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良種繁育中心(410100) 嚴碧蓉
湖 南 省 農 業 科 學 院 茶 葉 研 究 所(410125) 黃飛毅
江華瑤族自治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425500) 藍華中
江華苦茶是湖南省一個古老而珍貴的地方特色茶樹種質資源,原產于南嶺山脈江華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江華縣”)境內的萌渚嶺山系,因其葉大、分枝高,當地群眾又稱其為大葉茶或高腳茶。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以下簡稱“湖南省茶葉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對江華苦茶開展研究,選育了3個新品種和一批新品(株)系,在江華縣推廣種植面積4660多公頃,較好地發揮了資源優勢。筆者將江華苦茶的資源特征特性、創新利用及產業化開發情況綜述如下,以期為江華苦茶及其他地方特色資源的綜合利用提供參考。
江華苦茶屬于小喬木型,分枝疏長而直立;葉片持嫩性強、肥厚柔軟,葉面黃綠平滑富有光澤、革質較重,芽葉茸毛稀少,抗寒性強。江華苦茶內含物豐富,尤其是茶多酚含量高,平均達39.21%。其所制紅條茶香氣濃郁,滋味濃強,湯色紅艷且有冷后渾,葉底紅亮;所制紅碎茶,顆粒重實,棕黑油潤,湯色紅艷濃強,金圈厚,別具香型風格,達二套樣水平。江華苦茶為適制紅茶地方特色茶樹種質資源。
江華苦茶資源特色明顯,群體間差異顯著,特色品種選育潛力大,資源利用價值高。20世紀70年代,湖南省茶葉研究所從江華苦茶中經系統選育程序獲得21-1等8個優良單株。1984—1990年,在湖南省茶葉研究所實驗茶場參加品種比較試驗;1989—1995年,在廣西桂林茶葉科學研究所、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果樹茶葉研究所參加全國第二輪區域試驗。同時在湖北羊樓洞茶場、長沙縣金井茶廠、郴州茶樹良種繁殖示范場、茶陵縣長嶺茶場、安化縣仙溪茶場等單位進行生產示范。2018年,從江華苦茶資源中成功選育出湘茶研4號(37-2)、湘茶研8號(21-3)和湘紅3號(21-1)3個國家級品種和一批有潛力的品(株)系。
1.湘茶研4號選育代號37-2,小喬木型,樹姿半開張,中葉類,中晚生種,產量高(幼年期表現出較強的生長勢)。葉片稍上斜,葉色黃綠,平展富光澤,葉質柔軟,芽葉黃綠,春季1芽2葉游離氨基酸3.01%、茶多酚33.49%、咖啡堿4.92%、水浸出物47.23%,所制紅條茶外形緊結、烏黑較潤、顯金毫,湯色紅亮,香氣帶甜香,滋味醇和略苦,葉底紅亮較勻,抗寒、抗旱、抗病蟲能力均較強。
湘茶研4號紅茶香氣組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共有香氣成分55種,主要為酯類(34.67%)、醇類(31.41%)、醛類(22.68%)、酸類(3.51%)、酮類(3.44%)。水楊酸甲酯(26.73%)、芳樟醇(15.20%)、香葉醇(9.48%)、苯乙醛(7.34%)4類物質占香氣物質總量的58.75%。萜烯指數為0.65。
2.湘茶研8號選育代號21-3,小喬木型,中葉類,中生種,適應性強,產量較高。葉片呈略上斜狀著生,葉色黃綠發亮,平展富光澤,葉質柔軟,芽葉少茸毛。所制紅茶香氣高銳,干茶外形色澤棕潤,湯色紅亮,品質優于對照品種櫧葉齊,紅碎茶品質達二套樣水平;抗寒性強,極端最低溫度零下9.8℃,基本上無凍害;抗旱、抗蟲各項指標明顯優于對照品種云南大葉種和櫧葉齊。
自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湘茶研8號先后引種到湖北省農業科學院果樹茶葉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茶葉科學研究所、安徽農業大學、安徽東至縣良種示范場、浙江農業大學、湖北羊樓洞茶場等單位,試驗證明湘茶研8號是既適宜在華南茶區和西南茶區種植推廣,也適宜在長江中下游茶區種植推廣的優質抗寒紅茶品種,較好地填補了江北茶區紅茶專用品種的空白。在湖南長沙縣金井茶廠、郴州茶樹良種繁殖示范場、茶陵縣長嶺茶場、安化縣仙溪茶場等省內地區推廣種植,面積達1800公頃,占全省專用紅茶品種面積的 80%以上,明顯提升了引種單位紅茶質量的整體水平,特別是對湖南省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紅碎茶產業的高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3.湘紅3號選育代號21-1,中葉類,中生種,產量高。成葉呈略上斜狀著生,葉片深綠發亮,平展富光澤,葉質柔軟,芽葉黃綠色,少茸毛。抗寒、抗旱、抗病蟲能力均較強。內含物豐富,春季紅、綠茶主要品質成分含量分別為水浸出物38.26%、44.22%,茶多酚19.40%、30.38%,游離氨基酸5.01%、5.04%,咖啡堿5.11%、5.09%;紅、綠茶中咖啡堿含量均在5%以上,屬于高咖啡堿優質茶樹資源,制紅、綠茶品質兼優。所制綠茶外形條索彎曲緊細、色澤綠潤,湯色黃綠明亮,果香濃郁,滋味鮮爽,香氣和滋味尤其突出,兒茶素品質指數高于福鼎大白茶;所制紅條茶外形烏黑油潤,湯色紅艷明亮,香氣甜香醇正,滋味甜醇,“冷后渾”明顯,乳狀絡合物呈橙黃色,茶黃素和茶紅素比值為11.2,二者比例優。
湘紅3號工夫紅茶香氣組成及特異性香氣成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水楊酸甲酯、香葉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10種香氣物質含量占香氣總量的80%以上,共同構成了21-1工夫紅茶的主導香氣成分。其中水楊酸甲酯含量最高,達38.92%,是21-1工夫紅茶的特征性和指示性香氣成分,表現出與印度、斯里蘭卡紅茶相似的冬青葉香氣的特征。
近年來,湖南省茶葉研究所和湖南農業大學專家還相繼從江華苦茶資源中篩選出發酵穩定、酶活性較高的新品系6個,高多酚(>34.0%)資源14份、高咖啡堿(>6.0%)資源14份 、高水浸出物(>48%)資源19份,及部分富含高茶氨酸、高花青素和高茶黃素資源。
綜上所知,江華苦茶資源多樣性豐富,選育特色優質新品種潛力大。今后,除了直接利用資源特異性從中選育特色新品種外,還可以采取雜交、輻射育種等種質創制手段,進一步提高江華苦茶資源利用率,選育生產上急需的突破性品種。
紅茶是國際貿易中最具影響力的茶類之一,占國際貿易量的70%~80%。2018年,湖南省提出打造“湖南紅茶”區域公用品牌,成立“湖南省紅茶產業發展促進會”,從江華苦茶資源中選育的湘紅3號、湘茶研4號和湘茶研8號3個國家級茶樹品種,被列為“湖南紅茶”公用品牌十大主推品種,為湖南紅茶產業發展提供了良種基礎,尤其是原產地江華縣。
江華縣位于湖南南部,土層深厚,腐殖質含量豐富,氣候溫暖,雨量充沛,云霧多,宜茶條件好。2015年,江華縣創新“政、研、學、推、產”模式,大力發展茶產業。江華縣依托湖南省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專家團隊,基于江華苦茶“富含特異成分苦茶堿、制茶品質優、制紅茶品質尤為突出”等資源特色,開展新品種選育、加工技術規程和產品標準制定、工藝創新和公用品牌打造,制定《江華苦茶栽培技術規程》(HNZ 0039—2015)等技術規程或標準6個,成功開發出紅茶、綠茶、瑤茶3大類特色茶葉產品。江華苦茶示范推廣范圍覆蓋全縣16個鄉鎮,建立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科技興農綜合示范基地3個和江華苦茶新品種核心示范樣板基地6個,輻射炎陵、桃源、慈利、茶陵、隆回等縣市,累計推廣面積5000多公頃,年產量2980噸,產值6.2億元。江華縣涉茶人數由原來的2萬余人增加到2021年的5萬余人,人均增收2300元,帶動脫貧人口1.1萬人,茶葉成為江華縣經濟發展及脫貧攻堅的“一縣一特”特色主導產業。
“農以種為先”。茶樹種質資源是茶樹育種的物質基礎,茶樹品種是茶葉生產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基礎。江華苦茶資源的挖掘和系列特色新品種的育成為江華茶產業提供了優良品種,促進了江華茶葉產業的快速發展。江華縣先后獲得“湖南十強生態產茶縣”“湖南茶葉千億產業十強縣”“湖南省千億茶產業先進單位”等稱號,成為湖南紅茶的核心產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