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呈哲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心血管內科,廣州 511300
心力衰竭是一種異質性綜合征,與心臟功能障礙有關,以心臟功能以及臨床狀態地進行性下降,導致住院的急性失代償發作和過早死亡為特征,會誘發患者的肺部以及全身出現充血或灌注不足等情況[1-2]。據估計全世界約有6430萬人患有心力衰竭。其風險因素復雜且多樣,其中以冠狀動脈疾病、高血壓肥胖等尤為突出,且風險因素的負擔隨著年齡地增長而增加[3]。臨床上心力衰竭倡議急性心力衰竭為主,是由于冠狀動脈急性或持續性缺氧缺血而導致的心肌壞死,預后效果不好,臨床住院病死率為4%~7%,且有30%的患者會在出院后的2~3個月內再次住院治療[4]。心肌肌鈣蛋白I(cTnI)是心臟舒張的一種重要病理生理性調節因子,能夠通過磷酸化或者乙酰化的翻譯后修飾,作為加速肌原纖維松弛的關鍵機制,是心肌細胞損傷的一種標志物[5]。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是診斷心力衰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并且歐洲心臟學會指南和美國心臟協會均表示NT-proBNP水平地測量能夠對臨床中心力衰竭地診斷提供支持,同時能夠確定急性失代償性心力衰竭的嚴重程度以及預后效果[6]。而關于血清尿酸水平,有臨床研究發現,其水平升高是對急慢性心力衰竭預后效果差的一種預示,且高尿酸會導致心力衰竭患者預后效果惡化[7]。因此本次研究旨在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TnI、NT-proBNP、尿酸水平與患者預后效果的關系進行分析。
選取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心血管內科于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記錄患者的臨床一般資料并對其進行為期半年地隨訪。按照患者這半年內心腦血管疾病發生情況分為預后良好和預后不良:預后不良(出現心腦血管疾病)35例,預后良好(未發生心腦血管疾病)45例。
(1)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力衰竭基層診療指南》中急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8]。(2)患者的肝腎功能無嚴重損傷且凝血功能正常。(3)患者沒有其他嚴重并發癥或其他神經、血液系統疾病[9]。(4)患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且能夠很好地配合進行半年地隨訪。(5)患者及家屬均簽訂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的原則。
(1)患者合并其他惡性腫瘤或者其他嚴重的感染性疾病。(2)患者有心血管病手術史或合并先天性心臟病、惡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或者慢性心力衰竭等其他心血管疾病[10]。(3)患者患有嚴重的精神類疾病或有認知性障礙。(4)患者依從性差導致不能正確采集相關信息數據,或存在數據信息失真影響試驗結果。
(1)對納入研究患者的基本臨床信息進行收集,包括一般資料:性別、年齡、體質指數,心功能分級、既往史(吸煙、飲酒、高血壓、糖尿病情況)等。(2)臨床試驗資料:于患者晨起空腹時靜脈采血5 ml,設置離心半徑為15 cm,以3000 r/min的速率離心10 min后,取上清液冷藏,后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中的cTnI、NT-proBNP以及尿酸水平,并進行記錄。(3)對患者進行為期半年地隨訪,詢問患者及家屬關于患者的心腦血管疾病地發生情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繼發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炎等或因其他心腦血管疾病導致地死亡等。最后1例隨訪日期為2021年12月19日。
在本次研究中納入的患者中,35例預后不良組患者心腦血管疾病包括15例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和繼發性心力衰竭各10例。
(1)一般臨床資料以及臨床試驗資料單因素分析。(2)影 響 預 后 效 果 的 多 因 素 回 歸 分 析。(3)cTnI、NT-proBNP、尿酸單一及聯合對預后的預測價值分析。采用ROC分析對預后效果的預測價值進行分析,以曲線下面積來對預測價值進行評價,通常認為面積在0.5~0.7之間時預測價值低,面積在>0.7~0.9時,表示預測價值中等,當面積>0.9時則認為預測價值較高。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25.0對收集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采用(±s)、t檢驗對正態定量資料進行統計描述和分析。對于非正態的定量資料采用M(Q1,Q3)、秩和檢驗進行統計描述和分析,采用%,χ2對定性資料進行統計描述和分析,同時采用ROC對預后效果預測值進行評價,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一般資料對比中,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指數(BMI)、心功能等級、既往史(吸煙、飲酒)情況以及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患病情況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對試驗資料進行分析,預后不良組的cTnI、NT-proBNP以及尿酸水平均顯著高于預后良好組的水平(均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臨床試驗資料比較
以預后效果情況為因變量,cTnI、NT-proBNP以及尿酸水平為自變量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顯示,NT-proBNP以及尿酸水平均能夠對患者預后效果產生影響,詳見表3。

表3 影響8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效果的多因素回歸分析
cTnI、NT-proBNP、尿酸單一及聯合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地預后均具有較好的預測價值(P<0.05)。單一檢測時,NT-proBNP對預后效果的預測價值高,CTnI以及尿酸水平對預后效果的預測價值中等;聯合時,對預后效果的預測價值最高,詳見表4與圖1。

圖1 8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cTnI、NT-proBNP、尿酸單一及聯合對預后的預測價值分析的ROC

表4 80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CTnI、NT-proBNP、尿酸單一及聯合對預后的預測價值分析
急性心力衰竭也稱為急性失代償性心力衰竭,是一種異質性、多樣血流動力學的綜合征,危及患者的生命,且預后效果不理想。其誘發因素往往會直接導致患者的左右心室功能障礙,進一步導致患者出現肺充血甚至是全身充血的癥狀[10-11]。據臨床研究顯示,患者機體血清內的高cTnI、高NT-proBNP以及高尿酸均會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地發生以及預后效果產生不良影響[12-13]。鑒于此,本研究通過前瞻性分析急性心衰患者預后與血清cTnI、NT-proBNP以及尿酸水平之間的關系進行預測,以期對臨床中改善患者預后提供幫助。
在本次研究中,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無明顯差異,但關于試驗資料的對比,預后不良組的血清cTnI、NT-proBNP以及尿酸水平均顯著高于預后良好組的水平,與劉譽等[13]的研究結果保持一致,分析與患者發生急性心力衰竭時,會出現心肌缺血、心室壁的張力增加,誘發心肌細胞合成NT-proBNP,從而導致其濃度上升。而cTnI是由受損的心肌釋放的一種蛋白質,患者由于心肌缺血誘發的心肌受損,故而其水平升高,其水平變化能夠準確的反映出患者心肌損傷的嚴重程度。急性心肌梗死時,患者由于全身缺氧缺血,誘發炎性因子水平以及氧自由基釋放量升高,進一步導致患者的黃嘌呤酶水平以及酶活性升高,進而誘發尿酸不斷分泌,且排泄率降低,故而導致血清中尿酸水平升高,引發惡性循環,對患者的心肌功能造成更大程度地傷害[14-16]。且在多因素邏輯回歸分析中,NT-proBNP以及尿酸水平可共同對患者的預后效果產生影響。提示NT-proBNP以及尿酸水平同時處于異常的高水平是會對患者的預后效果產生不好的影響。同時在關于三者對預后效果的價值分析中,三者均具有較好的預測價值,但NT-proBNP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效果的預測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980,且靈敏度為94.3%,特異度為95.6%,均處于較高水平,提示其預測價值很高,與王姣平等[17]研究結果保持一致,提示其能準確的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預后效果做出預測。而血清cTnI和尿酸水平對預后的預測價值雖不及NT-proBNP,但也是出于較高水平,ROC曲線下面積均超過70%,提示血清CTnI和尿酸水平能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預后做出較為準確地預測。同時,三種指標聯合對預后效果進行預測時,曲線下面積大于任意單一指標,提示三種指標聯合時能更好的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預后做出預測。由結果可知,當患者的血清cTnI>0.05 μg/L,NT-proBNP水平>1687.17 μg/L,尿酸水平>277.29 mol/L時,提示患者的治療預后效果不好,需要采取特殊干預措施進行干預。
綜上所述,預后不良患者的血清cTnI、NT-proBNP以及尿酸水平均顯著高于預后效果好的患者,且血清NT-proBNP以及尿酸水平是預后效果不良的獨立影響因素,同時三者均能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預后作出較為準確地預測,且三者聯合時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預測價值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