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英
有著“國石”美名的福建壽山石雕,為中國玉石雕刻百花園中的奇葩,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在聚芳齋石雕工作室的展柜里,一件件石雕作品,石頭光澤艷麗,雕工造詣深厚,造型精巧別致,令人嘆為觀止。所謂藝術,就是賦予一事一物以生命活力,引人共鳴,發人深省,升華品性。聚芳齋的主人,國家一級雕刻師胡奔校(圖1)就是這樣以文化藝術為內涵來完美詮釋壽山石的靈性,把歲月融于刻刀之間,把深情寄予玉石之中,以石為名,刻畫萬般深情。

圖1 壽山石藝人胡奔校
懷著對壽山石雕技藝的喜愛和對壽山石雕藝人的好奇,我幾經周折聯系到了壽山石藝人胡奔校。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他創作出無數奇絕石雕的聚芳齋,竟然地處陽泉賓館后院的簡易房內。出現在我面前的胡奔校,并非想象中功成名就的道骨仙風的耄耋老者形象,而是一個溫文爾雅、文質彬彬的青年才俊。
胡奔校戴著套袖端坐工作臺前,手持打磨機精心雕琢著一塊遼寧岫巖玉三連章作品。現在正進入最關鍵的脫環環節,這三連章料主體依舊連為一體,上面一排鏈環密密麻麻地排在章紐四周,有些鏈環已經分離開,有些環節卻依舊若即若離地連在一起。只見他手持打磨機,細若繡花針的拋光頭靈巧地在鏈條的空隙間游動,同時不時地調整著章料的方向。時而眉頭緊鎖,盯著鏈條就著燈光仔細端詳,時而凝神定氣,輕握拋光機細細磨削,掏掉鏈條間多余的玉料。不多時,一個個鏈環便從玉料上脫落下來,我的心被這鬼斧神工的技藝深深震撼了,也被這位老師的風雅清韻所折服,我的思緒也隨著胡奔校的刀頭在連環章作品中游刃穿梭。
過了良久,胡奔校放下手中的打磨機,趁著休息的時間,給我介紹起手中的作品來。“這件三連章作品最重要的工藝就是鏈雕,而鏈雕最難的就是脫環。”胡老師說,鏈雕是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也是玉石雕琢中最考驗功底的手藝。玉石質硬而脆,稍有不慎,就鏈斷石毀。制作鏈條章的玉料要選細膩而性堅、質純而格少的材料。其次在相石構思時,還要安排好鏈條的位置,使鏈條巧妙避開裂紋與砂格。別看這一組章器型不大,胡老師卻已雕刻了近一個月,今天恰逢此件作品的脫環,實為機緣巧合,時機天成。我仔細欣賞這件未完工的坯料,章料簡潔,巧奪天工,雖然沒有繁縟工藝,但美的恰到好處。特別是3條活動的石鏈,連接3顆印章,多達30余個鏈環,環徑細如米絲,環環相套,精細均勻,活動自如,嫻熟的技藝令人禁不住驚嘆。
環顧這簡陋的工作室,地上桌前柜中擺滿了胡奔校的石雕作品,有大型精品、桌上擺件還有小型印章,置身其中,我頓覺得心蕩神馳。看到這些石雕珍品,心中不由得涌出激情與震顫,它令我興奮,令我陶醉,壽山石雕的“靈性”與“神秘”讓我對胡奔校的經歷和技藝充滿了好奇。
說起自己的從藝往事,胡奔校臉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他1982年出生在著名的雕刻之鄉福建南平建甌市,雖然年紀不大,但投身石雕事業已近20年。他們家是工藝世家,祖上數輩均為廟宇佛像雕塑藝人,在這樣的家族里耳濡目染,他從小就對雕刻藝術情有獨鐘。胡奔校爺爺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手藝人,在他的記憶中,爺爺為人和善,對工藝精益求精,“只有德藝雙馨的人,在我們那里才可以雕琢佛像。”因此,爺爺手里雕琢的佛像總是慈眉善目,正是與爺爺的朝夕相處和其親身“心授”中,胡奔校深切體會到了手藝人的傳統信仰和無限專注。

圖2 修光
初中畢業后,胡奔校懷著對家族傳承的石雕業的喜愛,進入福州的壽山石雕廠學習石雕,從此,跟石雕創作結下了不解之緣。胡奔校一學就是4年:跟著師父,一開始先學磨刀,一磨好幾個月;之后學習修光(圖2),這是石雕的一項基本功,光這一項就學了兩年。第三年才開始學習打坯,又學了一年。“做手藝人首先要勤快、能吃苦,學徒過程是非常艱辛的,幾乎每天都要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而且還非常枯燥。”他也曾困惑過,猶豫過,可從事這一行就要耐得住寂寞,他深知自己要的是什么,他的夢因石而生,那么他就要以石來鑄就自己的石雕藝術之夢。
珍貴的壽山石讓胡奔校感到莫名的欣喜與激動,他感慨于壽山石的天然之美和雕刻藝術的神奇,不畏辛苦,日夜刻苦鉆研壽山石雕藝術。在學習中,胡奔校對壽山石的了解進一步加深,明白了壽山石雕的圓雕、印鈕雕、薄意雕、鏤空雕、淺浮雕、高浮雕、鑲嵌雕、鏈雕、篆刻和微雕等各種技藝。格外器重他的師父也經常帶他觀摩前輩雕刻的經典壽山石雕作品,并為他細心講解各種雕刻風格的優劣特點,加之其本人極高的悟性,他的雕刻技藝得以走向成熟。福建石雕行業的行規是學徒期滿三年才能從事這一行業,為了把基礎打牢一些,他又跟著師傅干了1年,2002年,經過4年的學習,胡奔校終于出師了。
由于既有家學淵源,又聰明好學,基本功扎實,還勤奮能吃苦,胡奔校的雕刻技藝很快就脫穎而出,當地一家有名的石雕廠慕名聘用了他。品種豐富,顏色多樣的壽山石原料喚起他對石雕藝術如饑似渴的追求,他盡情地汲取雕刻藝術的營養,揮灑藝術創作的汗水,反復揣摩雕刻技法,在日復一日的努力中,他的技藝突飛猛進。
在眾人羨慕的眼光中,他卻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在別人的廠子里干活,自主性不強,老板看他雕獅子技藝純熟,銷路好,就老讓他重復雕一種題材,而對于他想鉆研的山水雕、人物雕等卻無從下手。雖然收入高,但對于掌握各種雕法,駕馭各種題材,拓展創作空間來說并無益處,按捺不住胸中的創作激情,2004年,他放棄了熟悉的環境、優厚的待遇,在福州辦了一個小廠,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然而,創業之路困難重重,胡奔校首先遇到的難題就是“選材”,優質的石材是出作品的關鍵,以前創作時都是老板把石材準備好,在這方面他沒有任何經驗。而后,他也是交了許多學費,才掌握了其中的要害。
選到了合適的材料,還要會獨立“相石”,這是創作不同題材的基礎。相石,就是壽山石雕藝人通過觀察壽山石外觀形象、狀態,在頭腦中判定怎樣塑造物像的過程。胡奔校坦言,只有自己獨立思考,才能體會到壽山石雕的精髓。
胡奔校有一次碰到了一塊通體黑亮的石材,美中不足的是石頭的頂部卻有一大塊白斑瑕疵,經過仔細觀察,采用浮雕技法,取俏雕刻《絲綢之路》(圖3),鑿坯時保留了“白斑”并雕為遠行的駝隊,而大塊黑石卻分文未動,圖案雖小,卻剛好體現了絲綢之路任重道遠的悠遠意境,使得作品別有意趣。胡奔校認為,壽山石雕的相石貫穿在打坯、鑿坯,甚至修光、磨光各個過程。打坯前的相石定的是雕刻題材和雕刻技法,它決定了這塊石頭的處理方向;鑿坯、修光,甚至磨光的相石,是根據石頭里面的變化,重新構思,靈活應對,它能起到峰回路轉,甚至畫龍點睛,化解瑕疵的作用。業內有“一相能抵九日工”之說,強調的是相石的事半功倍。如果相石出問題,雕刻刀一刀下去,那減去的石頭就再也補不回來了。

圖3 《絲綢之路》
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憑借著深厚的藝術功底和善變的藝術技法,胡奔校創作的題材已十分廣泛,山水、人物都得心應手,尤其擅長人物圓雕、大型雕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胡氏技藝”也成為閩北壽山石雕的亮眼招牌。然而,壽山石雕技藝主要在南方流傳,如果能讓這種帶有濃重地方特色的技藝走出閩北,與北方的藝術風格創新融合,不僅能豐富題材手法,而且還能在更大的范圍內傳承傳播。萌生了這個大膽想法后,胡奔校心中激動不已。
2013年,胡奔校和朋友帶著作品來陽泉參加奇石展覽,沒想到山西人對壽山石雕非常喜歡,開放的創作環境、包容的文化氛圍,這座北方小城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之后,他多次來陽泉進行考察,2014年4月,胡奔校注冊了公司,決定在此扎根。山西厚重的歷史文化、陽泉獨特人文山水的浸潤,讓胡奔校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激情。“印章作為中國獨特的藝術創作形式,本身就具有承載文化、體現價值的作用,而選用壽山石,用特有的雕刻語言,融入陽泉的文化元素,更能彰顯陽泉的文化氣息,同時也更能提升作品的自身價值和藝術品質。”2017年,他萌發了以山城陽泉歷史與風光為題材,創作現代山水風景大型壽山石雕的想法,為此,胡奔校多次實地考察,并特地遠赴壽山石產地福建省,尋找石材,他巧妙構思,因勢造型、依色取巧,經過2個月的精雕細琢,終于完成了這件作品。
《陽泉盛境》(圖4)壽山石雕作品是一枚巨型印章式的宏偉力作。整件作品以“中共第一城”為主題,結合石材顏色、紋路等天然特征,隨石賦形,以半寫實半寫意的手法將陽泉有代表性的風景名勝濃縮于章首,展現了陽泉厚重的人文底蘊與近百年來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陽泉山城,桃河兩岸,今朝風景正盛。巍巍獅腦山,白云繚繞,中共第一城、百團大戰紀念館、百團大戰紀念碑、刀刃山鐘樓等標志性的景觀依山就勢,展現了中共第一城光輝的英雄歷程。娘子關城樓、固關長城、藏山、冠山等景環繞四周,代表了陽泉淳厚的人文歷史底蘊,再配上印章之上郭沫若的《贊陽泉》詩,展現了陽泉人民砥礪奮進、創新發展的豪情壯志。

圖4 《陽泉盛境》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夢想從不會辜負勤奮與執著的人。胡奔校的作品逐漸引起業界關注,頻頻獲獎。2012年,他創作的石雕《十六應真》榮獲中國杭州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2013年,《農家樂》榮獲第十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品博覽會銀獎;2016年,胡奔校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而創作的《飛奪瀘定橋》被“翰墨書長征”活動組委會永久收藏;2017年,石雕作品《清泉石山流》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永久收藏,作品《飛天》榮獲全國手工藝產業博覽會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展“國匠杯”金獎。
幾年來,在山西的生活和工作,讓他深深地融進了這塊土地,《陽泉盛境》等幾件南北技藝題材融合作品的成功創作,更堅定了他走創新之路的信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胡奔校心里自己始終是一名工匠,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用工匠精神在山西打造一塊真正的南北大融合的石雕金字招牌。
摘編:《中國手藝人》(2022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