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歷歷

2022年4月21日上午,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在海南博鰲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發表題為《攜手迎接挑戰,合作開創未來》的主旨演講。(新華社圖片)
習近平外交思想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中國對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習近平外交思想是在中國同世界關系發生歷史性變化的背景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主要包括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系列關于中國外交、對外關系及國際關系的理念和主張,內涵豐富,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十個堅持”,其根本立足點在于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習近平總書記從全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出發,深刻把握歷史規律,順應時代潮流,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倡議,為破解“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的時代之問提供了中國方案。
當前,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疊加,地緣沖突與大國博弈加劇,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治理體系面臨嚴峻挑戰。作為全球治理體系的重要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中國始終從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出發,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反對單邊主義,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以實際行動共同推動構建公平正義的全球治理體系。
在人類前途命運向何處去的重大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地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要理念,強調各國人民應該同心協力、攜手前行,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鑒、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世界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和光明前途。人類只有地球這一個家園,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世界各國聯系之緊密是自然形成的,決不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領導人想搞所謂“脫鉤”、封鎖就能實現的。極少數國家拉幫結派、筑“小院高墻”,注定沒有出路。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倡的“大同”思想是當今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傳承。中國愿在尊重各國獨特性和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發揮“大同”思想的包容性,堅決反對以鄰為壑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而是與世界兼容并包、互學互鑒、共享發展成果,將全人類共同命運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面對當今世界亟需解決的和平與發展相關重大問題,西方式的應對方案仍陷于零和博弈的冷戰思維窠臼,少數國家還在趁機搞所謂“科技聯盟”“民主國家聯盟”等封閉排他的小圈子,企圖維持舊有霸權和對國際事務的操控,但這一套如今已走進了死胡同。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誰也無法剝奪各國追求平等、共同發展的正當權益。在此背景下,習近平外交思想所蘊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順應時代潮流,強調各國人民共享尊嚴,共享發展成果,共享安全保障,真正做到世界各國平等相處,實現共同發展。2022年4月,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世界各國乘坐在一條命運與共的大船上,要穿越驚濤駭浪、駛向光明未來,必須同舟共濟,企圖把誰扔下大海都是不可接受的。”這個比喻形象地表明,在經歷長期深度的全球化后,世界各國早已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唯有深刻認識到命運與共的現實,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才有可能戰勝重重挑戰威脅,走向光明未來。
2022年5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慶祝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建會70周年大會暨全球貿易投資促進峰會上發表的致辭中再次強調,要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動員全球資源,應對全球挑戰,促進全球發展。要堅持對話而不對抗、拆墻而不筑墻、融合而不脫鉤、包容而不排他,以公平正義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面對當今各種不確定性挑戰,各國應充分認識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反映的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價值理念。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體現了在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的中國智慧。作為維護和踐行真正多邊主義的推動者,中國堅持國家不論大小一律平等,主張有事好商量,協商妥善處理分歧,各國一道共同努力解決當前世界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與新開發銀行,在實踐層面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朝著公平正義方向發展作出獨特貢獻。

2022年7月9日,在沙特阿拉伯麥加,民眾稱贊中國承建的輕軌列車快捷舒適。(新華社圖片)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觀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國際局勢愈發復雜的大背景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已不得人心,西方世界極力維護的舊國際秩序已無法解決當下國際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事實證明,全球性問題需要各國共同應對,堅持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多邊主義原則,既是全球治理觀的內核所在和重要表現形式,也是推動國際秩序向著更加民主、公平、正義的方向不斷發展的重要途徑。國際關系民主化體現了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的“天下”理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2017年,第七十一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關于“聯合國與全球經濟治理”的決議,將中國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寫入其中。目前中國加入了幾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間國際組織,參加了600多項國際公約及修正案,向160多個國家提供各種類型的援助,廣泛通過“中國項目”幫助最不發達國家。這些外交實踐生動詮釋了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觀的精神內核,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的環境服務專題展區 (新華社圖片)

第七屆“炫彩世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色文化展示活動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舉行。(新華社圖片)
當今世界經濟復蘇態勢疲軟,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發展赤字、和平赤字仍在擴大。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局勢變化充滿不確定性。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疫情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嚴重受阻,能源、大宗商品原材料價格飛漲。少數國家為轉嫁危機大搞貿易保護主義,甚至不惜發動貿易戰、科技戰,造成全球經濟體系撕裂。面對全球經濟治理遭遇的嚴重沖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秉持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促進世界經濟企穩復蘇提供強大動能。
2021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中首次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強調全球發展需要做到“六個堅持”。2022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全球發展高層對話會上呼吁共建團結、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同時,中國不斷加快開放步伐,致力于構建互利共贏的區域與全球經貿體系。2019年11月,包含中國在內的亞太地區15個國家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目前該協定已獲得大多數國家批準生效。此外,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制造國,工業產值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30%左右,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達30%。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對外貿易國,是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中國不斷擴大內需,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已連續舉辦兩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及十屆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等,為推動世界貿易增長作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一帶一路”倡議是推動國際經濟合作的重要平臺, 2013年一經提出便得到國際社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積極響應。2017年9月,中國政府與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簽署了“一帶一路”倡議諒解備忘錄,幫助“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提高發展能力。截至2022年7月底,中國已與149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國際合作倡議,各參與方通過“五通”合作為全球發展增添新動力。與此同時,中國還主辦了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一帶一路”合作搭建機制化平臺;創辦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與金磚伙伴創建新開發銀行,設立絲路基金等,為國際金融合作開拓新途徑,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中國同亞太、非洲、拉美、中東、南太平洋等各地區國家友好合作更加廣泛深入。同東盟實現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的歷史性突破,為地區國家更緊密合作賦能增效。同中亞國家在產能、農業、能源等領域合作富有活力,著眼未來推動經貿合作步入轉型升級新階段。同非洲制定《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啟動實施“九項工程”,中非雙方在聯合國共同發起“支持非洲發展伙伴倡議”。同拉美國家建立中國—拉共體論壇,雙方機制化合作水平不斷提升,中國成為拉美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三大外資來源地,雙方貿易額創歷史新高。中國同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自貿協定談判繼續推進,雙方著力提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中方發表關于同太平洋島國相互尊重、共同發展的立場文件,提出15條原則倡議和24項具體合作舉措,為雙方互利務實合作注入新動力。
中國還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大量物資援助,推進實施援建成套項目,加強技術合作和人力資源開發合作,為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注入中國力量。中國大力推動國際社會聚焦減貧合作,有效應對疫情沖擊,與聯合國共同舉辦減貧與南南合作高級別會議,在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上倡導加大對貧困地區交通投入,讓貧困地區經濟民生因路而興。積極參與制定并全面落實二十國集團緩債倡議,對所有符合緩債倡議條件的申請方作出回應,是緩債倡議獲得成功的最大貢獻方。中國積極開展國際防災減災合作,湯加火山大規模爆發、阿富汗發生嚴重地震、巴基斯坦發生洪災后,緊急馳援、雪中送炭,幫助當地人民渡過難關。
中國始終堅持并尊重人的價值,堅持普惠、創新、綠色發展理念與原則。特別是在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綠色發展方面,積極倡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主張國際社會攜手推動世界經濟實現“綠色復蘇”。中國積極履行《巴黎協定》等氣候治理國際規約,努力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承諾力爭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無論是俄烏沖突帶來的傳統安全挑戰,還是氣候極端事件頻發所折射的非傳統安全挑戰,都充分表明全球安全體系正面臨日益嚴重的沖擊。對此,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堅決主張維護公道、反對霸道,維護公平、反對霸凌,維護團結、反對分裂。針對美國等少數西方國家企圖削弱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國際體系,對聯合國采取合則用、不合則棄的單邊主義行徑,中國主張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不搞單邊主義;奉行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堅持將協商作為解決國際安全矛盾與問題的重要方法。中國始終認為全球安全治理應堅持各國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使全球安全治理體系符合變化了的世界政治經濟現實,兼顧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安全利益,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趨勢。
針對近年來世界上地緣安全問題頻出、傳統安全挑戰有所增加、非傳統安全沖擊成為現實的情況,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強調安全是發展的前提,人類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體,倡導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全球安全倡議有力回擊了少數國家以意識形態劃線、挑動陣營對抗、制造國際分裂的行徑,為破解全球安全困境、消弭國際沖突根源、實現長治久安指明了方向,贏得國際社會廣泛共鳴。

2022年7月25日,中國第25批赴剛果(金)維和部隊全體官兵被授予聯合國“和平勛章”。
中國是全球安全倡議的先行者。在國際熱點問題上,中方始終發揮建設性作用,主張在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的基礎上,通過和平對話解決分歧。中國堅決反對美西方以意識形態和所謂“價值觀差異”為借口煽動地區分裂、破壞國際秩序,從而危害世界安全和全人類的根本利益。面對俄烏沖突這一突發事件,中國從沖突本身的是非曲直來作出正確判斷,堅持用外交與和平方式解決矛盾,對沖突涉及的當事方勸和促談,主張“國家之間有分歧是正常的,應該通過對話協商妥善化解。國家之間可以有競爭,但必須是積極和良性的,要守住道德底線和國際規范”。中國的解決方案真正有利于維護地區和平,緩解緊張局勢,有利于與世界各國一道,共同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中國積極參與解決周邊與國際熱點問題,在伊核、阿富汗、朝鮮半島等一系列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上發揮著建設性作用,同有關周邊和發展中國家積極開展反恐、禁毒、警務執法、邊防安全等合作,致力于同直接當事國協商談判解決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共同營造和維護安全的發展環境。中國還積極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人員5萬余人次,足跡遍布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美西方主導的所謂“國際安全”格局不同,中國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追求真正的世界和平與共同安全,在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基礎上通過和平談判與磋商解決爭端與分歧。全球安全倡議的內核基于互相尊重和國家間平等,強調合作而非“等級從屬”,其安全內涵基于獨立自主的原則,并外延至更廣泛的國際合作——國家間應統籌應對傳統安全問題,通過多邊主義和務實合作切實維護自身安全。

在應對非傳統安全沖擊上,特別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挑戰時,中國毅然站在了國際合作抗疫的最前線,著力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習近平主席在世衛組織、聯合國、二十國集團等多邊場合多次強調,要堅持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的屬性,確保在全球范圍內公平合理分配,積極倡導全球疫苗合作行動。中國向眾多國家特別是抗疫能力薄弱的發展中國家提供物資援助、醫療支持、疫苗援助和研發合作,助力發展中國家彌合“免疫鴻溝”。迄今為止,中國已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超過22億劑疫苗,并將繼續向非洲國家、東盟國家分別援助6億劑、1.5億劑疫苗,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作出重要貢獻。此外,面對糧食安全、氣候變化、移民難民、能源危機等其他非傳統安全問題,中國始終秉持正確義利觀,從統籌協調的角度出發,綜合施策、標本兼治,避免問題外延擴大。全球安全倡議以維護全人類共同利益為目標,對全球安全提出了新的規律性認識,為防范和應對可能存在的全球安全風險提供了最新的科學應對之策。
習近平外交思想科學回答了世界之問、時代之問,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相結合的重大理論成果,是新時代中國對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宗旨情懷,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征程中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世界謀發展的胸懷,為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眾多復雜艱巨的現實問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理念與方法。習近平外交思想站在促進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道義制高點上,把中國發展和世界發展結合起來,把中國人民的利益同世界人民的利益結合起來,既是對當前世界相互關聯、互相依賴大勢的深刻把握,也是針對當前復雜嚴峻的全球性挑戰給出的中國方案,凝聚各國人民共同建設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在處理和解決重大地區和全球性問題、推動全球共同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國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為世界和平繁榮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