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麗芳,王運登,韓芬,葉艷芳
(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藥學院,河南 鄭州)
《人體結構與功能》是醫藥衛生類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課,本課程將系統解剖學、局部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和生理學知識融為一體,互相滲透,有機融合,遵循“從宏觀到微觀、從形態到功能、從觀察到理解”的原則,目的是使學生了解人體結構與功能、人體與環境的關系以及人體功能活動的一般規律,將人體形態與機能結合。為其他醫藥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奠定基礎。
隨著新技術和智能化工具深入滲透教育教學領域的背景下,借助互聯網平臺實現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職《人體結構與功能》教學中得到大力推廣。混合式教學是依托網絡平臺、移動終端等載體,在傳統的課堂上以及課堂之外提供與學習內容相契合的資源和活動,設計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評價及優化學習效果的教學方式[1-2]。這種教學模式對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如何設計更精細的環節和提供更多的方式和來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成為了研究的重點。而自主學習任務單設計就是開展混合式課堂的首要步驟,科學合理有效的設計能直接提高學生混合式教學課堂中的自我效能感,對于提高混合式教學課堂的質量具有極為重要意義。
課前階段,教師整理教學資源庫中的教學資源,如課件、視頻、音頻、測試題等資料,整理歸納課程知識點體系,對富媒體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使其與課程形成一個系統的有機整體,形成自主學習任務單發布在網絡教學平臺課前環節,并在網絡教學平臺通過討論、問卷調查、投票等環節與學生們進行互動,同時對學生學習相關資料及互動情況進行評價,并形成平時分,了解學生遇到的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對學生課前預習的情況形成初步判斷,并據此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調整。
課前學生通過自主在線學習已經對一次課的學習內容大致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帶著疑問進入課中的學習。課中圍繞自主學習任務單,師生、生生間通過互動探究共同完成任務單。可通過點評或展示課前自主學習任務單的學習情況,并針對學生存在的困惑和疑問進行解答,同步運用案例導入法、PBL教學法、分組討論法、啟發式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進行講解、反饋,對不清楚不明白的概念分組討論,重點講解,對大家反映集中的問題重點突破。在課堂最后十幾分鐘可繼續進行網絡教學平臺活動,例如:討論、測驗、投票等,進一步內化本次課內容,繼續梳理和加深所學內容,教師進行評價,生成學生的平時成績。
課后自主學習形式多變,有時是課后拓展資料補充,學生課下進行自學;有時利用題庫題目對學生所學整個項目內容進行測試,查漏補缺。其中,如果是題庫題目測試,老師們可以充分利用平臺后臺的數據統計分析,了解學生的具體作答情況,因本門課程為基礎課,因此除了題庫作業外,還可設計附件作業,并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教師進行一一批改并展示優秀作品。學生通過提交作業及教師對學生課堂表現進行打分,生成學生平時成績。基于自主學習任務單的《人體結構與功能》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的具體構建見圖1。

圖1 基于自主學習任務單的《人體結構與功能》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問題或任務相結合,引導學生調查、質疑并探究,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以使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在實踐中富有個性的學習[3]。基于此理論,“自主學習任務單”的設計應該將每節課的知識點細化成具體的小問題,并制成任務單在課前下發給學生,學生需通過自主學習或小組討論進行預習思考,教師在課堂上要對預習效果進行檢測并指導點評學生,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成就感和完成任務的價值感,學生在課后需要再次針對知識點進行鞏固并完成作業。本文以《人體結構與功能》課程脈管系統中“心的結構”為例就自主學習任務單的設計進行探討。
自主學習任務單是指在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為了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由教師個人或集體在課前根據教學目標或課題的主要內容,研究設計由學生參與、促進學生互動合作探究、促進師生互動的一種“教學合一”的教學方案[4]。不同于常規的課堂練習或實驗手冊,從結構上來看,自主學習任務單包括學習指南、學習任務、困惑與建議、課堂學習形式預告4個子項。學習任務是自主學習任務單的主體,教師對教學內容內在聯系的駕馭、教學目標的理解、教學方法的滲透、學習內容的循序漸進等都會在任務設計中呈現出來。好的任務,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之后,能達成目標,即達到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不理想的任務,或者達不到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或者因為學生無法操作而使自主學習流于形式。困惑與建議欄目是為學生反饋自主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困惑,或者有什么建設性的意見而設置的。自主學習任務單的質量會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深度、廣度與達成學習目標的可能性,還有可能影響課堂教學方式創新。
1.學習指南。
(1)學習主題:《脈管系統》的“心的結構”單元。
(2)課前學習擬達成目標:通過觀看網絡教學平臺上所提供的微課視頻、知識點思維導圖、教學課件及3D Body解剖應用軟件,完成對重點知識的學習掌握,初步建立本節知識框架。在學習過程中注意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可以將學習的解剖知識應用于護理操作和臨床應用。
(3)本節知識重點:①掌握心的位置、外形和心的各腔形態與結構,能在模型上辨認心腔結構;②掌握心傳導系統的構成和功能;③掌握心包的形態構造,知道心包穿刺點;④熟悉左、右冠狀動脈的起始、行程、重要分支及其分布;了解心大、中、小靜脈的行程,熟悉冠狀竇的位置和開口;⑤能在活體準確指出心的體表投影,能判斷心的正常大小;⑥了解心壁的結構特點。
(4)學習方法建議:自主學習、小組集中合作學習
2.課前自主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是自主學習任務單中的主體,教師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目標都能在任務單中充分體現出來。
(1)根據自主學習任務單中本節知識重點的提示,結合觀看教學大綱、微視頻、教材學習、教學課件、軟件學習等資源,初步掌握本節主要知識內容,并參照平臺上提供的本節知識點思維導圖,各小組任選圖示形式,手繪或利用相關軟件繪制本章的知識結構圖。
(2)在觀察思考梳理的基礎上,根據心臟的結構知識,分小組畫出心臟的結構模式簡圖或用黏土制作心臟模型,并選代表進行課堂展示。
(3)分組查閱相關臨床資料并思考問題①在人的一生中,心臟能夠不停地搏動而不知疲倦,心臟從來不休息嗎?思考心臟的功能和工作過程,并意識到心肺復蘇急救中胸外心臟按壓的應用和意義;②風濕性心瓣膜病是我國最常見的心臟病,收集該類疾病的病因及臨床表現的資料,思考心腔瓣膜的功能;③心臟常見的血管病變冠心病的病變部位,思考如何預防心臟疾病,促進心臟保健。
(4)課前學習效果檢測。通過學習教學平臺上的微課及其他資源,完成知識內容的學習,并利用網絡教學平臺上隨堂測試模塊完成對本節知識內容學習效果的檢測。
3.困惑與建議。
總結課前自主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難和困惑,也可提出對老師課堂授課內容與形式的建議,并以小組為單位上傳至在線教學平臺的討論區。
4.課堂活動預告。
(1)“大家來找茬”:各小組派代表展示課前自主學習任務2中的成果,小組間互相找茬,發現問題并提出質疑,可更正或補充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辨析能力以及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鍛煉培養,教師也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教學的引導者。
(2)學生分組討論與匯報:完成各小組對于課前自主學習任務3中的匯報交流,每組3-5分鐘,全班師生對匯報內容進行點評,提問和討論,深化理解,統一認識。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進一步獲得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3)教師精講:由于本小節內容較多,知識點繁雜,單純依靠學生的自主學習難免會造成對某些知識點理解得不準確及知識的碎片化,因此教師針對同學們在課前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疑惑進行重點講解,并通過網絡教學平臺上課前學習效果檢測結果,對存在問題較多的知識點進行講解。
自主學習任務單設計是在教師充分理解課程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及學生認知水平的基礎上,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目標而設計的一種學習支架,是高效課堂下教師為學生自主學習設計的把手。設計自主學習任務單的過程是充分發揮教師領導才能的過程,基本設計思路是:提出問題-指示方法-學習探究,以問題為導向,將示范、展示、運用、激勵等要素設計在各個教學環節,為此,在設計與應用自主學習任務單時應注意以下事項:(1)必須滿足學習目標的要求;(2)必須把知識點轉化為問題。知識點轉化為問題,是任務設計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解決問題,從而掌握知識點,設計要有層次,起點要低;(3)必須考慮知識點的覆蓋面與權重。對于教學重點或難點來說,很可能需要分解為若干問題才能達到深刻理解,而一般知識點通常只要一個問題就可以了;(4)提供方便的資源鏈接;(5)融入測試[5]。
綜上所述,運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將學生的個性化自學與課堂上的深度討論交流相結合,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過程,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實現因材施教、授人以漁的個性化教育目標。而自主學習任務單設計的主要目的是使之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南針、方向盤與路線圖,通過自主學習任務單模式,教師退到了后臺,學生在家按照步驟進行自主學習。因為教師的“撤退”,才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教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導師,真正實現從“演員型教師”向“導演型教師”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