游擊戰,疲困遲阻敵人,以爭取時間,保證主力及時布置作戰。”為制止國民黨軍增援,增調太行軍區一部在晉察冀軍區一部協助下,阻擊從石家莊南下的國民黨軍增援部隊。同時,加強漳河阻援陣地,令太行軍區、冀魯豫軍區抽調中心區的游擊隊和民兵,加強安陽縣以南地區的游擊戰,以鉗制安陽方向的國民黨軍。
在晉冀魯豫軍區路東軍連日打擊下,國民黨軍第40軍戰斗意志動搖,新8軍作戰不甚積極。經過多方爭取,高樹勛已有率部實行戰場起義的意向。此時,冀魯豫軍區獨立第4旅、太行軍區第4支隊、第17師等后續部隊,已經陸續到達預定位置。
10月27日,劉伯承、鄧小平決定對平漢鐵路邯鄲地區國民黨軍發起總攻,重點消滅第40軍,同時求得消滅第30軍一部。
晉冀魯豫軍區決定,對高樹勛新8軍采取“圍而不打,打而不痛”的方針,促其變化。27日,劉伯承、鄧小平派晉冀魯豫軍區參謀長李達與高樹勛見面,商議起義辦法。當天,李達在靖任秋等人陪同下,步行通過晉冀魯豫軍區第3縱隊陣地,在高樹勛所部田樹青團長的接應下,進入高樹勛指揮部。李達與高樹勛會談后,將情況及時報告了中共中央軍委:“(1)名義我已允其為和平建國軍總司令,在毛、朱之下與伯承同輩,彼甚滿意。(2)他想編成兩個軍,并想要張嵐峰反正之兩個師(杜新民、魏鳳樓),我們未答復。(3)駐地問題,他先提出想到熱,并有意任熱河主席,后又改說先想在冀南,以便吸引西北軍,我們只籠統的說可以商量,須請示延安決定。(4)在政治上他要發一個宣言,我們同意,此宣言以能用新華社發表為好。”
28日,劉伯承、鄧小平等晉冀魯豫軍區領導對高樹勛提出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劉伯承當即寫信給高樹勛,對他準備退出內戰、宣布起義的行動表示歡迎。為消除高樹勛的后顧之憂,劉鄧電告中共中央,請求山東軍區派人將高樹勛、王定南的眷屬護送到華北。淮北行署公安局便衣大隊派李家瑞三進徐州,將高樹勛夫人等接出,讓她們脫離險境。
28日晚,晉冀魯豫軍區部隊按照預定部署,對馬法五部發起總攻。第1縱隊突入邯鄲縣崔曲,冀南縱隊突入磁縣閻家淺。29日上午,駐扎在崔曲的國民黨軍第40軍第106師被殲滅一個多團,駐守在閻家淺的國民黨軍第40軍第39師被殲滅一部。當天下午,駐扎在崔曲、屯莊、閻家淺等處的國民黨軍殘部,先后向磁縣南左良、邯鄲縣北左良逃竄,被截殲一部。30日,晉冀魯豫軍區北集團繼續向南壓迫國民黨軍,向邯鄲縣南文莊、北文莊、北左良,磁縣南左良等地展開進攻,先后攻克村鎮20余處。第40軍第106師大部被殲,第30軍受到嚴重打擊,馬法五殘部被迫進一步收縮陣地。
30日晚,高樹勛率新8軍及河北省民軍約1萬人在邯鄲縣馬頭鎮(今屬邯山區)起義。31日,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副政治委員薄一波、參謀長李達,親自前往馬頭鎮會晤高樹勛。他們稱贊高樹勛高舉義旗、反對內戰、主張和平的愛國舉動,對全體起義官兵表示歡迎和慰問。為了便于休整,經雙方商定,高樹勛部迅速離開戰區,開往武安縣伯延一帶。
11月2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在發給高樹勛的賀電中說:“聞兄率部起義,反對內戰,主張和平,凡屬血氣之倫,莫不同聲擁護。特電馳賀,即頌戎綏。”4日,高樹勛回電毛澤東、朱德:“此次暴動,純為呼吁和平團結,并速組織聯合各黨派之民主政府,俾國家早登富強康樂之境。”8日,劉伯承、鄧小平等晉冀魯豫軍區首長致電高樹勛:“滏陽河畔貴軍高舉義旗,反對內戰,主張和平,聆悉之余,曷勝欣奮。敝軍誓愿共同努力,并肩前進,專用馳賀,并致兄弟之敬禮。”
11月10日,邯鄲起義之國民黨軍新8軍等部在河北省武安縣伯延鎮改編為民主建國軍,總司令高樹勛。下轄2個軍:(1)第1軍,軍長范龍章。下轄第1師,師長閻濟民,政治委員張杰軒。第2師,師長田樹青,政治委員蘇俊山。(2)第2軍,軍長喬明禮。下轄第4師,師長商正夏。第5師,師長聶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