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維鴻
美聯儲“極端強硬”的連續大幅度加息、人民幣匯率被迫兌美元貶值,個別英美媒體忙不迭地跳出來“唱空”中國經濟。專業的經濟分析者都知道,一國的匯率政策是為本國經濟穩定、增長服務的,是為一國百姓的民生幸福服務的。因此,簡單通過匯率變化就判斷其對經濟的影響,顯然是過于粗糙的推理,只能蒙蔽和煽動非理性的讀者。那么,人民幣匯率的近期變化是合理的嗎?或者說,近期人民幣匯率兌美元貶值對中國經濟利大于弊嗎?中國進出口企業到底是怎么想的?
首先,人民幣匯率近期兌美元單邊貶值,確實劇烈,否則人民銀行也不會出手干預,試圖用加大人民幣匯率投機成本的辦法,打擊金融投機行為,把人民幣匯率的趨勢引回長期邏輯上。通俗地說,大家都知道中國一直葆持著對美國的巨大貿易順差,人民幣兌美元長期是應該升值的;但是,美聯儲持續大幅度加息,讓全球資本、特別是熱錢回流美國,人民幣被迫跟隨歐元、日元、英鎊兌美元貶值。只是這種貶值的幅度和速度不應太快,否則就會有投機客鉆空子炒作牟利。
一個反例就是英鎊的超速貶值。英鎊從今年至今貶值超過30%,很大程度上就是英國宏觀政策的失誤。貨幣政策“無視”國內通脹高企不跟隨美國快速加息、新一屆的英國政府還宣布擴大赤字以減稅和能源補貼,這無疑讓全球金融市場無奈、甚至憤怒。既然英國政府放棄穩健審慎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金融投機者加碼做空英鎊也就自然而然了。
相對于英國,中國似乎更有主動貶值貨幣刺激出口的需要。以筆者近期對寧波等中國出口基地的實地調研發現,2021年人民幣的高估值、大宗商品和瘙運價格的高成本,讓出口企業有些難;進入2022年,人民幣的適度貶值,加上以銅鋁為代表的犬宗商品進口價格從二季度開始的下跌,讓出口企業松了一口氣,畢竟中國出口的大部分商品還是以美元標價的,而這個價格總是有些黏性。當然,相當數量的出口商稱,過去財大氣粗的歐洲客戶也開始利用各種理由壓低價格,反映出“老歐洲”購買力的下降。
事實上,中國和歐美發達經濟體財富地位的變化,早就讓中國政府和外貿企業摒棄靠貨幣貶值促進出口的“捷徑”,越來越多走出國門的“中國制造”是以技術力量和精巧設計贏得市場的。這方面的案例不勝枚舉,以普通人最有體會的汽車行業為例,國產品牌整車出口到歐日美等傳統汽車業強國,靠的并非僅僅是物美價廉;錦上添花的是,新能源汽車的大規模出口,更是實現了中國車在全球技術含量的品牌化。
另一方面,傳統中國外貿企業收購國外品牌或是自主投資培育全球消費知名品牌,已經漸成趨勢。筆者近期調研南京絲綢產業發現,中國絲綢1傳統外貿企業已經蛻變升級,早就開始雇用,國際化的設計團隊、品牌建設團隊、銷售渠道專業體系,全面進軍世界頂級時裝市場。中國企業跨境收購投資的一大底氣,就是改革開放以來靠辛勤工作積攢的外匯儲備。無論是“走出去”戰略還是并購海外專利技術的中國企業,都不需要一個被低估的人民幣,甚至已有部分人希望人民幣或可被適度高估。
這種不同企業對人民幣匯率-的態度,恰恰反映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多樣化需求。總體而言,疫情期間人民幣匯率雖然起起伏伏,近期兌美元貶值幅度較犬,但3年來人民幣對全球主要貨幣總體還是升值的,特別是對英鎊和日元的升值幅度頗大。這也讓一向敏感的日本稍有擔憂,因為匯率水平直接反映一國的國際購買力° 當人民幣越來越“值錢”,將會吸引更多國際級科技人才到中國發展,這會拉開中日之間的科技發展水平。
總之,人民幣匯率的短期波動加大,是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促進全球化的一個必然趨勢,短期的單邊貶值遠不能成為“唱空”中國經濟的借口。中國政府的宏觀政策是為了經濟全局和民生幸福,維持一個穩定的人民幣利率水平、及時打壓過分金融投機行為,是政策的出發點和底線。從金融市場角度,隨著美聯儲加息進入下半場,2023年美國國內的“通脹恐慌”或會緩解,人民幣兌美元貶值的基本面將不復存在,惡意做空人民幣一定會受到市場的嚴厲懲罰。(作者是甬興證券副總裁)
環球時報2022-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