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靜,吳 瑩
(武警江蘇省總隊醫院內一科,江蘇 揚州 225003)
冠心病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主要發病原因為血脂代謝異常,使心臟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臨床常見癥狀為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等。目前對于該病常采取手術、藥物等方式進行治療,藥物治療多以阿司匹林為主,其可通過抑制血栓素A2的形成,達到抗血小板聚集的目的,進而有效預防血栓形成,改善冠心病患者臨床癥狀[1-2]。氯吡格雷是一種血小板聚集抑制劑,其本身并無活性,經過代謝轉化為活性狀態,可選擇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與血小板受體的結合,進而改善機體的血液循環狀態[3]。雙聯抗血小板治療通常是在阿司匹林的基礎上加用氯吡格雷或普拉格雷,其通過減少冠狀動脈斑塊破裂處或支架植入處的血栓,而減少心肌梗死的發生[4]。故本研究旨在探討雙聯抗血小板治療對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及凝血功能的影響,并分析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與治療前后血清學相關指標水平,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武警江蘇省總隊醫院于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間接受治療的冠心病患者160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80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42、38例;年齡55~68歲,平均(63.12±3.43)歲;病程2~7年,平均(4.54±1.63)年;體質量指數(BMI)21~25 kg/m2,平均(23.42 ±0.53) kg/m2。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41、39例;年齡58~70歲,平均(63.20±3.37)歲;病程2~10年,平均(4.56±1.60)年;BMI 22~25 kg/m2,平均(23.45±0.41) 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選患者均與《冠心病的診斷與治療》[5]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符合;經冠狀動脈造影技術檢查確診者;近期未接受過其他冠心病相關治療者;既往未服用過他汀類藥物者等。排除標準:既往有精神系統疾病者;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藥物過敏者;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等。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此研究。
1.2 治療方法所選患者均接受硝酸酯類藥物、β- 受體阻滯劑等常規治療。對照組患者同時施以阿司匹林腸溶片(Bayer HealthCare Manufacturing S.r.l.,注冊證號HJ20160685,規格:100 mg/片)口服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第1次以300 mg/次服用,后期根據患者病情以100 mg/次服用,1次/d。觀察組患者同時采用雙聯抗血小板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使用劑量與頻次同對照組,另口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注冊證號H20171237,規格:75 mg/片),硫酸氫氯吡格雷片第1次以300 mg/次服用,后期根據患者病情以75 mg/次服用,1次/d。所有患者均治療2周。
1.3 觀察指標①治療前后LVEF、LVEDD水平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②患者在空腹狀態下,采集治療前后靜脈血2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后取血清,血清超敏 -C反應蛋白(hs-CRP)、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Lp-PLA2)水平檢測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③血液采集方法同②,經抗凝處理,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漿,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水平均采用全自動血凝分析儀檢測,計算凝血酶原活動度(PTA) =(正常人凝血酶原時間 - 8.7) / (患者凝血酶原時間 - 8.7)×100%。④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心悸、頭痛、惡心、頭暈、出血等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其中計量資料(LVEF、LVEDD水平,血清hs-CRP、 NT-proBNP、Lp-PLA2水平,血漿PTA、PT、APTT水平)均經K-S檢驗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 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左心室相關指標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LVEF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顯著升高,而LVEDD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LVEF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LVEDD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左心室相關指標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左心室相關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LVEF:左心室射血分數;LVEDD: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
組別例數 LVEF(%) LVEDD(m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80 31.47±3.06 40.07±3.13*67.08±2.96 55.62±2.53*觀察組80 30.95±3.03 55.76±3.05*67.10±3.01 38.42±2.06*t值 1.080 32.111 0.042 47.153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血清指標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 hs-CRP、NT-proBNP、Lp-PLA2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清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血清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hs-CRP:超敏-C反應蛋白;NT-proBNP: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Lp-PLA2: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
組別 例數 hs-CRP(mg/L) NT-proBNP(pg/mL) Lp-PLA2(p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80 7.62±1.02 7.14±0.86* 641.72±25.43 415.78±13.42* 353.15±19.78 200.03±13.22*觀察組 80 7.65±1.05 4.55±0.37* 638.22±27.16 255.42±24.97* 357.23±20.56 185.12±10.43*t值 0.183 24.744 0.841 50.597 1.279 7.92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漿PT、APTT與治療前比均顯著延長,PTA與治療前比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患者的血漿APTT顯著長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但經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PTA、PT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PTA:凝血酶原活動度;PT:凝血酶原時間;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PTA(%) PT(s) APTT(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80 58.42±8.59 89.22±3.43* 13.01±2.58 14.97±2.42* 31.42±3.27 34.37±2.13*觀察組 80 58.45±8.60 90.03±1.45* 12.98±2.55 15.01±2.41* 31.44±3.25 42.15±2.08*t值 0.022 1.946 0.074 0.105 0.039 23.37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心悸、頭痛、惡心、頭暈、出血總發生率(11.25%)高于對照組(7.50%),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例(%)]
冠心病是一種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狀動脈出現粥樣硬化導致的血管阻塞,進而引發心肌壞死、缺氧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猝死,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阿司匹林是臨床應用最廣泛的抗血小板藥物,其可通過降低環氧化酶的活性,發揮抗血小板的作用,改善患者胸痛癥狀,但單一治療冠心病對患者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不明顯,效果欠佳[6-7]。
雙聯抗血小板治療可以達到比單用阿司匹林更強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氯吡格雷是一種前體藥物,血小板聚集抑制劑是其代謝產物之一,該藥物可抑制二磷酸腺苷誘導血小板聚集,阻礙機體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進而達到改善心臟血液高凝狀態的作用[8]。冠心病的發生與炎癥反應和凝血功能異常密切相關,相關研究表明,炎癥因子可預測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故可通過早期干預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概率,促進患者良好預后[9]。其中hs-CRP是反映機體炎癥反應嚴重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其可促進機體的動脈粥樣硬化,使冠狀動脈出現管腔狹窄的現象,促使心肌出現缺血、缺氧,最終發展為冠心病;NT-proBNP是由左心室心肌細胞合成分泌的多肽類心臟激素,其水平過高表示心臟出現缺血性的收縮功能降低、舒張功能障礙、心肌功能下降等;Lp-PLA2可與脂質蛋白顆粒相結合,促進機體的動脈粥樣硬化[10]。在本研究結果中,治療后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患者LVEF水平均顯著升高,而LVEDD及血清hs-CRP、NT-proBNP、 Lp-PLA2水平均顯著降低,提示采用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冠心病,可以改善心功能,抑制機體的炎癥反應,減輕機體的心肌損傷,改善心肌的舒張功能,加快病情恢復。
血液流變學是血液流動性和黏滯性特征,其中血液黏度可反映血液在血管中流動是否通暢,直接影響機體血液循環系統,冠心病患者的血液通常呈高凝狀態,血流速度緩慢,最終導致血栓形成,引起心肌缺血、缺氧[11]。阿司匹林可影響血小板顆粒內容物(5- 羥色胺、血小板因 子4)的釋放,并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可降低動脈血管通透性,提升心肌在缺血、缺氧狀態下對氧的利用功能,進而起到改善心肌功能、減輕心肌損傷的作用,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12]。在本研究結果中,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漿PT、APTT比較,觀察組均長于對照組,PTA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冠心病患者采用雙聯抗血小板治療可以調節機體的凝血功能,且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能發揮協同作用,不增加用藥后的不良反應,安全良好。
綜上,雙聯抗血小板治療冠心病患者可以改善其機體的心功能,調節凝血功能,降低炎癥因子水平,安全性良好,臨床可進一步推廣應用。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缺乏對患者血流動力學的研究,臨床上可納入更多的樣本,對患者血流動力學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