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峰
王震將軍瘦長挺拔,白發后掠,直鼻梁,厚嘴唇,大嘴巴。坦蕩耿介,怒則嘴咧齒突如金剛,樂亦嘴咧齒突似孩童。發言講話,情感畢露,兩個拳頭上下揮動,如揮大鐵錘。晚年尤喜穿深灰色中山裝,任國家副主席時仍如是。
《三國志》論關羽與張飛:“羽善待卒伍而驕于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惜小人。”毛澤東引之論王震:“取兩人之長,去兩人之短。”
王震凡領受任務,必蓄胡留須,不達之不凈面。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賀龍等戲呼為“王胡子”。
王震兒時即能識字斷文,并非“大老粗”,6歲由爺爺領著至鄰村讀私塾,人皆刮目相看。次年因頑皮退學,跟姑父習武,學大正拳。10歲又入鄰村私塾復讀。13歲時隨二叔到長沙打工賣苦力,當上了鐵路工人(長夫)。王震是共產黨領導中少有的“工人階級”。
1923年,著名的京漢鐵路大罷工爆發,16歲的王震受罷工領導人郭亮委派散發罷工傳單,目睹了群眾運動的強大威力。次年,王震被任命為工人糾察隊隊長,后被選為長沙職工分會執行委員。某日,糾察隊護送一位長頭發的“書生”到長沙給工人演講,王震負責護送,由此而與之結識,一生追隨始終。此人時稱“毛潤之”,即毛澤東也。
王震擅拳,武藝高強,力大無比。紅軍時期某日,王震率部行軍于一山坡小休息,忽見一大石橫在前方道上,王震問某團團長:“你試試,能搬走它嗎?”團長急搖頭。又問政委:“加上你,兩人一起上,看能搬走否?”團長、政委挽袖用力推之,大石紋絲未動。此時圍觀者眾,只見王震彎腰蹲腿虛坐,雙手扶石,亦抱亦掀,大吼一聲:“下!”大石頭就骨碌碌地滾下山去。
王震并非一介武夫,他熟讀《三國演義》,作戰善動腦,用計多多。
1934年秋,二、六軍團會合后從黔東出發,向湘西進攻。湖南軍閥何鍵聞訊,遣湘鄂黔國民黨軍10個團,直撲二、六軍團駐地永順縣。是時,賀龍決定部隊主動撤出永順,虛晃一槍,于城北吊井巖設伏殲敵。不料,敵至永順便不走了。次日,二、六軍團又向北退60里,于龍家寨設伏。不料,敵至吊井巖又不進了。此時,好多人說,三鼓而竭,不能再退了。賀龍問計于王震,王震答:“虛晃一槍,敗下陣來,賣個破綻,讓敵中計,再來個回馬槍。”賀龍問:“還退嗎?”王震答:“退。”賀龍問:“在哪兒打?”王震說:“在顆沙、塔臥。”賀龍十分高興,同意了王震的計劃。
王震得令,率部急奔顆沙、塔臥一帶,但他策馬看了一下地形,便果斷下令繼續撤退,向十萬坪地區進發。十萬坪是一狹長谷地,谷地兩側山丘逶迤,上面是又矮又密的茶樹,既利于隱蔽,又利于出擊。
王震布置埋伏后,賀龍趕到,揮著花皮馬鞭,大發雷霆:“你為什么把部隊帶到這兒來?”王震答:“顆沙、塔臥地形太狹窄了,這兒可以殲滅更多敵人。”賀龍望了一下周圍地形,仍有余怒:“改變陣地,為什么也不報告一下?”王震大聲答道:“沒有事先報告,我承認錯誤。但在顆沙、塔臥,我們只能殲滅敵人一個團。你是總指揮,你不同意,我把部隊帶回去。”賀龍無言,舉望遠鏡四周觀望,然后說了聲:“好,就在這兒打!”
是役大捷,殲敵1000人,俘敵旅參謀長以下2000余人,機槍10挺和大批子彈、馬匹、軍用品。
王震作戰以勇猛著稱,每戰必跟前衛“打頭陣”,每至關鍵時刻,必站立一線指揮。1938年冬,日寇進軍汾河,直指晉東南。王震奉命奪汾河。戰前動員,王震立一棺上,揮拳大聲曰:“我領頭向前沖,要死我先死,死后裝進這口棺材里。”是役,部隊激戰一晝夜,大捷,王震頭部負重傷。1947年5月4日,西北野戰軍總攻蟠龍鎮。時任二縱司令員的王震至前沿,見敵有潰逃跡象,急取卡賓槍,躍出戰壕,大喊道:“我是王震,跟我來!”部隊官兵士氣大振,潮涌而上,隨將軍沖向蟠龍鎮。
紅二方面軍領導賀龍、任弼時、關向應,每當戰時必下死命令,不許王震“打頭陣”。凡戰后總結,王震仍屢屢因此受批評。賀龍說:“王胡子再打仗,我得給你加個警衛,看你往前沖?”任弼時說:“王震,你這不是英雄,是英雄主義。”關向應說:“王震一打仗,就往前跑,太冒失了。你‘光榮了,誰帶部隊?”王震聞之低頭不語。曾任一二○師參謀的江含章,曾與余笑言:“對這些批評,王震會上表態虛心接受,事后總是堅決不改。”
1972年4月,組織決定,伍紹祖由共青團調國務院,任王震秘書。聞知王震脾氣大,伍紹祖有些猶豫。而此時,胡耀邦則鼓勵他去:“你放心去吧!王震同志最大的特點就是光明磊落,不搞陰謀詭計。不會由于他搞陰謀詭計,把你陷進去。”
伍紹祖回憶,胡耀邦還概括介紹了王震在戰爭年代五次“長征”的著名經歷:第一次是從湘贛邊到湘鄂川黔,率紅六軍團與紅二軍團會合;第二次是率二方面軍,從湘鄂川黔到陜北;第三次是抗日時向東打到晉綏,然后再回到綏德、延安;第四次是南下北返,回來保衛延安;第五次是他主動請纓,向西解放了青海直到新疆。
王震但凡臨危受命,無所畏懼,屢屢率部“長征”,南至湘粵,北至新疆,名副其實。
羅元發將軍回憶,1949年10月,王震向毛澤東請纓,率部挺進新疆。起程之前,毛澤東于河北平山西柏坡約見王震,以“紅娘”喻其進疆角色。毛澤東說:“你到新疆去演紅娘,既為配角,又為主角。要有很高的藝術喲!”毛澤東的比喻,既是對王震交代任務,也是對王震提出要求。
王震入疆后,率部馳騁天山南北,以霹靂手段治疆,以發展生產撫民,基本穩定了復雜的新疆局勢。羅元發回憶,王震治疆的態度十分明確:他說,對負隅頑抗、作惡多端的土匪,能爭取的要爭取,爭取不過來的,“必須用大炮講道理,用刺刀去教訓”。
在王震指揮下,進疆部隊首戰甘河子,圍殲紅柳峽,追擊北塔山,激戰冰大坂,先后五次橫穿戈壁,大小百余戰,皆親臨指揮。80多個部落望之歸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之建立,亦為王震之首創。
王震敢愛敢恨,愛恨分明,愛之越切,恨之越深,凡見歪風邪氣,必狠批猛斗,毫無回旋余地。
新中國成立后某日,王震回鄉,聞其弟王馀美家鴨子常吃隊里谷子,無人敢管。王震即召生產隊領導,專門開會解決王馀美鴨子問題。會上,王震對在場的縣人民武裝部干部胡世中命令道:“中國人民解放軍王震上將命令中尉同志,跑步到王馀美家捉鴨子,全部交給供銷社。”
南泥灣,延安之南大門,縱橫120里,土地荒蕪且肥沃。1941年某日,毛澤東作報告說:國民黨不給我們發餉了,我們的隊伍是解散了呢,還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呢?王震時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五九旅旅長,聞之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率三五九旅回到延安附近,進駐南泥灣,官兵一手拿槍,一手揮鎬,墾荒種地,紡紗織布。伍紹祖言,抗日根據地“大生產運動”由此始也。
1941年、1942年兩年,三五九旅開荒耕種30余萬畝,年產糧900余萬斤,除全部自給外,每年上交公糧300多萬斤。著名歌唱家郭蘭英演唱的《南泥灣》歌曲,頌其事,揚其名,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王震一生喜愛《南泥灣》,晚年置錄音機于床頭,日日不離,時時聆聽。
王震病重時,需做氣管切開手術。起初,王震拒絕手術,無人能勸。鄧小平聞之,急委托夫人卓琳至醫院。卓琳見王震曰:“小平同志問候你,讓你一定要服從醫生。”是時,王震口不能言,含淚點頭,取紙筆寫道:“尊重鄧主席的命令!”
1993年3月12日,王震病逝于廣州。次日,佛山機場舉行隆重儀式,送遺體返京,余與同事鄭國聯隨行采訪。王震秘書李慎明告余,將軍臨終前留遺墨曰:“向黨致敬!向人民致敬!向解放軍致敬!”
(摘自《同舟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