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佳文

2022年5月29日,初夏的杭州大雨如注。上午10:30,住在仙林苑的朱龍訓望著不停的雨,就和老伴劉茂寶打的去杭大路黃龍海鮮城。今天中午他們作東,在這里與20年前到他老家海鹽縣澉浦鎮海訓的原一師部隊官兵代表相聚。76歲的朱龍訓激動萬分,小他兩歲的劉茂寶也興奮不已,他們昨晚翻來覆去睡不著,干脆起來拿出珍藏多年的紅酒,又到超市買了一大包零食,就趕往酒店迎接朝思暮想的親人。
被邀請的一師官兵代表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仿佛有人吹過集合號,朱龍訓和老伴剛踏進包廂,當年的師政委陶正明帶著妻子來了,副師長王宏帶著妻子來了,團政委金登尚、周志江、楊能丹帶著妻子來了,干事李彥林夫婦和樓烈鋒也來了。無論是當年的軍人,還是曾經的軍嫂,他們嘴里喊著“朱大哥、劉大姐”“龍叔、阿姨”,雙手就伸過去與朱龍訓和劉茂寶緊緊擁抱……
“我這輩子除了自己當過兵,就是有幸結識了一師這么多首長和戰友。你們到澉浦海訓6年,年年把師指揮部放在我家里,我算了一下,住在我家里的戰友有幾百人,當將軍的就有5位……這是我朱龍訓最大的精神財富,也是我老朱一輩子都值得驕傲的事情。”
這朱龍訓不會是在吹牛吧,他那不起眼的農家宅院又不是風水寶地,怎么可能“走”出5位共和國將軍?不過,從我了解的情況看,老朱的話并沒有水分。
1965年12月,18歲的朱龍訓應征入伍,成為沈陽軍區空軍獨立團的一名戰士。他和戰友們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打山洞、修坑道、建機場,出色地完成了許多重大戰備工程。1969年退伍后,朱龍訓干過農活,學過木工、車工,負責籌建過兩家社辦企業。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江南大地,思想敏銳的朱龍訓拿出家中僅有的2000塊錢,率先辦起了家庭手工作坊——五龍羊毛衫廠,并將產品打進了上海金陵東路各大百貨商店,很快擁有了“第一桶金”,成為遠近聞名的“萬元戶”和農民企業家。難能可貴的是,富裕起來的朱龍訓不忘國家,不忘鄉親,不忘子弟兵,以農民的質樸、老兵的情懷和黨員的使命,點點滴滴書寫著對國家的忠誠和對部隊的熱愛。
2002年7月9日,烈日當空,午后的海風吹得人微微發困。朱龍訓的老伴劉茂寶忽然聽到有人敲門,她從門縫里瞄了一眼,發現兩個穿迷彩的男子在她家的院子外東張西望,邊敲門嘴里還在嘀咕。“不好,會不會是……”劉茂寶不敢開門,并讓孫子朱正軒躲在她的身后。“你們是做什么的?”
“阿姨,我們是解放軍,來澉浦海訓的,想看你們家的房子空不空?”劉茂寶仔細一看,兩個小伙子肩上都是一杠兩星。她放心了,立刻打開了大門。“解放軍同志,快進來!”她邊說邊給在外面辦事的朱龍訓打電話:“老頭子,你快回來吧。家里來了海訓的解放軍,準備借我們的房子住呢。”電話那頭的朱龍訓笑了:“好啊,老太婆,你讓部隊的同志等我一下,天氣這么熱,我馬上去買空調。”在劉茂寶的引領下,顏虹、張紅衛從一樓到二樓,邊看邊作打算:老朱家獨門獨院,適合做指揮所,師首長住二樓主臥室,旁邊的房間可住隨行人員。
朱龍訓帶著買好的空調和安裝師傅回來了。“你們訓練非常辛苦,只有晚上休息好了,第二天訓練才會精力充沛。讓戰友們住好,是我這個退伍老兵的責任。”帶隊的師政委陶正明非常感動,他一走進院子,就向朱龍訓行了個軍禮。“大哥大嫂,給你們添麻煩了。”“這么大首長住在我們家,是你們看得起我,是我老朱一家的福氣。”朱龍訓不僅動員女兒讓出閨房,全家人擠在一間平房里,當天晚上還讓老伴劉茂寶做了一桌子菜,拿出了平時舍不得喝的好酒,歡迎部隊官兵住到自己家里。夫妻倆和陶政委等官兵還一起演唱了《北京有個金太陽》《戰友之歌》。
為了讓官兵白天安心訓練,晚上睡得舒坦,朱龍訓一家除了提供300多平方米的住宿,還將每個房間安裝上了空調,配備了電視機,而且不要一分水電費。至于西瓜、飲料等防暑降溫的食品,從來就沒有斷過。許多官兵在海訓日記中,把朱家宅院稱贊為“溫馨的兵站”“將軍的搖籃”。這年“八一”建軍節,陶政委代表參加海訓的全師官兵給朱龍訓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節日禮物——“國富軍強、民富兵樂”的銅匾。一師海訓部隊還破例給朱龍訓授予“榮譽士兵”稱號。
從2002年起的連續6年間,一師領導與退伍房東,一支由洪湖赤衛隊起家的英雄部隊與一個退伍軍人之家,結下了魚水深情,一直延續至今。
陶正明連續兩年海訓住在朱龍訓家,他后任原某集團軍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浙江省軍區副政委,江西省軍區政委,少將軍銜。接替陶正明任一師政委的朱生嶺,海訓時還是住在朱龍訓家,他之后在多個重要崗位任職,直至戰區政委,上將軍銜。朱生嶺之后,到一師當政委的是白呂,他帶領官兵海訓時也住在老朱家,如今他已擔任軍事科學院政委,中將軍銜。一師防空團政委李軍,現為天津警備區政委;一師組織科干事陶向明,現任某集團軍政治部主任,他們都是少將,海訓時均在朱龍訓家住過一段日子。如今幾位將軍天各一方,工作繁忙,但他們與朱龍訓始終保持著聯系,像親戚一樣走動。
2008年以后部隊不再到澉浦海訓了,朱龍訓知道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到了海訓季節,他會情不自禁地撫摸著一師海訓部隊贈送的“榮譽士兵”“國富軍強,民富民樂”的銅牌,翻看著自己與官兵們的合影照片,他突然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家里建一個國防教育基地,讓部隊永遠在這兒扎根,得到了老伴的全力支持。朱龍訓自掏腰包20多萬元,籌辦國防教育基地。聽說一師番號在軍改中撤銷了,心里難受的朱龍訓又開始籌辦“老兵軍史館”,通過駐訓官兵和朋友收集資料及實物,翻拍照片,整理文字,建起了360多平方米的國防教育展覽館和老兵軍史館。雖然干得很苦很累,但想到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里播下熱愛軍隊和國防的種子,讓駐訓官兵找到當年的感覺和部隊撤編前的樣子,他就感到很值得。如今,朱龍訓幾乎每天都要接待來自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參觀者,至于本地中小學生更是常客。陶正明將軍動情地說,一個退伍老兵在家里辦國防教育基地和老兵軍史館,這樣的愛國擁軍行為,在全國也不多見。
雖然一師建制不在了,但朱龍訓擁軍的熱情依然高漲。2008年8月,他找到海鹽縣雙擁辦,倡議聯合民營企業推動當地雙擁工作,進一步密切軍政軍民關系。他還主動請纓在他家設立雙擁工作服務站,長期開展擁軍工作。朱龍訓的倡議得到了眾多民營企業主的積極響應,澉浦鎮現役軍屬及全縣30余戶困難軍屬全部與該鎮民營企業主建立了幫扶聯系。朱龍訓所在的五龍羊毛衫廠先后解決20名軍屬的就業問題。逢年過節,朱龍訓還給18戶困難軍屬送去慰問金。
與此同時,朱龍訓還在澉浦鎮設立了嘉興市第一個個人“雙擁”基金,用于獎勵入伍并在部隊立功受獎的士兵。凡在部隊服役的澉浦人,一旦被評為“優秀士兵”或榮立一、二、三等功的,朱龍訓參照海鹽縣財政獎勵標準,分別給予300元至5000元不等的獎勵。第一年,該基金就獎勵了6名“優秀士兵”、三等功榮立者。目前,已有18名現役軍人獲得了朱龍訓的獎勵。
朱龍訓愛國擁軍的先進事跡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和部隊的充分肯定。他先后獲得嘉興市擁軍模范、嘉興市“十佳”情系國防好家庭等20多項榮譽,連續當選嘉興市第二屆、第三屆人民代表,海鹽縣第十次黨代會代表,海鹽縣第十三屆、第十四屆、第十五屆人民代表。2019年7月29日,朱龍訓榮獲浙江省“雙擁”模范個人和浙江省首屆“最美退役軍人”,受到省委、省政府和省軍區的隆重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