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潘艷萍 王春華 黃強 丁皓 周燕 周亮濤
1黃石市第五醫院呼吸內科,黃石 435005;2黃石市第五醫院健康管理科,黃石 435005;3黃石市第五醫院辦公室,黃石 435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可預防、可治療的常見呼吸系統疾病,其特征在于持續氣流受限,且氣流受限多呈進行性發展[1]。在我國,20歲及以上的成人患病率為8.6%,40歲以上則達13.7%,6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已超過27.0%,全國總患病人數約9990萬[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僅患病率高,還因反復發作導致肺功能下降,容易出現多種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周期。因此,加強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長期規范化管理,減少未來急性加重的風險顯得尤為重要。長期管理方案中,吸入性藥物的規范、正確使用是管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策略。本文應用綜合干預和健康教育管理模式,能顯著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入性藥物使用的正確率和依從性,具體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20年5月至10月在黃石市第五醫院收治的5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28例)與對照組(28例)。研究組中,男21例,女7例;年齡52~80(68.5±2.8)歲;吸煙者20例;病程(12.6±2.2)年。對照組中,男23例,女5例;年齡50~80(69.5±3.0)歲;吸煙者21例;病程(12.2±2.6)年。兩組患者均使用干粉吸入劑,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羅粉吸入劑(生產企業AstraZeneca AB,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60447)或沙美特羅替卡松吸入粉霧劑(生產企業Glaxo Wellcome Production,批準文號H20150325)。研究組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羅粉吸入劑11例,沙美特羅替卡松吸入粉霧劑17例。對照組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羅粉吸入劑12例,沙美特羅替卡松吸入粉霧劑1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經黃石市第五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中的診斷標準[3];②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人口學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③既往未使用吸入劑藥物或停用吸入劑藥物半年以上;④病情進入穩定期;⑤為便于對比觀察效果,主要觀察患者均使用上述干粉吸入劑。(2)排除標準:①不能正常溝通的患者;②明確表示拒絕使用吸入劑,解釋無效者;③合并精神異常者;④合并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者;⑤近半年內發生氣胸等并發癥者。
2.1、對照組 給予常規藥物使用方法指導,對于初次使用或停用吸入劑藥物半年以上患者,即在床旁親自示范并糾正患者錯誤動作,直至首次學會。此后當患者主動需要幫助時給予必要的指導。
2.2、研究組 在常規藥物指導方法的基礎上,應用綜合干預和健康教育管理模式。(1)開展針對性健康教育指導。①吸入療法的優點,如局部用藥劑量小、直接作用于患處、避免全身用藥、不良反應少、使用便捷等;②吸入裝置的基本組成及工作原理,比較不同裝置的優缺點;③呼吸因素對吸入療法的影響,如深而慢的呼吸,有利于氣溶膠微粒在下呼吸道和肺泡內的沉降;④分步指導患者認識吸入劑的操作方法;⑤吸入劑使用后的注意事項,如漱口、定期復診等。(2)應用患教會展開互動。科室每月召開1次患者健康教育會,在會上邀請能正確使用吸入劑的患者交流使用心得,并開展相互指導,提出存在的問題,鼓勵積極參與,不僅有利于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而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增強患者在社會維度的適應性[4]。(3)制作教學視頻,隨時隨地應用。根據不同類型的吸入劑,由醫護人員錄制演示視頻,可以通過微信、QQ等形式轉發給需要的患者。解決部分患者不方便往返醫院,在家期間隨時可以通過視頻學習。(4)電話隨訪,延伸護理服務。對于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全程管理,出院后的隨訪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電話隨訪、入戶延伸護理服務等形式,加強患者吸入劑使用的監督與管理,讓醫患溝通更進一步。應用綜合干預和健康教育管理模式6個月后觀察效果。
(1)患者使用吸入劑的正確率,分為基本正確、錯誤兩個等次。為評價患者使用吸入劑的正確率,參考文獻[5]及兩種藥品說明書內容,設計布地奈德福莫特羅粉吸入劑和沙美特羅替卡松吸入粉霧劑使用方法評分表(表1、表2)。6個月后根據實際檢查情況給予評分,應用評分表對患者進行評分。8分(含)以上為基本正確,8分以下為錯誤。(2)吸入劑使用過程中的常見錯誤。(3)患者使用吸入劑的依從性。

表1 布地奈德福莫特羅粉吸入劑使用方法評分表

表2 沙美特羅替卡松吸入粉霧劑使用方法評分表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2周后,兩組患者吸入劑使用的正確率均上升,觀察組使用吸入劑的正確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干預前后使用吸入劑正確率比較[例(%)]
見表4。(1)通過臨床觀察,存在的常見錯誤操作有:①裝置打開方法錯誤;②吸入前未充分呼出氣體;③對著口含嘴呼氣;④口唇未完全包裹口含嘴;⑤吸氣過程停頓、換氣;⑥吸氣過程中氣流速度過慢;⑦無屏氣過程或屏氣時間過短(小于3 s);⑧使用完畢后未清潔口含嘴;⑨使用完畢后未漱口。(2)干預前,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有64.29%和67.86%的錯誤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給予綜合干預方法和健康教育6個月后,對照組和觀察組錯誤率分別下降至35.71%和3.57%,干預后兩組的錯誤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164,P=0.003)。

表4 干預6個月后兩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入性藥物使用錯誤率比較[例(%)]
動態觀察6個月后,對照組12例(42.86%)患者堅持使用吸入性藥物,觀察組22例(78.57%)患者堅持使用吸入性藥物,兩組患者依從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487,P=0.006)。
吸入性藥物的使用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一線基礎治療方法[6]。在慢性氣道疾病穩定期采用吸入性藥物,藥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在肺部易形成高濃度,具有起效快、療效好、不良反應少等特點[7-9]。吸入性治療能否成功實施,依賴于患者對吸入性藥物的正確使用[10]。如何提高患者使用吸入裝置的正確率、依從性,成為臨床工作中關注的話題。但真實世界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使用吸入性藥物的情況不容樂觀。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數年齡大,認知能力和依從性不同,對吸入裝置使用方法和技巧認識不夠從而影響其療效[11]。醫護人員對于吸入性藥物的認知不夠重視,必然會影響到患者在接受和使用中的低效能[12]。有研究表明,患者依從性的提高可以大大減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發作次數,降低未來發作的風險[13]。同時,注重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健康素養也是控制病情的關鍵[14-15],健康素養在治療疾病與自我管理、治療效果之間發揮積極的中介效應[16-17]。因此,醫護人員需要提高認識、共同努力,并加強醫患溝通與教育。
對于提高患者使用吸入性藥物的正確率和依從性,醫護人員必然要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尋求方法與途徑。有研究說明,雖然某些患者通過閱讀使用說明書能夠掌握吸入性藥物的使用方法,但對于大多數患者而言,正確的吸入技術還需從專業的醫護人員處獲得[18]。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綜合干預方法,注重健康教育,循環管理指導吸入性藥物的使用,結果觀察組的使用吸入劑的正確率高于對照組(P<0.05);而在隨后的隨訪結果中,觀察組使用吸入性藥物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驗證了李玲[19]、陳秋呂等[20]的研究結論,顯示通過綜合干預和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使用吸入裝置的正確率,正是因為確保了正確率,提升了診治效果,爭取了患者的理解與配合,其依從性也隨之提高。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觀察,分析總結影響吸入性藥物使用的錯誤動作,不僅有利于針對性地指導患者,還可以提示醫護人員注意,避免錯誤動作的延續。同時,要注重對醫護人員的培訓,包括吸入裝置的認識、正確的使用方法、不同吸入性藥物的選擇等[21]。
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存在樣本量較小、追蹤時間較短等不足,且尚未在不同吸入劑藥物之間深入對比研究,今后應繼續擴大樣本量,并對試驗設計進一步優化,形成切實可行的具體方法路徑,指導臨床工作。
綜上所述,為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使用吸入性藥物的正確率和依從性,采用綜合干預方法和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措施。重視對患者使用方法的指導,避免主要的錯誤動作,減少患者自行停用藥物的情況,將有利于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的管理。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