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翔宇,王 弦,2,胡 月,3,吳 強,4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是女性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化生性乳腺癌(metaplastic breast cancer, MBC)是乳腺癌中具有腫瘤性上皮向鱗狀細胞和(或)間葉成分分化特征的腫瘤[2],其預后差[3],至今無可靠的預后指標。研究表明,MBC中富含乳腺癌腫瘤干細胞(breast cancer stem cells, BCSC),并因此出現上皮向間質分化的特征,同時這種特征使MBC更具有侵襲性和化療抗性[4]。既往實驗發現,SOX9可以調節腫瘤干細胞(cancer stem cells, CSC),促進癌癥的進展[5]。在乳腺癌中,SOX9對維持BCSC群的功能至關重要,高表達的SOX9與乳腺癌腫瘤的進展相關[6]。MBC中富含BCSC,但目前尚無SOX9與BCSC標志物相關性的研究。故本實驗采用免疫組化法檢測MBC中SOX9及BCSC標志物的表達,分析其與MBC臨床病理特征和預后的關系。
1.1 臨床資料收集2011~2020年安徽醫科大學第一、二附屬醫院存檔的42例MBC手術切除標本及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手術前均未接受過新輔助化療。所有腫瘤診斷標準參照WHO(2019)MBC組織學分型。根據腫瘤成分類型分類:鱗狀細胞癌22例、梭形細胞癌5例、低級別腺鱗癌1例、伴異源性間葉樣分化型7例、含兩種及兩種以上化生成分MBC 7例。此外,42例MBC中同時具有化生型成分和浸潤性乳腺癌非特殊型(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 of no special type, IBC-NST)者38例,其中鱗狀細胞癌21例,化生成分占30%~90%;梭形細胞癌5例,化生成分占50%~70%;伴異源性間葉樣分化型7例,化生成分占40%~80%;含兩種及兩種以上化生成分MBC 5例,化生成分占70%~90%。每半年以查詢病例或電話對患者進行隨訪。無進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定義為手術至患者出現復發、轉移或死亡的時間,隨訪以手術時間為始,截至2021年3月,隨訪12~104個月。
1.2 試劑兔抗人SOX9多克隆抗體(北京博奧森公司),鼠抗人CD133單克隆抗體(武漢三鷹公司),鼠抗人EpCAM多克隆抗體(武漢三鷹公司),小鼠/兔聚合法檢測通用性試劑盒,DAB顯色試劑盒均購自福州邁新公司。
1.3 方法
1.3.1生物信息學分析 從基因表達綜合數據庫(gene expression omnibus database, GEO)網站(www.ncbi.nlm.nih.gov)選取MBC數據集(GSE 57544),提取SOX9及常用的BCSC標志物[7]CD44、CD24、EpCAM、CD133、ALDH1表達量,分析它們之間的相關性。
1.3.2免疫組化 42例MBC手術標本均經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4 μm厚連續切片,分別行HE和免疫組化EnVision兩步法染色。切片脫蠟水化,檸檬酸高壓抗原修復,PBS緩沖液沖洗,滴加一抗,4 ℃過夜孵育,二抗室溫孵育20 min,DAB顯色,蘇木精染色,脫水透明后,鏡下觀察。
1.4 結果判讀SOX9[8]以MBC中化生性成分細胞核出現黃色或棕黃色顆粒為陽性;CD133[9]及EpCAM[10]以MBC中化生性成分胞膜、胞質出現黃色或棕黃色顆粒為陽性。評分標準:判讀MBC化生區域細胞陽性率及染色強度。(1)按陽性細胞百分比評分:陽性細胞數<5%為0分,5%~25%為1分,26%~50%為2分,51%~75%為3分,76%~100%為4分。(2)按陽性細胞染色強度評分:未著色為0分,淡黃色為1分,棕黃色為2分,棕褐色為3分。將兩項得分結果相乘:總分0~1分為陰性,2~12分為陽性,以染色總分的中位數作為區分SOX9、CD133和EpCAM高低表達的指標。ER、PR以化生性區域腫瘤細胞核陽性細胞比例≥1%為陽性。HER-2表達0及1+為陰性,2+為不確定,3+為陽性。42例中有1例HER-2為2+病例,FISH檢測為HER-2基因擴增,定為陽性。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GraphPad Prism 6.0.1軟件及SPSS 2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連續變量的差異性分析采用Mann-WhitneyU檢驗,應用Spearman等級相關檢驗分析相關性,采用Kaplan-Meier曲線進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和單因素生存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生物信息學分析MBC中SOX9與常見BCSC標志物的相關性提取GEO數據集28例MBC患者的SOX9和常用BCSC標志物的表達量,分析其相關性,結果顯示SOX9表達與CD44表達無相關性(rs=0.139,P=0.447),與CD24表達呈正相關(rs=0.647,P<0.01),與CD133表達呈正相關(rs=0540,P<0.01,圖1),與EpCAM表達呈正相關(rs=0.554,P<0.01,圖1),與ALDH1表達無相關性(rs=0.261,P=0.179)。雖然CD24與SOX9表達呈正相關,但通常以CD44和CD24聯合作為BCSC標志物。故本實驗選用EpCAM與CD133作為BCSC標志物。

圖1 生物信息學分析MBC中SOX9與BCSC標志物CD133及EpCAM的相關性
2.2 MBC中SOX9的表達及其與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在MBC化生成分中SOX9表達定位于腫瘤細胞胞核,呈彌漫陽性(圖2)。SOX9陽性率為83.3%(35/42),高表達率為47.6%(20/42),免疫組化染色評分中位數為4,平均數為5±3.4。SOX9表達與淋巴結轉移、遠處轉移、高TNM分期呈正相關(P均<0.05),與患者年齡、腫塊直徑、Ki-67增殖指數、ER表達、PR表達、HER-2表達及化生成分無關(表1),Kaplan-Meier生存分析顯示,SOX9表達與患者3年PFS呈負相關(P<0.05,圖3)。

ABC

圖3 SOX9表達與MBC患者PFS的關系
2.3 MBC中CD133的表達及其與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MBC化生成分中CD133陽性定位于腫瘤細胞胞膜和胞質,呈彌漫陽性(圖4),CD133的陽性率為73.8%(31/42例),高表達率為57.1%(24/42),免疫組化染色評分中位數為4,平均數為4.5±2.7。CD133表達與遠處轉移呈正相關(P<0.05),與患者年齡、腫塊大小、TNM分期、淋巴結轉移、Ki-67增殖指數、ER表達、PR表達、HER-2表達及化生成分無關(表1),Kaplan-Meier生存分析顯示,CD133表達與患者3年PFS呈負相關(P<0.05,圖5)。

ABC

圖5 CD133表達與MBC患者PFS的關系
2.4 MBC中EpCAM的表達及其與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在MBC化生成分中EpCAM陽性主要定位于腫瘤細胞胞膜和胞質,腫瘤細胞中呈彌漫陽性(圖6)。EpCAM的陽性率為88.1%(37/42),高表達率為45.2%(19/42),免疫組化染色評分中位數為6,平均數為6±3.5。EpCAM表達與患者年齡、淋巴結轉移呈正相關(P均<0.05),與腫塊大小、TNM分期、遠處轉移、Ki-67增殖指數、ER表達、PR表達和HER-2表達無相關性(表1)。EpCAM在兩種以上化生成分型MBC中的表達高于單一化生成分型(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顯示,EpCAM表達與患者3年PFS呈負相關(P<0.05,圖7)。

ABC

圖7 EpCAM表達與MBC患者PFS的關系

表1 MBC中SOX9、CD133及EPCAM的表達與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
2.5 MBC中SOX9、CD133和EPCAM表達的相關性免疫組化結果顯示,SOX9表達與CD133表達呈正相關(rs=0.502,P<0.01,圖8),與EPCAM表達呈正相關(rs=0.529,P<0.01,圖8)。

圖8 MBC中SOX9與CD133、EpCAM表達的相關性
2.6 MBC與IBC-NST中SOX9、CD133和EpCAM表達的對比分析本實驗對MBC化生成分和IBC-NST成分中SOX9、CD133和EpCAM表達進行對比分析,38例同時具有化生成分和IBC-NST成分的病例中,SOX9、CD133和EpCAM在化生成分中的表達評分均高于IBC-NST成分(P<0.05,圖9)。
2.7 生存分析Cox單因素生存分析發現,SOX9高表達、CD133高表達與MBC患者的3年PFS相關(P<0.05,表2),選取P<0.12的因素進行Cox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SOX9是影響患者3年PFS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表2)。

表2 MBC患者PFS的Cox多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CSC是腫瘤細胞中的一種亞群,其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啟動腫瘤發生的能力,對腫瘤的耐藥、復發和轉移起關鍵作用[11]。在乳腺癌中,轉移是受多種信號通路嚴格調控的一種過程,大多數細胞具有脫離原本基質便凋亡的特征,但CSC可以存活并在遠處建立轉移性病變,因此CSC促進了乳腺癌的轉移[12];同時,研究表明CSC在乳腺癌中促進了腫瘤血管生成擬態的形成,并可分化為血管內皮細胞,在腫瘤血管的生成中發揮重要作用[13],并且CSC有著抗凋亡分子的高表達以及高效的DNA修復機制,使得其對放療及化療表現出高度的抵抗力,這是腫瘤復發的重要因素[14]。普遍認為,MBC富含CSC的特點使其伴隨較差的預后[4],因此MBC中CSC調控網絡的研究對于預測MBC的預后和防止復發至關重要。
SOX9是SOX轉錄因子家族成員,在胚胎發育和干細胞維持中起關鍵作用[5]。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SOX9可以調節CSC,促進癌癥的進展。Domenici等[15]發現在IBC-NST中,SOX2-SOX9信號軸控制BCSC的含量,并且是表達BCSC標志物ALDH1所必須的,是維持BCSC的關鍵調節劑。在三陰型乳腺癌中,Strekalova等[16]證明可以通過限制MAT2A-SOX9軸抑制BCSC群體,從而抑制癌癥的進展,這些研究證實了SOX9在維持BCSC并以此促進乳腺癌進展中的重要作用。本實驗中,SOX9的表達與MBC患者淋巴結轉移、腫瘤遠處轉移呈正相關,表明SOX9在MBC的轉移過程可能具有重要作用。除了促進轉移,SOX9還與MBC患者PFS關系密切相關,本組病例顯示,SOX9高表達與高TNM分期呈正相關,與患者3年PFS呈負相關。這些與既往SOX9在乳腺癌中表達的研究一致[17]。同時Cox多因素分析顯示,SOX9的表達與患者3年PFS密切相關[P<0.05,HR=29.023(1.850~455.380),置信區間較大或與樣本量較少有關],是影響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這些結果表明SOX9與MBC的進展密切相關。

圖9 A.SOX9在MBC化生性成分和IBC-NST成分中的表達;B.CD133在MBC化生性成分和IBC-NST成分中的表達;C.EpCAM在MBC化生性成分和IBC-NST成分中的表達
CD133和EpCAM常作為BCSC標志物,Wright等[18]在免疫缺陷小鼠的乳腺癌細胞中分離出的CD133+細胞具有更高的集落形成效率、增殖率和更強的成瘤能力。Hiraga等[19]從乳腺癌細胞系中篩選出的EpCAM+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潛力,給小鼠心內注射EpCAM+乳腺癌細胞,小鼠發生骨轉移的概率明顯增加,提示乳腺癌CD133+和EpCAM+細胞具有BCSC的特征。乳腺癌中EpCAM與CD133的表達通常與不良預后有關,Brugnoli等[20]研究結果顯示,在三陰型乳腺癌中CD133+和EpCAM+細胞具有高增殖率和高侵襲力,并且與三陰型乳腺癌的惡性程度直接相關。本實驗中,CD133和EpCAM的表達與患者3年PFS呈負相關;CD133表達與遠處轉移呈正相關,EpCAM表達與淋巴結轉移呈正相關;EpCAM在兩種以上化生成分的MBC中表達高于單一化生成分,存在兩種以上化生成分是導致MBC復發和生存率降低的不良因素[21],這些結果提示CD133和EpCAM與MBC患者的腫瘤進展相關。
本組生物信息學分析和免疫組化結果均顯示SOX9表達與CD133和EpCAM表達呈正相關,這與文獻中報道的提示SOX9在癌癥中通過調控BCSC并加速腫瘤的惡性進展結果一致[22]。同時,MBC是富含BCSC的腫瘤[4],本實驗結果顯示,EpCAM和CD133在MBC化生成分中的表達高于非特殊型成分,證明了MBC比IBC-NST富含干性特征,并因此具有更差的預后。這些結果表明,在MBC中SOX9表達與BCSC標志物關系密切,可能作為MBC中的BCSC調控因子,并以此促進MBC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