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仲文

孫家棟,1929年生,他主持完成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和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的總體設計,是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并擔任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的總設計師,被人們親切地稱為中國航天的“大總師”。
七年學飛機,九年造導彈,四十三年放衛星。對幾次關鍵的人生轉折,孫家棟說,“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當初,因為等著吃學校里的一碗紅燒肉,恰恰遇到報名參軍的機會,孫家棟當天報名,當天入伍。之后到蘇聯留學,下定決心一輩子干航空,沒想到回國后被選中造導彈,之后又轉向發射衛星,從此和航天結緣半個世紀。對孫家棟來說,熱愛祖國不是一句空話。
中國航天最困難的時期是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候說“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孫家棟還真的收到過一封沈陽一位老大媽叫她兒子給寫來的信,信上說:“我是賣茶葉蛋的,聽說你們搞航天的這么困難,我愿意把這幾年賣茶葉蛋掙的錢支援你。”
孫家棟看得直想掉眼淚。他給老大媽回了信,更重要的是,他再一次感到,任何一件事情要有自己的見解、自己的判別能力,基礎就是對國家和事業的熱愛。
20世紀80年代末,擔任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的孫家棟從科技專家變成“商人”,和美國專家談判,將中國航天引入世界舞臺。
“我第一次帶著代表團到美國去推銷我們的火箭,大家從技術人員變成了商人,也不太懂商人這個行當。咱們國家生活條件也很困難,出差一天的生活補助一到兩美金,住宿的旅館,外國人看來條件是比較差的。”孫家棟回憶說,那時候膽子真大,火箭還只是張草圖就敢去推銷。
他找到幾位愛國華僑,說中國火箭要走入國際市場,請他們幫忙介紹一些美國的客戶。華僑們都很熱情,但最后提出一個問題:“你們住在這樣的旅館里頭,準備跟人家談幾千萬美元的生意,誰能相信你們?人家不單不相信你是共和國的副部長,還以為你是騙子。”最后靠華僑們幫忙,代表團住進了比較高級的酒店。
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美國休斯空間公司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休斯公司的董事長說,休斯公司已經發射同步軌道衛星67顆,中國火箭的這次發射精度是最高的。
當時孫家棟坐在發射指揮大廳,當指揮員下達命令點火以后,大廳里面鴉雀無聲,他甚至都能感覺到旁邊幾個人的心跳,這種極致的安靜程度整整持續了24分鐘。為什么會如此安靜?后來一位老華僑的話或許給了孫家棟答案:“中國衛星能打多高,國外華人的頭就能抬多高。”
孫家棟愛笑,嫦娥一號衛星系統副總指揮龍江說,孫家棟的微笑很有魅力,能感染眾人。在好幾張和錢學森的合影中,六七十歲的孫家棟咧嘴大笑,像個孩子。
“我們那時就像一幫孩子,對導彈確實是一竅不通,看過一些資料,但真正去干,還不行。”孫家棟回憶說。
1958年,孫家棟從蘇聯留學回國。留學期間,從第一天開始一直到畢業,所有考試都是滿分5分。但學航空的孫家棟回國后又被挑中去搞新中國第一顆導彈。
“我搞導彈,前幾年就是學習,向老同志學習,向周圍同事學習。之后被調去搞衛星,我還是繼續向別人學習。”
“我們航天精神有一句非常到位的話,就是‘大力協同。形成團隊,除了共同學習,更要共同支持。離開集體的力量,個人將一事無成。”孫家棟說,航天事業風險非常大,但承擔壓力絕對不是一個人,是一個團隊大家共同戰斗。
孫家棟說,當年開始搞火箭、衛星,是衛星先做,還是衛星上的儀器先做,這么簡單的事就搞不定。如果不是“你給我創造條件,我給你創造條件”,什么事都辦不成,“中國航天真是一個集體”。
孫家棟搞導彈時,研究室指導員原是第四野戰軍的團政委,在海南一個縣里當過武裝部長,十多萬人的大會上坐過主席臺,來到這里卻領導二三十個“大孩子”。
“這批老革命確實為組建航天隊伍起了重大作用,把隊伍拉了起來,組織年輕人干事。”孫家棟說。困難時候,聶榮臻元帥給科技人員送來黃豆,要求這些政工干部一粒也不許碰,真就是一粒也沒動過。
如今的航天系統工程,遵循著“兩總”也就是總指揮和總設計師兩條線,雛形可能就是來自當時政工行政干部和科技人員的共同配合。
無論是造導彈還是放衛星,孫家棟長期負責航天工程總體技術,他對“總體”兩字深明要義:“所謂總體,就是要用最可靠的技術、最少的代價、最短的時間、最有利的配合、最有效的適應性和最有遠見的前瞻性,制訂出最可行的方案,保證獲得最好結果的一種方法和體制。”
2010年這一年,中國航天進入高密集發射階段,僅北斗導航衛星,就計劃發射5顆,已經發射了4顆。孫家棟是北斗衛星導航工程總設計師。加上擔任嫦娥二號任務的高級顧問,這一年光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81歲的他就已經去了17次。老伴給他買的布鞋,一年磨破好幾雙。穿戴普通,冬天頭上扣著一頂有些褪色了的紅色毛線帽,孫家棟看著就是個平常老頭。
讓給自己五十年的航天生涯打個分,他怎么樣也不肯。后來實在拗不過,他說要是5分制,就打3分。打完分,他很不好意思。他說,自己已經感覺打得很高了,航天已經成為自己生命中一部分。中國航天事業對民族而言太重要了,在航天這個團隊里,自己愿意有多少力盡多少力,決不保留。
從航天大國走向航天強國的路上,這位航天老人的傳奇仍在繼續。(摘自《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