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雙
(松原吉林油田醫院普外科,吉林 松原 138001)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是一種由于動脈粥樣硬化累及下肢動脈,從而導致動脈狹窄或閉塞所引發的肢體缺血癥狀,臨床表現為下肢冰涼、麻木等癥狀,并無明顯特異性,前期易與其他病癥混淆,發展至后期則有可能導致下肢疼痛、潰瘍、壞疽等,對患者的運動功能造成嚴重影響。目前國內對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多根據其病情發展嚴重程度選擇藥物或手術治療,介入治療是手術治療的一種,能夠有效擴張分離狹窄硬化的內膜,疏通閉塞血管,恢復血液循環,從而保護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有研究顯示,介入治療作為一項緩解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臨床癥狀的治療方案,只能暫時控制病情發展,無法徹底根治疾病,疾病一旦復發,則會再次影響患者的下肢運動功能,嚴重者將面臨截肢[1-2]。因此,深入研究影響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介入治療后復發的相關因素,有利于醫護人員在臨床治療該疾病時能更好地制定針對性預防措施,降低疾病的復發風險。本研究旨在探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治療后復發的危險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松原吉林油田醫院收治的100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的臨床資料,診斷標準:參照《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診治指南》[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且經超聲或CT檢查確診者;按時進行隨訪復診,且導管未脫落者;伴有運動障礙、神經障礙及意識障礙者等。排除標準:合并有器質性疾病者;合并有免疫功能障礙疾病者;合并惡性腫瘤者;伴有重要器官衰竭者等。本研究已通過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研究方法
1.2.1 手術和治療方法所有患者術前均進行血管超聲確定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情況,并根據動脈病變范圍、程度及血液循環情況確定介入手術路徑,主髂動脈先用球囊擴張病變血管后植入支架;股淺動脈病變者先進行球囊擴張,如球囊擴張后血管狹窄>30%或出現動脈夾層,導致血液循環受到影響,則根據患者情況植入支架;而對于近關節與膝下病變者,則行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對病變血管進行擴張。手術成功標準:①患者術后行CT檢查結果顯示血管腔狹窄<30%;②膝下動脈至少疏通1條。滿足上述標準任意一項即為手術成功。患者術后使用低分子量肝素鈣注射液(天津紅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706,規格:0.4 mL∶4 000 IU)皮下注射治療,4 000 IU/次,每12 h用1次,持續治療5 d后改為口服硫酸氫氯吡格雷片(北京四環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13840,規格:75 mg/片)75 mg/d+阿司匹林片[康臣藥業(內蒙古)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5020107,規格:0.5 g/片]1 g/d,所有患者均持續服用6個月。
1.2.2 分組方法囑患者于術后每6個月入院復診1次,并門診隨訪至術后12個月。復診時對患者進行下肢彩色超聲檢查,當下肢動脈血管狹窄>50%時,則說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再次復發,并按照檢查結果統計患者的疾病復發情況,根據復發情況的不同分為復發組(30例)與未復發組(70例)。
1.3 觀察指標①對影響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治療后復發的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統計兩組患者臨床基線資料并進行比較,包括性別、年齡、踝肱指數(ABI)、有無吸煙史、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以及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血糖(FPG)、血肌酐(Scr)、腎小球濾過率(eGFR)、植入支架數量、中性粒細胞 - 淋巴細胞比值(NLR),其中ABI=踝部脛前收縮壓/肱動脈收縮壓。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集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立儀器(蘇州)有限公司,型號:7600]檢測全血TG、LDL、HDL、NLR、Scr水平,采用血糖監測儀(拜耳醫藥保健公司,型號:7600P)檢測FPG;并計算eGFR=186×(Scr)-1.154×(年齡)-0.203×0.742(女性)。②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影響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治療后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組間行χ2檢驗;經S-W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行t檢驗,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影響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治療后復發的單因素分析隨訪結束后,100例患者中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復發30例,疾病復發率為30%(30/100)。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復發組患者ABI顯著低于未復發組,有吸煙史、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的患者占比均顯著高于未復發組,全血LDL、NLR水平均顯著高于未復發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影響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治療后復發的單因素分析
2.2 影響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治療后復發的多因 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介入治療后是否復發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有吸煙史、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以及高LDL、NLR水平均為影響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治療后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OR= 2.203、2.280、3.108、4.816、3.187、1.848,均P<0.05),見表2。

表2 影響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治療后復發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與血管內形成的血栓、斑塊等會使血管腔發生狹窄、閉塞,進而導致組織出現供血不足、壞死,但該疾病早期并無明顯癥狀,易被臨床所忽略,耽誤患者的最佳治療時間。介入治療主要通過擴張、重建動脈而改善患者患肢血供,從而恢復血液循環,達到保肢目的,但無法去除病因,且植入支架屬于金屬異物,易誘發血栓形成,術后存在有一定的復發風險[4-5]。因此,確定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介入治療后復發的危險因素,從而給予及時有效的預防措施,有利于維持介入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復發率為30%,且有吸煙史、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及高LDL、NLR水平均為影響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治療后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與劉文導等[6]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在于,煙草所含的尼古丁導致吸煙者成癮,并促進腎上腺素與兒茶酚胺的分泌與釋放,使血管收縮、動脈痙攣,造成血管內皮損傷,最終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因此有吸煙史者治療后疾病復發可能性更高,針對此類患者,醫護人員應幫助其制定科學的戒煙方案,并開具相應的戒煙藥物,避免由于戒斷癥狀造成血管系統損傷,降低疾病復發的概率[7];長期高血壓,尤其是收縮期血壓會使機體血管壁失去彈性,增厚變硬,進而導致血管狹窄,與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發生的相關性較高,此類患者應注意按時服藥,穩定血壓水平,降低復發風險;糖尿病者體內血糖水平較高,血糖長期處于較高狀態則可引起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血小板與激素水平隨之紊亂,脂質在血管壁沉積并形成斑塊,使血管發生堵塞,臨床應囑患者按時服用胰島素等控制血糖藥物,維持血糖水平,避免長期高血糖致使血管再次狹窄、堵塞,并告知患者家屬進行監督[8]。LDL水平升高是形成粥樣硬化斑塊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異常蓄積于動脈管壁則易損害內皮細胞的運轉,進而發生免疫炎癥反應,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提高血栓形成以及血管再狹窄風險,患者在介入治療后應注意清淡飲食,避免食用高膽固醇食物,并堅持科學運動,從而控制血脂水平,以降低復發 風險[9]。
NLR作為反映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與全身性系統炎癥的重要觀察指標,其水平的高低已被臨床證實與機體外周動脈疾病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當NLR水平升高時,中性粒細胞浸潤會引發粥樣斑塊破裂、脫落進入血液循環,增加血栓的發生風險,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淋巴細胞會降低皮質醇所誘導的應激反應;當淋巴細胞水平降低時,則皮質醇水平升高,刺激胰島素合成脂肪,提高血脂水平,增加血管二次狹窄風險,患者應合理飲食、規律作息,保持心情愉快,減輕機體應激反應,避免再次復發[10-11]。
綜上,有吸煙史、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以及高LDL、NLR水平均為影響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治療后復發的危險因素,臨床可采取戒煙,控制血壓、血糖、血脂以及膽固醇水平,堅持運動,合理飲食,規律作息,保持心情愉快,減輕機體應激反應,遵醫囑服藥等預防措施,降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治療后復發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