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志國
舒淇(化名)是個初三女孩,因為兩次休學比同學們大3歲,已經16歲了。當舒淇準備第三次休學時,她的父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找到我尋求幫助——
舒淇是個學習非常認真的女孩,剛上初中自己就開始拼命學習。考試成績從初入學的200名,很快上升到年級前20名,深受老師器重。雖然成績可喜,但是,舒淇卻越來越怕上學,總要斷斷續續地請假,每次放假后都要拖延兩天才上學。到了初一下學期,舒淇干脆不想上學了,就有了第一次休學。
轉年舒淇重讀初一。有了上一年的基礎,再加上學習非常認真,成績一直在年級前二三十名,順利升入初二。初二上學期上網課,舒淇在家學習也非常認真,到了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再創新高,拿了年級第5名,老師更加寄予厚望,鼓勵舒淇勇爭年級前3名。其實,這期間舒淇已經舊病復發,再次出現怕上學的現象,間或就要請假在家。到下學期還是害怕去上學,于是再次休學。
終于,舒淇開始讀初三了。舒淇滿懷信心,父母也滿懷熱望。但新學期剛剛過去3天,舒淇又想休學。這時候,舒淇母親開始著急起來,找到我進行心理咨詢。
見到舒淇,跟我的預想反差很大。她很健康,很陽光,很懂事,很有禮貌,交流起來很爽快,看不出有任何的心理障礙。舒淇告訴我,在學校里自己也是這樣,心里沒恐懼害怕,身體也沒有緊張難受,“我可以上學,可就是想休學”。
舒淇為什么要休學呢?
她的回答是:“邁不出心里那道坎。”
那么,舒淇心里那道坎是什么?是學校恐怖癥嗎?
學校恐怖癥的特點是,學生對學校產生強烈的懼怕,拒絕上學,如果被強迫上學,就引起明顯的焦慮和驚恐,還會出現一些軀體癥狀。就通常案例看,往往會因為恐懼而心神不寧、緊張不安、面色蒼白、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腹痛嘔吐、便急尿頻等,有的甚至會恐懼得全身僵硬,見到校門就會全身癱軟,不能正常上課。但是,舒淇并非學校恐怖癥。舒淇所謂的“怕”上學,是不愿上學,不是恐懼上學,在學校里也沒有恐懼的身心癥狀。可見,舒淇心里邁不出的那道坎,并不是學校恐怖癥。
那么,是什么原因讓舒淇老想休學呢?
舒淇的父母告訴我她這兩年總是說自己生病了。舒淇第一次休學是因為肚子疼。初中的第一次月考前,舒淇就開始肚子疼。回到家里就沒事,去上學就肚子疼得厲害。父母也曾帶她到各大醫院去檢查,但是得出的結論都是舒淇沒有生病。但是她總是鬧病,父母對她倍加照顧與呵護。奇怪的是,舒淇休學后肚子疼就好了。
舒淇第二次休學是因為發燒。網課結束后,學生復課需要每天量體溫,發燒的要回家。大約就是從這時候,舒淇就間或出現發燒的情況,按規定就要回家。回到家里,體溫就降下來。到后來幾乎每天都發燒,也不高燒,37度多一點。父母再次帶她去醫院檢查,但是也仍舊找不到具體病因。這讓父母對舒淇更是小心翼翼地照顧,生怕有什么問題。
直到今年舒淇上了初三,“舊病”又開始復發,舒淇父母這才意識到,這不是跑醫院看醫生的事了,也不能光由著孩子休學了,需要從心理方面考慮了。
我給舒淇講了鴕鳥的故事:“據說,鴕鳥遇到困境而難以逃脫時,會把頭埋進沙里。把頭埋進沙中,就什么也看不見了。看不見了,也就暫時逃避了心靈的痛苦。”
舒淇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也是為了逃避。”
是的,人也會采取鴕鳥策略,心理上會采取種種方式,來逃避眼前的困境。逃到哪里呢?病癥,是人心靈困境最好的避難所。于是,人就會出現種種軀體癥狀,這叫作軀體化現象。所謂軀體化現象,就是人在遇到心理壓力難以面對的時候,潛意識里會讓心理壓力轉換成某種軀體癥狀。軀體化現象實際上是一種心因性反應,是心病跑到身體上,是扮演病人。扮演病人是無意的,是潛意識的活動,裝病是有意的,是思想意識里的活動。舒淇的病癥,就是這樣的扮演病人。扮演病人讓舒淇得到了“附加好處”:不僅得到父母的加倍照顧和呵護,還可以享受休學在家的自由時光。
那么,舒淇要逃避的心理壓力是什么呢?
接下來的溝通中進一步發現,舒淇確實是個非常認真的女孩。
舒淇聽老師講課非常認真。聽課總怕遺漏下哪句話,哪怕是一句半句話沒聽清都不行。于是,同學們輕輕松松的一節課,舒淇總是弄得自己感到很累。
舒淇完成作業也非常認真。寫作業每道題都要寫出最好的答案,不肯有半點的馬虎大意。需要背誦的作業,也要自己感覺非常滿意了,不肯有半點的不熟練。如果是作文,就更是精益求精。一天晚上,寫完別的作業還有一篇周記。這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并不是難事。舒淇卻花費一個多小時,反復斟酌反復修改,直到過了午夜,自己還是不滿意。最后還是在媽媽的勸說下才不無遺憾地停筆休息。于是,舒淇感到寫作業也很累。
舒淇對待復習考試更是認真。舒淇不允許自己考得不好,不允許答題出現錯誤,每次該考試了,就更加認真地復習。認真復習每一科,認真鉆研每一道題,認真復習到很晚。于是,舒淇為考試復習更感到很累。
不僅學習上,生活上舒淇也非常認真,凡事不做就不做,做就要做到最好。舒淇這種過分的認真,其實質是完美主義。追求完美本不是錯。但是,過度追求完美,就成了完美主義。完美主義的顯著特征是自我強加的高標準,自我評價過于依賴成功和成就,較高的自我批評傾向,恐懼失敗。這樣的人,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害怕不完美,因而存在比較嚴重的“不完美焦慮”。完美主義是一種消極的認知情感模式,極容易導致自我挫折感,導致自我認知障礙,導致自我適應障礙,引發各種心理障礙。
因為完美主義,上課聽講、完成作業、復習考試,以至于整個學校生活,都成了舒淇沉重的心理壓力。當這些心理壓力難以承受的時候,讓舒淇把學校生活視為畏途,只能采取鴕鳥策略逃避到病癥里扮演病人。
舒淇從小生活在一個大家庭,姥姥家,舅舅家,八九口人。這樣的大家庭,客觀上就會容易嘈雜、喧鬧,缺少安寧。父母都在外面忙于工作,很少有一家三口安靜相處的機會。舒淇說,就記得小時候家里很亂、很熱鬧。
姥姥在家里照顧舒淇和表哥。姥姥是個性情急躁的人,又有較嚴重的重男輕女思想,這讓舒淇很少從姥姥那里感受到的溫情。舒淇說,記得常常讓姥姥訓斥了,只知道害怕,不敢哭出來。
舅舅也是個性情暴躁的人。舒淇很小的時候,有一天舅舅新買來一張桌子。兩個孩子圍著桌子玩,舒淇出于新鮮好奇,拿彩筆在桌面上試著畫了幾個道道。舅舅看到了,氣惱地瞪圓眼睛大聲呵斥。舒淇嚇得哇哇大哭,站旁邊渾身哆嗦。
媽媽對舒淇期望很高,讓舒淇報了興趣班,學畫,學琴,還特意買了大提琴和鋼琴。舒淇對此沒有多少興趣,常常招致媽媽的不滿和呵斥。特別是最近兩三年來,舒淇不斷地扮演病人的過程中,父母只知道盲目地帶她治療,卻一直沒有效果。這漫長的過程,讓舒淇內心感到更加強烈的不安。
舒淇說:“想到這些,我心里總有一種不安全的感覺。”
缺少安全感,是舒淇完美主義的根源。缺少安全感,人就總是想方設法來自我保護。怎樣來自我保護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自己完美起來。對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進行深入分析就會發現,常常是出于一種自我保護的需要。舒淇就是這樣。因為不安全感,她要自我保護。為了保護自己,她處處追求完美,成了一個完美主義女孩。但是,世上萬事萬物沒有完美,人生更沒有完美。過度追求完美,豈能不自設障礙?
怎樣幫助舒淇有效跨越心理障礙重新走進校園呢?
第一步是幫助舒淇突破完美主義障礙。
舒淇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逃避,卻又有所憂慮:“您說得對,我不是學校恐怖癥,我就是擔心自己缺了那么多天課,這樣去上學我該怎樣面對啊?”
接下來,要著重幫舒淇從心理上破除完美主義,學會從內心接納自我,建立自信,并付諸行動。
為此,我們現場進行了“夸夸我自己”的心理練習。簡單的練習,舒淇卻非常為難。經過艱難的引導,舒淇才一點點發現自己值得贊揚值得夸的地方。最后舒淇頗感意外,眼神有了光芒:“我還有這么多優點啊!”轉而眼神又黯淡下來,擔心自己跟不上學習的進度。
我們說起了有黑點的珍珠的故事。有個人得到一顆珍珠。然而,珍珠上有個小黑點。他想,如果把小黑點去掉,珍珠將變成無價之寶。于是,他就用刀子刮黑點。可是,刮掉一層,再刮一層,黑點還在。于是,他繼續刮,刮到最后,黑點沒了,珍珠也被破壞了。
看舒淇有所領悟,我說:“你缺了點課,就像珍珠上的小黑點。如果盡快去上學,以你的基礎,缺的課很快就能補上來。前面有的是希望,何樂而不為啊?如果因為不能接受這點不完美,而繼續逃避上學,那豈不是要整個毀掉了自己的學業,甚至毀掉自己的整個人生嗎?一個智慧的女孩怎能做因小失大的事啊?”幾次心理疏導之后,舒淇的心理有了很大變化。
第二步是幫助舒淇跨越軀體化障礙。
舒淇扮演病人逃避學校的心路歷程,是潛意識里的活動,是不知不覺間發生的,她還沒有意識到繼續下去的潛在危險。所以,舒淇雖然有了改變的愿望,還是缺少改變的動力。現在,要讓舒淇意識到,繼續逃避在家不可行,要激起她堅定自救的意識,跨越軀體化障礙。
我問:“你知道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嗎?”
舒淇說:“知道,如果是熱水,青蛙會本能地跳出來逃命,如果是溫水,青蛙就不會意識到危險,等到危險降臨的時候,已經跳不出來了。”說到這里,舒淇睜大了眼睛,“我就是那只溫水里的青蛙。”
隨后與舒淇父母溝通,他們也意識到了自己的教育方式欠佳。最后,我們達成共識:一是不再盲目治療,讓舒淇回歸常態生活;二是取消附加好處,不再對舒淇盲目地照顧與呵護;三是如果舒淇還不去上學,要采取懲罰措施。
在多方努力之下,舒淇重返校園,并且能夠在學校正常學習,這也是大家都期盼的結果。舒淇的案例也告訴大家,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重視孩子的變化與異常,尤其是心理變化,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