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成嬌
(北大荒集團北安醫(yī)院消化內科,黑龍江 黑河 164005)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屬于臨床多發(fā)性傳染病,主要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HBV)長期感染并復制,導致患者肝細胞受損嚴重,病情惡化者會引發(fā)肝硬化,甚至肝癌,威脅患者的健康安全。因此,需早期進行抗病毒治療,及時阻止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復制,以減少患者體內病毒的產生。目前,臨床中恩替卡韋與替諾福韋均是較為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其中恩替卡韋通過對HBV多聚酶的抑制而發(fā)揮病毒抑制作用,但恩替卡韋需要空腹服用,長期應用會導致患者出現腎臟功能損傷、骨質疏松癥等并發(fā)癥,影響患者預后[1]。替諾福韋其活性成分可與脫氧核糖底物結合進而抑制HBV聚合酶,從而抑制病毒復制。研究顯示,替諾福韋可在更大程度上降低肝癌的發(fā)生率,但其不良反應發(fā)生比率相對較高[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替諾福韋和恩替卡韋在e抗原(HBeAg)陽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初治患者治療期中的臨床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北大荒集團北安醫(yī)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14例HBeAg陽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初治患者,根據藥物治療方法不同分為恩替卡韋組(156例)和替諾福韋組(158例)。恩替卡韋組患者中男性118例,女性38例;年齡20~43歲,平均(30.95±8.41)歲。替諾福韋組患者中男性121例,女性37例;年齡19~44歲,平均(30.79±8.7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者;未行HBV抗病毒治療者;HBeAg陽性者等。排除標準:合并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遺傳代謝性肝病等其他肝臟疾病者;合并肝硬化或肝細胞癌者;酗酒或長期使用藥物者等。北大荒集團北安醫(yī)院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研究。
1.2 治療方法恩替卡韋組患者空腹服用恩替卡韋分散片(正大天晴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19,規(guī)格:0.5 mg/片),0.5 mg/次,1次/d。替諾福韋組患者口服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片[葛蘭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3090,規(guī)格:300 mg/片],300 mg/次,1次/d。兩組均治療36周。
1.3 觀察指標①治療前及治療4、12、24、36周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血清HBV-DNA水平,采集5 mL空腹靜脈血,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免疫化學法檢測血清ALT水平,采用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法測量血清HBV-DNA水平。②治療4、12、24、36周后血清ALT水平復常率與HBeAg血清學轉換率,ALT ≤ 40 U/L則為ALT復常,患者HBeAg轉陰,且抗 -HBe轉陽即為HBeAg血清學轉換[4]。③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肌酸激酶水平升高、乳酸水平升高、堿性磷酸酶水平升高、總膽紅素水平升高、頭痛、惡心、腹瀉、輕微腎功能損害、血糖水平升高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22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首先進行正態(tài)性和方差齊性檢驗,若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則以(±s)表示,行t檢驗,多時間點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時間點比較行χ2趨勢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血清ALT水平比較治療4、12、24、36周后兩組患者血清ALT水平與治療前比均呈下降趨勢,但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清ALT水平比較(±s , U/L)

表1 兩組患者血清ALT水平比較(±s , U/L)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治療4周后比,#P<0.05;與治療12周后比,△P<0.05;與治療24周后比,▲P<0.05。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4周后 治療12周后 治療24周后 治療36周后恩替卡韋組 156 167.33±63.15 98.25±10.62* 61.06±7.42*# 52.84±6.95*#△ 44.15±7.05*#△▲替諾福韋組 158 172.57±67.74 97.91±12.81* 62.35±8.25*# 51.52±7.26*#△ 42.91±6.61*#△▲t值 0.709 0.256 1.456 1.645 1.60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血清HBV-DNA水平比較治療4、12、24、36周后兩組患者血清HBV-DNA與治療前比均呈下降趨勢,且替諾福韋組治療12、24、36周后均較恩替卡韋組顯著下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清HBV-DNA水平比較(±s , lgIU/mL)

表2 兩組患者血清HBV-DNA水平比較(±s , lgIU/mL)
注:與治療前比,*P<0.05;與治療4周后比,#P<0.05;與治療12周后比,△P<0.05;與治療24周后比,▲P<0.05。HBV-DNA: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4周后 治療12周后 治療24周后 治療36周后恩替卡韋組 156 7.57±0.92 3.85±0.85* 2.53±0.48*# 2.07±0.52*#△ 1.57±0.37*#△▲替諾福韋組 158 7.69±0.97 3.69±0.78* 1.89±0.62*# 1.62±0.53*#△ 1.09±0.21*#△▲t值 1.124 1.738 10.219 7.593 14.16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血清ALT水平復常率比較兩組患者治療4、12、24、36周后血清ALT水平復常率均持續(xù)升高,但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ALT水平復常率比較[ 例(%)]
2.4 兩組患者HBeAg血清學轉換率比較兩組患者治療4、12、24、36周后HBeAg血清學轉換率均持續(xù)升高,但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HBeAg血清學轉換率比較[ 例(%)]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恩替卡韋組、替諾福韋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例(%)]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于HBV的高度復制,以及HBV蛋白在肝臟細胞表面的高度表達,使肝臟炎癥持續(xù)發(fā)展,最終形成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對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療,要以最大限度抑制HBV復制為主,從而減少肝壞死性炎癥和肝纖維化,降低患者肝功能失代償、肝衰竭、肝癌及其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替諾福韋和恩替卡韋均屬核苷酸類似物,此類藥物可通過持續(xù)性抑制HBV,最大程度控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情的發(fā)展,對HBV-DNA的復制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5]。HBV-DNA含量可反映HBeAg陽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初治患者體內病毒復制水平的高低,可作為評價病毒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HBeAg血清學轉換率,對于HBeAg陽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初治患者來說,是一個相對理想的治療終點,治療后水平上升表明患者預后良好,有利于促進病情的恢復[6]。恩替卡韋屬于環(huán)戊酰鳥苷類似物,可通過對病毒DNA多聚酶活性進行有效抑制,來阻礙病毒的復制,同時還可通過中斷HBV多聚酶啟動、HBV-DNA正鏈合成等途徑殺滅HBV,恩替卡韋抗HBV活性約是同類抗核苷酸藥物的300倍[7-8];而替諾福韋與恩替卡韋相同,其屬于無環(huán)磷酸鹽類核苷類似物,可明顯抑制核苷酸類逆轉錄酶,但諾福韋雙磷酸鹽為替諾福韋的代謝物,可與底物脫氧核糖競爭結合,將其插入DNA內,對HBVDNA的逆轉錄過程起到抑制作用,且能夠阻礙病毒的復制,相比于恩替卡韋,替諾福韋抑制HBV-DNA復制的效果更好[9-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2、24、36周后替諾福韋組患者血清HBV-DNA水平顯著低于恩替卡韋組,兩組患者治療4、12、24、36周后HBeAg血清學轉換率均呈升高趨勢,但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恩替卡韋與替諾福韋治療HBeAg陽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初治患者,其抗病毒效果均較強,但替諾福韋可更有效地抑制HBV-DNA復制。另外,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嚴重的臨床不良反應,也均未出現恩替卡韋或替諾福韋的耐藥,這可能是與治療期短且研究中的患者數量有限有關。
ALT是一種肝細胞胞漿酶,可作為肝臟炎癥的標志性指標,HBeAg陽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初治患者肝細胞受損時,會增加細胞膜的通透性,將ALT釋放入血;ALT復常率的升高,預示著患者肝臟損傷逐漸恢復[11]。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12、24、36周后兩組患者血清ALT水平均逐漸降低,ALT復常率均逐漸升高,但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恩替卡韋與替諾福韋治療初治HBeAg陽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初治患者,均可改善患者肝功能。分析其原因在于,恩替卡韋與替諾福韋均具有較強的生化學應答和病毒學應答,可顯著抑制HBV-DNA復制,而當HBV-DNA被抑制后,可減輕HBeAg陽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初治患者肝組織的炎癥程度,同時還可調節(jié)肝纖維化程度,從而改善患者肝功能,其治療效果相當[12-13]。
綜上,替諾福韋與恩替卡韋在治療HBeAg陽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初治患者中,均具有較強的抗病毒效果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且兩種藥物用藥安全性相當,但相比于恩替卡韋,替諾福韋對患者的HBV-DNA抑制效果更強,臨床中可作為首選藥物。但本研究存在局限性,研究并未在不同的研究時間節(jié)點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進行肝臟組織學檢查,僅單純依靠ALT水平對肝臟炎癥進行評估,可能掩蓋部分患者的肝臟真實狀態(tài),造成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偏倚,后續(xù)可選取多項肝功能指標進行檢測,以進一步探討替諾福韋和恩替卡韋對HBeAg陽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初治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