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抒靈,王 晉
(綿陽市中心醫院腫瘤科,四川 綿陽 621000)
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根據病理類型可將其分為鱗癌和非鱗癌。其中非鱗癌非小細胞肺癌(non-squamou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NSCLC)具有癌細胞生長分裂緩慢的生物學特性,其發病早期多無明顯癥狀,但隨著病情發展,則可出現呼吸困難、胸痛等表現,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處于癌癥晚期,并錯失最佳手術治療時機。現階段,紫杉醇加順鉑(TP)化療方案是臨床治療晚期NSNSCLC主要方式,其可延緩腫瘤生長,但其在應用中有效率僅約為30%,整體療效及預后欠佳[1]。目前,抗血管靶向治療逐漸應用于疾病的臨床治療,且已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貝伐珠單抗是一種抗血管生成的單克隆抗體,其可通過抑制腫瘤血管的增殖、生長來抑制腫瘤生長,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2]。綜合護理是通過在化療前、中、后階段實施綜合性的護理指導,來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從而改善患者預后[3]。為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貝伐珠單抗聯合綜合護理在晚期NSNSCLC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隨機數字表法將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綿陽市中心醫院收治的102例晚期NSNSCLC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51例)中男、女患者分別為31、20例;年齡47~79歲,平均(60.17±10.45)歲。研究組(51例)中男、女患者分別為32、19例;年齡47~78歲,平均(60.29±10.75)歲。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中國原發性肺癌診療規范(2015年版)》[4]中的診斷標準者;預計生存期超過3個月者;經病理學檢查確診者;臨床分期[5]為Ⅲb ~ Ⅳ期者等。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近期使用過免疫抑制劑者;對該研究所用藥物有過敏史者;存在活動性結核與其他感染性疾病者等。本研究已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且患者及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予以所有患者營養支持、抗感染、止痛、利尿、止吐等常規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予以對照組患者TP化療方案治療:于化療首日使用紫杉醇注射液(哈藥集團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962,規格:5 mL∶30 mg)175 mg/m2,將其混合于500 mL的0.9%氯化鈉溶液中靜脈滴注,1次/d,于化療第2~5 天給予順鉑注射液(南京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675,規格:20 mL∶20 mg)20 mg/m2,混合于250 mL的0.9%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1次/d。 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研究組患者貝伐珠單抗注射液(Roche Diagnostics GmbH,注冊證號SJ20170035,規格: 100 mg/瓶)15 mg/kg體質量,混合于100 mL的0.9%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1次/d。以21 d為1個治療周期,兩組患者均治療3個周期。
1.2.2 護理方法兩組均于治療期間予以綜合護理:①化療前。患者入院后及時評估其病情、心理及身體狀況,了解其文化程度、疾病需求及自我護理能力狀況,并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交流,建立和諧良好的護患關系。根據患者心理狀況,進行針對性心理疏導,以緩解其心理壓力,同時予以健康指導手冊,并詳細講解相關內容,以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自我健康意識,使其積極配合治療。②化療期間。密切監測患者生命、臨床體征等,并準確掌握化療時間,且及時處理不適癥狀,同時實施心理干預措施,以提高患者病情自我管理。此外,護理人員還可指導患者識別化療的不良反應癥狀,學習應對辦法及相關的護理知識等,以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③化療后。需指導患者學會放松訓練的方法,并囑咐患者可適當參加體育鍛煉,注意休息,并保持或恢復其社會功能,做好出院后的自我護理,按時進行化療定期復查。
1.3 觀察指標①治療后,依據《實體瘤治療療效評價標準 - RECIST》[6]中的相關標準評估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后經影像學檢查所有目標病灶消失,且未發現新的病灶,腫瘤標志物水平下降至正常,且維持1個月為完全緩解;所有(1個或多個)基線目標病灶最長徑總和減少≥ 30%,且維持1個月為部分緩解;所有基線目標病灶最長徑總和縮小但未達到部分緩解標準,或增大但未達到進展標準為穩定;較已記錄到的最小目標病灶最長徑總和增大≥ 20%,或出現1個或多個新的病灶為進展。疾病控制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穩定率。②于治療前后,患者空腹狀態下,采集其靜脈血(5 mL)后,以 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和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水平。③血液采集與血清分離方式均同②,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法檢測血清癌胚抗原(CEA)、細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糖類抗原125(CA125)水平。④治療前后,使用肺癌患者生存質量測定量表(FACT-L)[7]評估兩組患者生存質量,主要包括生理狀況(總分0~28分)、社交/家庭狀況(總分0~28分)、功能狀況(總分0~28分)、肺癌附加(總分0~36分)、情感狀況(總分0~24分),分數越高表示生存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均經K-S法檢驗確定符合正態分布,并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對照組患者完全緩解0例(0.00%),部分緩解15例(29.41%),穩定18例(35.29%),進展18例(35.29%),疾病控制33例(64.71%);研究組患者完全緩解0例(0.00%),部分緩解26例(50.98%),穩定20例(39.22%),進展5例(9.80%),疾病控制46例(90.20%),研究組患者疾病控制率(90.20%)高于對照組(64.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9.487,P<0.05)。
2.2 兩組患者血管生成促進因子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VEGF、bFGF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管生成促進因子水平比較(±s , ng/L)
注:與治療前比,*P<0.05。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bFGF: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
組別例數 VEGF bFGF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51 512.46±28.17 368.65±47.44*31.92±4.57 23.31±3.45*研究組51 516.33±28.14 186.52±37.51*31.85±4.68 10.42±2.28*t值 0.694 21.507 0.076 22.260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CYFRA21-1、CEA、CA125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腫瘤標志物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0.05。CYFRA21-1:細胞角蛋白19片段;CEA:癌胚抗原;CA125:糖類抗原125。
CYFRA21-1(μg/L) CEA(ng/mL) CA125(U/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51 44.48±6.39 35.67±4.45* 39.96±5.54 21.37±3.38* 94.85±10.86 72.36±8.73*研究組 51 44.35±6.27 20.55±4.58* 39.88±5.65 14.48±2.45* 95.31±10.84 45.93±6.41*t值 0.104 16.909 0.072 11.787 0.214 17.42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2.4 兩組患者FACT-L評分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FACT-L各項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FACT-L評分比較(±s , 分)

表3 兩組患者FACT-L評分比較(±s ,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FACT-L:肺癌患者生存質量測定量表。
組別例數 生理狀況 社交/家庭狀況 功能狀況 肺癌附加 情感狀況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51 16.79±2.57 19.32±3.48*14.08±2.48 18.19±3.34*11.34±2.25 14.77±2.45*18.56±2.49 22.52±3.63*12.36±2.89 16.74±2.38*研究組51 16.82±2.65 23.41±3.26*14.15±2.34 23.58±3.47*11.43±2.67 21.33±3.14*18.75±2.36 30.67±4.68*12.58±2.67 20.45±2.12*t值 0.058 6.125 0.147 7.992 0.184 11.763 0.396 9.827 0.399 8.31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NSNSCLC主要由吸煙、大氣污染等因素導致肺泡上皮或支氣管黏膜上皮發生惡性病變,其具有生長速度快、治愈率低等特點,且早期癥狀不具有特異性,臨床常規檢查較難發現。TP化療方案是治療晚期NSNSCLC的標準方案,其中紫杉醇可誘導與促進微管蛋白聚合,從而觸發腫瘤細胞凋亡和抑制癌細胞的有絲分裂;而順鉑在人體中可與細胞核內DNA的堿基相結合,破壞DNA的復制與轉錄,從而對癌細胞DNA復制產生抑制,雖然該方案抗癌效果較好,但鑒于晚期NSNSCLC患者體內腫瘤增殖與血管新生能力較強,腫瘤生長速度較快,因此導致該方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8]。
貝伐珠單抗屬于靶向治療藥物,其作為一種血管新生阻斷劑,可競爭性地結合癌組織釋放的VEGF來阻礙腫瘤血管生成,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此外,貝伐珠單抗還可以改善異常血管功能,促進其他化療藥物順利抵達癌組織,加強抗癌效果[9]。綜合護理是一種基于優質護理的全方位護理模式,其主要是在化療前、中、后階段指導患者學習自我護理知識和技能,以激發其主觀能動性,消除不良情緒,提高治療依從性及自我護理能力,進而改善患者預后。在本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疾病控制率及FACT-L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了在TP化療方案聯合綜合護理的基礎上,加用貝伐珠單抗可有效提升對晚期NSNSCLC患者疾病控制效果,從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此外,本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患者血清VEGF、bFGF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說明貝伐珠單抗聯合TP化療方案可通過抑制VEGF、bFGF等生長因子來發揮抗癌效果。究其原因,VEGF、bFGF有顯著促血管生成作用,其與腫瘤的生長、浸潤及轉移有著密切關系,而貝伐珠單抗可有效“捕捉”癌組織釋放的VEGF、bFGF并與之結合,切斷癌組織血管新生的營養通道,從而使腫瘤細胞因缺乏養分而 凋亡。
CYFRA21-1、CEA、CA125作為常見的腫瘤標志物,與惡性腫瘤患者疾病發生、發展息息相關[10]。本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患者各項腫瘤標志物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說明加用貝伐珠單抗治療晚期NSNSCLC患者,更有利于抑制腫瘤發展,降低腫瘤標志物水平。可能是由于貝伐珠單抗聯合TP化療方案可幫助抗腫瘤藥物更多作用于腫瘤細胞,減少對人體正常細胞的傷害,起到更強的抗腫瘤效果有關;此外,綜合護理可統觀全局,及時發現患者化療期間異常反應,從而及時給予針對性治療與積極的心理關懷,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化療不良反應的損害,保證了患者化療的依從性。
綜上,在晚期NSNSCLC中,貝伐珠單抗聯合綜合護理可有效抑制腫瘤血管生成,從而減少腫瘤標志物的釋放,提高疾病控制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