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靖茜
(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湖南湘潭 411201)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近日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雙減”政策主要從學生的校內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兩個方面采取措施,該政策推行一方面是減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在校內和校外的學習負擔,另一方面也是以國家之力糾正當前校外培訓機構存在的亂象,推動教育形態朝著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就其政策內容和實施效果如何,難做定論,同時不同學者對減負政策的看法也存在迥然的差別。“雙減”政策出臺又一次刮起了校內外關于減負問題的看法和思考。本研究將站在客觀的角度上,總結和分析21世紀之始,我國學生負擔的相關研究的熱點及演進方向。
本研究以中國知網數據庫中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來源期刊作為數據來源,以提高研究內容的認可度和權威性。在進行主題詞檢索過程中,輸入“學生負擔”作為主題詞,對2001-2021年發表的文獻進行檢索,搜索出來的文章數量有限。因此,通過對論文分析和總結后,發現學生負擔研究的主要關鍵詞有以下幾種表述:“學生負擔”“學生減負”“教育減負”“學業負擔”和“課業負擔”,本研究在同一檢索框內對這5個檢索詞通過“或(or)”的關系進行高級檢索,共獲得696篇文獻,為確保檢索結果的準確性,剔除了會議綜述、通知等非學術性文章33篇,共獲得663篇文獻。
本研究以Citespace5.8.R3可視化軟件為研究工具,從關鍵詞共現、研究機構合作圖譜的維度,綜合分析學生負擔研究現狀。其中,關鍵詞共現分析,能夠反映學生負擔研究熱點的分布情況;機構圖譜分析,能夠反映研究學生負擔的機構關系情況。
本文采用的分析工具Citespace軟件是美國費城德雷塞爾大學陳超美開發的信息可視化應用軟件,現如今在我國研究領域也得到廣泛應用。Citespace軟件的功能主要包括關鍵詞共現分析、機構合作分析、作者合作分析等方面。在本研究中采用了Citespace5.8.R3軟件,對學生負擔研究進行全景式圖譜分析;同時,通過對相關文獻的解讀,對學生負擔的研究進行反思與展望。
由表1可知,近20年來,我國關于學生負擔類的論文發表總量呈現平穩增長,隨之逐漸上升到頂峰,之后逐漸下降的發展態勢。其中,論文發展走勢主要受到政策影響并呈現出三個態勢。第一階段是2001年至2011年都為平穩增長期;核心期刊和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發布都呈現平穩化的研究和發表趨勢。第二階段是2012-2017年,出現了學生負擔類文章研究和論文發表峰值;這一階段可能在于2010年1月國家層面發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同時于2013年8月發布《小學生減負十條規定》,使得2014年我國學生負擔類文章出現有史以來的研究高峰,形成學生負擔問題的研究熱潮。第三階段為2018至今,研究熱潮呈現小幅增長后重回平穩期;2018年2月,國家印發《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因此2019年出現一個小型的波峰,而2021年我國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從往年發展態勢來看,論文發布時間和增長態勢較政策發布時間略有延后。因此,從2022年開始學生負擔類的相關研究可能會呈現出一定的增長態勢。

表1 2001—2021 年學生負擔類研究年度發文量分布
機構共現分析有助于了解學科領域內的前沿機構、各機構之間的研究合作現狀。由表2可知,通過Citespace軟件對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進行分析,通過統計匯總得到表2[1]。其中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對于學生負擔類的研究起始時間早,發文總量最多,達到39篇,其中西南大學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研究有4篇發文量并與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存在合作關系。其次是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發文總量為12篇,北京師范大學的其他學院和研究院都對學生負擔的問題進行了相關研究,并且相互之間存在相對緊密的合作關系。論文發表數量與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并列的是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之后為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和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等等。

表2 2001—2021年我國學生負擔類研究發文機構統計
西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為學生負擔研究的主要核心機構,同時各研究機構之間大多只存在內部院系和部門之間的合作,而不同機構之間幾乎沒有過多的交集和合作關系。從圖一可總結出以下特點,其一是學生負擔的研究和論文發表情況主要以教育部直屬的師范類院校為主,比如西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其中也包含一些教育科研機構和綜合類院校的師范專業;其二為各研究機構聯系程度低,合作關系主要呈現機構內部合作和地域性合作,部分機構為自主獨立研究。
關鍵詞是論文觀點的濃縮和提煉,其出現頻次的高低反映該學科領域一段時間的研究熱點,出現頻次越高,表明其研究熱度越高。通過對Citespace的頻率進行計算并匯總成表3,反映了學生負擔類論文關鍵詞出現的情況[2]。
根據表3可以了解到,學業負擔是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除此之外,減負、課業負擔、學生負擔、中小學生、學生和素質教育等等關鍵詞,依次為出現頻率較高的關鍵詞。綜合關鍵詞頻率可以得出初步的結論,我國近20年以來學生負擔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于課業負擔、學生負擔、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基礎教育、作業量和學習負擔等等。以上的研究熱點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學生負擔的教育背景處在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過渡階段;學生負擔主要來源于作業量和學業成績;學生負擔改進的方向為作業設計和作業改革以及課堂減負增效;學生負擔的群體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3]。

表3 詞頻前20位的關鍵詞
(1)機構合作程度不高
目前,對于學生負擔問題的權威研究主要是各大高校以及教育研究機構,中小學教師和教育機構對于研究的參與度不高。各研究主體之間缺乏穩定的合作機制,研究主體較分散,研究該領域的學者主要成點狀分布。
(2)教育觀念普及不足
目前教育存在一個尷尬的情況:“人人都能對教育說上幾句,而只有教育自己無話可說。”從目前學者們的調查情況來看,公眾對當前學生負擔的理解不足且看法不一,雖然教育減負的意識逐漸深入人心,但公眾對減負概念的理解和科學教育觀念的樹立卻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推進科學教育觀念的普及在教育發展過程中是十分必要的[4]。
(3)相關理論基礎薄弱
當前學生負擔問題的理論基礎薄弱,相關書籍較少,現有出版類書籍只有劉合榮著的《學業負擔問題研究》和羅生全著的《學業負擔問題解決:模型建構與治理機制》等幾本著作,使得該領域缺乏科學的指導方向。
(1)改善評價機制
教育評價改革受價值觀念、經濟、文化以及評價改革方案設計等方面影響,因此構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且具有中國特色的評價體系一直是教育界不斷思考的問題。在教育改革上,主要方向為拓寬升學方式,發展職業教育、改進高考評價模式,關注教育評價人性化和多元化。在教育實踐中,促進指標完善,研究和探索增值性評價、過程性評價以及綜合性評價的實施方式。以此充分滿足社會和受教育者的多元價值訴求,促進教育評價的科學性[5]。
(2)增進主體協同
教育涉及的主體種類多、范圍廣,主要有家庭、學校、社會和政府。而每個主體的目標大致相似——希望學生或者孩子能夠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得到成長。然而當前各主體仍然存在矛盾的局面,比如學校與家庭、社會與政府以及家庭與政府等,如何化解各主體之間的矛盾,促進不同主體協同合作,減少對立和分歧,需要不斷推進各種主體進行教育活動的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這將是今后教育發展的發展方向[6]。
(3)減負轉向提質
由于社會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以及整個社會環境對教育的重視,學生的外在負擔愈來愈重。大部分研究普遍認可學生負擔客觀存在,但目前,哪些負擔合理存在?哪些負擔應該減少?這是教育者要思考的問題,也是教育相關部門需要考慮的方面。從長遠來看,我們也應該向如何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如何提高師范生素質和吸引優秀人才進入教師行業等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