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張羽

1 通透性與互動性的界面制造出與周邊的戲劇性差異

厘米制造
厘米制造是一個在中國深圳注冊的本土設計團隊,它是由陳丹平,楊恒和廖俊主持的建筑,景觀及空間設計的創作團體。厘米制造追求在設計尺度范圍之內控制每一個設計作品的完成度。它不僅是一個表現繪制圖紙的創作過程,更是一種對建造把控的設計行為。近年來完成和建造了重要的城市更新,建筑與景觀設計,城中村空間改造設計等項目。作品持續發表在國內外知名設計媒體網站及《建筑實踐》《Domus》等專業雜志,受邀參加了第三屆中國設計大展,“未知城市”-中國當代建筑裝置影像展,“時間剖面-深圳建筑的可能性”,深港建筑雙年展等展覽,獲得到了良好的專業設計圈及社會反響。

陳丹平、廖俊、楊恒
厘米制造主持設計師。

2 總平面圖

3 西立面圖

4 北立面圖
設計團隊:厘米制造
項目地點:深圳市南山區
設計成員:陳丹平、廖俊、楊恒、王真、李木森、龍詩華、鐘應川、姚明明
模型制作:龍詩華、邱慧春
建筑面積:158 m2
項目時間:2020.3 ~ 2020.8
業主:深圳市南山區建設工務署、深圳市萬科發展有限公司
項目規劃及設計管理團隊:萬科城市研究院,萬路設計咨詢
項目規劃及設計管理成員:鄧璟輝、裴雨霏、王崢、沈睿卿
項目工程施工管理成員:王曦、李進強、俞昱帆、黃祖亮、林高仰
施工圖合作團隊:深圳市博萬建筑設計事務所
施工圖設計成員:李艷華、徐學文、王重陽、杜嘉輝、林華、羅廣耀、肖磊
燈光設計:大觀照明設計
景觀設計:深圳奧雅設計股份有限公司
施工團隊:深圳市西部城建工程有限公司
材料:沖孔鋁板(東莞方飛新材料有限公司)弧形玻璃(深圳荔之元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水刷石(廣州源海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項目攝影:張超

1 植物與通透的玻璃通過一條橫向水刷石檐板分開

2 融入到古城建筑街巷之中的樓園景觀

3 模型照片
南頭古城植物樓始建于80 年代,位于中山南街中段口袋公園東側。首層為臨街商鋪,二層以上為業主自宅。植物樓具有城中村建筑非常普遍的磚混結構與水刷石外立面,是古城內最為典型的居民樓之一,因其業主種植在露臺上的豐富植栽顯現出“萬樓叢中一方綠”的獨特氣質。在經歷了2017 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之后,由深圳市南山區建設工務署和深圳市萬科發展有限公司主導,南頭古城迎來了新一輪的大規模更新改造。萬科城市研究院委托厘米制造為植物樓建立新的形象和方案設計。
此次南頭古城的更新改造后,街道兩側呈現出了一系列截然不同的建筑立面與空間構成的單元項目的混雜整體。在這種背景之下,厘米制造希望植賦予物樓一種全新的開放而清晰的特征。為了重新構建室內外空間的相互延伸及與街巷的互動關系,方案設計摒棄了傳統臨街鋪面平整的形象,采用直徑350 mm 的弧形玻璃連貫地包裹首層空間,以通透性與互動性的界面制造出與周邊的戲劇性差異,同時將室內空間與古城街區重新鏈接起來。

4 透過弧形玻璃立面看向街道
在改造設計中最具有意義的不單單是保留二層以上的建筑,而是讓原業主一直以來的生活空間與生活方式及對花草植物的喜愛可以延續而沒有“被”改變,這種近乎“無設計”的設計行為反而強化了建筑屋頂一方植物花園的特性。為高密度的城中村貢獻了唯一一處空中森林秘境,讓它變得彌足珍貴。
豎向上二三層郁郁蔥蔥自由生長的各色植被與一層通透純凈的弧形玻璃相疊加。臨街巷公共開放的空間呈現的整體性與通透性,與二層生活的私密性通過一道橫向的水刷石檐板分開。視覺上的渾厚體量感強調了首層入口的通道與建筑邊界。同時滿足遮陽擋雨的需求。
南頭古城的更新改造描繪了深圳歷史各個階段豐富多樣的城市生活和文化內涵,展示出歷史古城和當代城市的發展脈絡,植物樓在同質的建筑與城市類型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身份認同與記憶。它是樓與園的并置,又是不同年代時期的建筑空間與功能的拼貼,也是新舊材料與建造方式的一種對話。未來一層初期作為文化藝術展示空間融入到古城街巷的中,二層展現出來卻是一幅大隱隱于市,藏于園的城市生活共生畫面,這種多元景致的呈現恰恰反映出此次古城更新的包容與共享。

5 改造建筑立面與街道

6 夜景街巷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