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圓圓
泛知識內容加速席卷,直播短視頻平臺普及,由此衍生出“知識網紅”——大批在各自領域功底深厚,又深諳化繁為簡傳播規律的知識分享者正悄然走近公眾視野。而當代青年群體作為互聯網原住民,與“知識網紅”接觸頗多,因此究竟利不利于青年群體學習也成為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
“知識網紅”并不是新鮮詞。“知識網紅”大都是高知群體,易產生廣泛的影響力和傳播力。這些不同領域的“知識網紅”,他們有深厚的積淀,將或復雜晦澀或冷門或常見的知識,通過視頻等方式普及給受眾,讓知識分享更加專業化,更具趣味性。
專業知識素養好,內容輸出簡便化。網絡上絕大部分“知識網紅”,他們有良好的專業素養,豐富的知識,同時還能具備將知識刪繁就簡,將輸出內容簡單化、大眾化的能力,在進行知識輸出時,更容易受到年輕人的追捧。例如: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老師,憑借幽默的語言,貼近年輕人生活的講解,化抽象的刑法為具體的“張三李四王五”,吸引了年輕人的目光,不曾想平日里晦澀、枯燥的法律條文還能以如此幽默、有趣又簡明易懂的方式呈現。年輕人在這樣的深入淺出中加深了對往日難以理解與記憶的法律知識的掌握。
培養學習興趣,追求更高層次的學習。“知識網紅”大多具備高學歷,并且深耕于自己所在的專業領域,他們除了懂得如何將高深的專業知識輸出以外,還懂得如何將一些冷門知識,以人們感興趣的方式呈現出來。這不僅讓年輕群體對他們輸出的知識感興趣,同時他們結合自己過硬的專業知識和獨特的輸出思維模式,展示其看待世界、看待問題理性客觀的態度,會讓年輕群體將他們視為榜樣,對他們所講述的知識所涉及的專業產生興趣,追求更精更高的學習境界。“知識網紅”如同導航,在高強度、快節奏的學習生活中,讓年輕群體領略更深層次的知識本質。
“知識網紅”受時代追捧的原因,是依于大眾對知識的渴望,同時受眾也把這種方式視為自己的一個求知渠道。“知識網紅”對于很多人來說,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在點開這些視頻之前,或許沒有人會想過自己會主動瀏覽統計學、航空航天、考古等硬核知識,并由此打開認識世界的另外一種視角,領略更多的神秘與精彩。
任何學科的知識學習都是一個網絡,而不是一個個零碎的點,要把它們連成線才能記憶得更加深刻全面,短視頻化的“知識網紅”碎片化式的呈現并不利于系統學習,反而會讓人陷入剪不斷、理還亂的學習混亂和學習焦慮之中,這并不利于深入學習。
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打地鼠”式學習不利于全面學習。在本就碎片化學習的時代,“知識網紅”更加深了這種學習現象。“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網絡紛繁復雜,面對網絡的海量信息,青少年往往無法辨別,容易迷失自我,與深度學習背道而馳。由此觀之,“知識網紅”很難系統培養學習應有的深度和純度,往往會博而不精,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深度學習。這種“淺閱讀化”的學習往往不成體系,只是跟著感覺一通亂學,還不知道孟德爾,就涉獵基因工程;對量子力學一無所知,就著手研究核物理學;今天司馬相如《上林賦》,明天黎曼幾何,沒有階梯感,甚至沒有各個學科之間應有的界限,如此信馬由韁,或想一步登天,摒棄循序漸進,即使皓首窮經,恐難成器。要知道,學習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運用科學的方法,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學,而絕非僅憑個人感覺。
大眾化、簡單化、娛樂化的科普知識不利于系統地深入學習。知識網紅”面對的是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的人群,無論是哪個專業領域,都更側重通俗化分析,而不會強調其深刻性,這些對于知識積淀深厚的人來說,有些粗淺,甚至有些觀點經不起推敲。因此,對于本就有待進行深入學習的年輕群體來說更是不利,這種學習方式也很難做到“陷入學習”的狀態,在所有的“知識網紅”受眾群體中,有一部分只是因為或幽默詼諧或簡單易懂的方式帶來的輕松與愉悅感才進行選擇性注意和接觸,滿足于表層的娛樂,選擇的是“樂”而不是“習”。
學習知識是一個積累、沉淀的過程,而網絡是把雙刃劍,人們太容易被裹挾其中,無所適從。很顯然,依賴“知識網紅”并不利于年輕群體深入學習。
(本文正反方均系作者個人觀點)
“知識網紅”應時代而生,有利有弊,年輕群體應學會合理利用“知識網紅”,將其作為學習的輔助工具,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保持學習熱忱,用心體會知識的深度,深入學習以達到更高層次的學習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