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玉娟
(河北燕達醫院神經內科,河北 廊坊 065201)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多是由于血液供應障礙、腦部血管阻塞等原因導致腦組織處于缺血、缺氧狀態,進而導致腦組織缺血性壞死的一種病變。臨床中多以抗血小板藥物來改善腦血管堵塞、腦組織缺血等現象,緩解患者臨床癥狀。阿司匹林作為血小板聚集抑制劑,主要通過對血小板黏附、活化、聚集情況等進行抑制,從而達到阻止血栓形成的目的;阿司匹林口服給藥后易吸收,使藥效廣泛分布全身,但無法對已經活化的血小板進行抑制,單一應用難以有效控制病情,治療效果欠佳[1]。氯吡格雷是一類作用于血小板P2Y12的拮抗劑,對二磷酸腺苷(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情況具有抑制作用,可促進動脈循環,在預防和治療因血小板高聚集引起的循環障礙疾病中應用較為廣泛[2]。本研究旨在分析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河北燕達醫院就醫的20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0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齡53~73歲,平均(68.42±3.95)歲;發病時間0.5~2 d,平均(1.15±0.49) d。觀察組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齡55~72歲,平均(68.32±3.81)歲;發病時間0.5~2 d,平均(1.12±0.52) d。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3]中的相關診斷,且經臨床檢查確診者;首次發病者;生命體征穩定者;無顱腦損傷者等。排除標準:半年內曾經有過顱內出血、消化道出血或其他出血傾向者;合并心、肺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者;存在抗凝禁忌證者;合并惡性腫瘤且近期接受放化療治療者等。患者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該研究實施。
1.2 治療方法在常規治療(降顱內壓、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吸氧及控制腦水腫等)基礎上,對照組患者加用300 mg(首次劑量)阿司匹林腸溶片(南京恒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6261,規格:50 mg/片),后續劑量為100 mg/次,1次/d。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觀察組患者加用300 mg(首次劑量)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揚子江藥業集團廣州海瑞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13479,規格:75 mg/片),后續劑量為75 mg/次,1次/d。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①治療后治療效果,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3]中的相關標準進行評估,其中臨床癥狀(頭痛、眩暈、惡心嘔吐等)消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評分降低>90%,無生活自理障礙為痊愈;臨床癥狀(頭痛、眩暈、惡心嘔吐等)明顯改善,45%<NIHSS評分降低≤90%,有部分生活自理障礙為顯效;臨床癥狀(頭痛、眩暈、惡心嘔吐等)有所改善,18%≤NIHSS評分降低≤45%,有大部分生活自理障礙為好轉;臨床癥狀(頭痛、眩暈、惡心嘔吐等)無變化或加重,NIHSS評分降低<18%,有完全生活自理障礙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好轉率。②治療前后認知功能,采用簡易精神狀態檢查表(MMSE)[5]評估,包括計算力(3分)、視空間及執行能力(5分)、語言(3分)、記憶(5分)、命名(3分)、抽象(2分)、注意力(3分)、定向力(6分)8個認知領域,分值越低,認知功能障礙越嚴重。③治療前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抽取患者靜脈血3 mL,采用全自動血小板功能分析儀(滁州瑞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型號:Cardiostat-50)測定花生四烯酸(AA)誘導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A)和ADP誘導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DP)水平。④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液采集方法同③,以 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后,取血清,血清可溶性細胞黏附分子-1(sICAM-1)、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⑤治療前后凝血功能,血液采集與離心方法同④,取血漿,采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深圳雷杜生命科學股份有限公司,規格:RAC-2800)檢測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及凝血因子XⅢ(FXⅢ)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治療效果)以[ 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MMSE評分、MARAA、MARADP、sICAM-1、IL-6、TNF-α、PT、APTT、FXⅢ水平)均經K-S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認知功能比較較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計算力、視空間及執行能力、語言、記憶、命名、抽象、注意力、定向力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MMSE評分比較(±s , 分)

表2 兩組患者MMSE評分比較(±s ,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MMSE:簡易精神狀態檢查表。
2.3 兩組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比較較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MARAA、MARADP水平均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比較(±s , %)

表3 兩組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比較(±s , %)
注:與治療前比,*P<0.05。MARAA:花生四烯酸(AA)誘導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DP:二磷酸腺苷( ADP)誘導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MARAA MARAD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100 52.13±3.46 35.75±2.68* 58.12±5.51 39.16±5.74*觀察組 100 52.96±3.54 22.11±2.14* 57.88±5.13 32.25±6.12*t值 1.677 39.772 0.319 8.235 P值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2.4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較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sICAM-1、IL-6、TNF-α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sICAM-1:可溶性內皮細胞間黏附因子-1;IL-6:白細胞介素-6;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
sICAM-1(ng/mL) IL-6(ng/mL) TNF-α(p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100 418.06±115.32 327.27±95.75* 62.31±12.56 32.17±3.36* 425.86±41.27 157.97±21.59*觀察組 100 422.11±113.43 258.82±92.13* 61.89±13.24 21.56±3.41* 427.75±41.48 130.96±18.33*t值 0.250 5.151 0.230 22.163 0.323 9.53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2.5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較治療前,治療后兩組患者PT、APTT均延長,且觀察組長于對照組;FXⅢ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表5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PT:凝血酶原時間;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FXⅢ:凝血因子XⅢ。
組別 例數 PT(s) APTT(s) FXⅢ(%)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100 10.27±2.13 13.75±2.46* 25.23±4.37 32.74±5.16* 104.29±8.25 85.27±9.29*觀察組 100 10.26±2.25 15.20±3.21* 25.25±4.35 36.23±6.15* 104.27±8.17 72.22±8.34*t值 0.032 3.585 0.032 4.347 0.017 10.45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急性腦梗死通常是由于腦部的動脈出現血栓和粥樣硬化情況,致使血管腔狹窄甚至閉塞,中斷腦部血流,導致腦組織壞死而發病。目前臨床中以改善患者腦組織缺血、缺氧狀態為治療原則,但是缺血再灌注后會生成氧化產物,使腦組織缺血缺氧程度加劇,神經中樞調節功能遭到破壞,誘發肢體癱瘓、肢體肌肉痙攣等后遺癥。阿司匹林可通過抑制體內血小板環氧化酶的生成,從而緩解動脈粥樣斑塊的硬化程度,但單一用藥難以快速清除缺血組織氧自由基,使氧自由基持續損害腦神經,不利于患者神經功能恢復,預后較差[6]。
氯吡格雷主要通過抑制ADP與血小板受體結合,阻斷纖維蛋白原與耦聯的糖蛋白結合,對血小板整個生命周期產生影響,同時不影響AA、ADP的代謝,且在抑制血小板聚集方面,具有特異性、高選擇性及不可逆性等特點[7]。MARAA、MARADP水平升高可促使纖維蛋白原沉積,啟動凝血過程及促進血栓形成,加重病情;PT、APTT縮短提示機體凝血功能增強,血液呈高凝狀態,易形成血栓;FXⅢ表達升高可增強交聯纖維蛋白單體的交聯反應,使纖溶酶降解能力降低,進一步加重腦組織損傷[8]。本研究中,相較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及認知功能各項評分均升高,MARAA、MARADP、FXⅢ水平降低,PT、APTT延長,提示急性腦梗死患者應用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后,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調節機體凝血機制,改善認知功能,提高療效。氯吡格雷通過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患者血流狀態,從而調節機體凝血機制,抑制病情發展,減輕對認知功能的損傷[9]。
sICAM-1能夠有效反映局部黏附分子的表達和代謝狀況,當機體出現損傷、缺氧等現象時,其水平可明顯升高;IL-6參與機體氧化應激和免疫調節的進程,可釋放氧自由基,加速補體生成,促進腦神經元凋亡,增加血栓生成風險;TNF-α水平升高可促進神經毒性物質的釋放,增加氧化損傷面積,加劇血管壁侵蝕程度與腦組織損傷程度,不利于控制病情發展[10]。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均較對照組降低,提示急性腦梗死患者加用氯吡格雷結合治療后,能夠有效降低炎癥損傷程度,控制病情發展。究其原因,阿司匹林能夠抑制血小板和血管壁內皮細胞上的環氧化酶活性,進而阻斷其介導的前列腺素的合成和分泌,緩解機體氧化應激反應,調控炎癥因子水平;氯吡格雷通過對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活化情況進行抑制,同時對CD40-CD40L信號途徑及由此介導的炎癥反應進行阻斷,進而抑制炎癥發生,使病情趨向緩解[11-12]。
綜上,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治療效果顯著,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調節機體凝血機制,抑制炎癥發生,促進認知功能的改善,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