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海

鴉片戰爭時,中國其實還遠沒到全面失敗的程度,畢竟只是在沿海一帶跟英軍的一支艦隊交過手,泱泱大清還有廣袤的國土和世界上人數最多的常備軍,一向痛恨洋人的道光皇帝為什么寧愿割地賠款,也不愿意再打下去了呢?
乾隆年間,鴉片流入中國,嘉慶時已有泛濫之勢。對于鴉片的社會危害和經濟危害,道光皇帝有著比較清楚的認識,所以,他在登基之后即不斷下令嚴禁。
派林則徐赴廣東禁煙前,清政府內部進行過一次關于如何禁煙的大討論,出現兩種觀點:一是主張嚴禁,手段要硬要狠;二是主張弛禁,認為不能太極端,甚至認為可以通過鴉片貿易合法化來增加稅收。這兩種觀點激烈交鋒,道光皇帝曾把嚴禁派官員黃爵滋的奏折發往各省督撫及盛京、吉林、黑龍江將軍,讓他們發表意見。結果收到29條反饋意見,贊成嚴禁的僅有8條,反對的有21條,但道光皇帝毅然采納了少數派的意見。在林則徐去廣東之前,道光皇帝在短短半個月時間里,就召見了他19次,商談禁煙事宜。正是由于道光皇帝的大力支持,林則徐、鄧廷楨等人才得以用霹靂手段在廣東等地查禁鴉片。
當虎門銷煙的情況傳到北京后,道光皇帝對林則徐的禁煙成績非常滿意,在詔書中指林則徐等人“為朕親信大臣”,進一步表明支持禁煙的態度。
對禁煙可能引起的沖突,道光皇帝并非沒有想過,但他不怕。當時,清政府上下對外部世界所知甚少,許多大臣認為,僅憑“天朝聲威”就可以“懾服夷人”。
緊接著,英國艦隊大舉入侵,這支艦隊的主力是16艘戰艦、500多門艦載炮,以及數千人的陸軍。從1840年(道光二十年)6月到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雙方共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戰役12次,清軍投入的總兵力超過10萬人,英軍最多時不過7000人,但英軍以少勝多,在北至天津、南到廣州的數千里海陸如入無人之境。戰后統計,清軍共戰死約3100人、傷4000余人,英軍戰死71人、傷400余人,英軍因疾病、食物中毒、船只傾覆等非戰斗死亡2000多人,戰斗死亡人數不足人員損耗總數的4%。
即使這樣,中國方面的損失仍然是有限的,死傷合計不到1萬人,對于80多萬常備軍來說,尚談不上重創,更何況還有4億多人口可以動員,而戰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英軍的戰術基本是打了就走,除了少數幾個地方外,英軍并沒有占據多少領土。對于一場國與國的全面較量來說,打到這種程度只能勉強算是個開頭。對于英軍來說,雖然所向披靡,但出動不到萬人就想全面征服中國,估計他們也沒作過這種打算。然而,道光皇帝繼續往下打的決心越來越動搖,因為他的日子很不好過。
戰事一開,各地要錢的奏折就如同雪片般飛向道光皇帝的御案。在收復定海的戰役中,浙江方面提出從藩庫臨時支出10.5萬兩,不到幾天,又報告說這筆錢不夠用,要求將原本協濟云南和上解戶部的96.28萬兩截留作為臨時軍費,為了應急,朝廷只得批準。
英軍第二次炮擊廈門,閩浙總督鄧廷楨奏請從藩庫、監道庫中再撥銀15萬兩,朝廷詔準。琦善赴廣州主持軍政事務后,道光皇帝指示:“所需軍費,無論地丁關稅,準該大臣酌量動用,作正開銷,倘有不敷,迅即奏聞請旨。”琦善不客氣,立即回奏:“查得各庫貯堪以動用之款,現尚堪敷支,唯防夷久暫難以預料。”軍情緊急,道光皇帝下令戶部從廣東鄰近省份臨時撥銀300萬兩給廣東。
清朝軍費支出實行奏銷制,花錢先報計劃,批準后才能支用,這是平時的情況,緊急事態下就得皇帝“特批”了,所以要錢的大臣個個理直氣壯。然而,管錢的人卻如坐針氈,朝廷財政僅能勉強維持,能做個“月光族”就算好的了,實在沒有余錢可支,再按這樣的節奏花下去,問題就大了。
道光皇帝一開始對軍費奏請還比較大方,后來就越來越謹慎了。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3月,新任閩浙總督顏伯燾奏:“敕部籌備銀300萬兩,內200萬兩迅速解閩以副支用,其余100萬兩容臣察看情形,如果必須應用,再行奏咨?!弊嗾巯鹊綉舨浚瑧舨看蛄藗€對折,準備撥給150萬兩,呈請道光皇帝朱批時,又被減少50萬兩。1841年8月,英軍攻陷廈門,福建方面急請撥款300萬兩,道光皇帝索性不準。
當時,清軍自知在海上打不過對手,于是改在重要江海要塞防守,由于不知道英國艦隊的進攻方向,只得處處設重兵死守,人就不夠用了,只得從相鄰省份調兵。軍隊開拔不是小事,需要錢餉。清軍平時的軍費只是人頭費和簡單的日常訓練費,不包括“開拔費”,按幾萬人調防來計算,這將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不給錢還要人家動身去打仗,的確沒道理。道光皇帝沒有硬逼將士們餓著肚子去上陣,他的用兵方針是能不調動就不調動,能早些撤防就早些撤防。1840年9月,英國艦隊從天津退往山東海面,道光皇帝趕緊命令沿海各省撤防,“以節糜費”。但三個月后,廣東局勢再報危急,只得又下令增防。1841年7月,奕山在廣州謊稱取得勝利,道光皇帝沒有核實真偽,迫不及待地再次下令各省撤防,結果英軍隨后發起新一輪進攻,清軍來不及重新布防,吃了大虧。
但說起來,還真不是道光皇帝指揮水平的問題,而是經費困住了他的手腳。鴉片戰爭期間,經道光皇帝之手批出去的軍費超過2000萬兩,加上其他方面的投入,清政府額外的軍費支出超過7000萬兩。據《清實錄》的記載,1842年,清政府全年財政收入不過3714萬兩。
這就是道光皇帝最后選擇求和的根本原因,而英國人本來也沒有打算就此占領或滅亡中國,所以也愿意接受。
英國人為了打這場仗花了多少錢呢?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5月,英國政府曾就在中國的戰爭花費問題接受過議會質詢,留下了一份對華戰爭的賬單。根據這份賬單,其總費用是421.5萬英鎊,按照當時廣州海關貨幣兌換的行情,1英鎊約等于3兩,英國遠征艦隊的軍費支出約為1263萬兩。
從常識來說似乎有點不通:花1200多萬兩軍費去打仗,盡管打得很順手,但畢竟也損失了那么多人,要求1400多萬兩的賠償,不符合“侵略邏輯”。
究其原因,英國人知道此時的道光皇帝最關心什么——如果賠款要得太多,道光皇帝心疼,如果實在拿不出來,恐怕要死戰下去。英國人有比錢更看重的東西,那就是香港的割讓,以及通商口岸的擴大。
道光皇帝關心的,并不是英國人最在意的;英國人最想要的,道光皇帝似乎也不太關心。《南京條約》在清政府內部有個“萬年和約”的稱呼,道光皇帝希望這份條約能就此永遠結束噩夢。然而,噩夢沒有結束,《南京條約》打開了一個魔盒,中國從此開始了上百年的屈辱史。
(摘自《同舟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