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珊
(河海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舉措[1-3]。我國的農業、農村、農民等領域一直是黨和國家關注的重點,是實現城鄉一體化進程,保障人民安居樂業中亟需解決的重要議題。在實現農業農村現化發展問題研究中,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建議和策略。一方面從目前農業農村發展存在問題而言:任春穎等[4]認為,農業空間結構不合理是制約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個主要問題,尤其城鄉資源配置不合理,持續發展能力下降等問題若不能有效解決,影響我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順利實現。陳錫文[5]認為,實現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解決“人”“地”“糧”三大問題。另一方面,從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路徑研究角度:翟軍亮等[6]認為,未來路徑應建立基于公共治理,以組織整合型模式為基礎、以服務整合型模式為紐帶、以價值整合型模式為導向的三位一體建構模式。張文彩[7]認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包含經濟、社會、政治、生態和文化一體的現代化,實現現代化要通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農村發展提供內生動力、注入文化靈魂,從根本上解決“三農”難題。現研究領域中大多數是從理論層面對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出相關建議,對實地具體模式探索較少。為此,以石泉縣為例,通過實地調研、走訪等形式,分析總結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可借鑒的亮點之處,為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模式研究提供借鑒。
石泉縣位于陜西省安康市西部,自然資源豐富,是西部第一蠶桑產業大縣,亦是我國南水北調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西部重要的電力能源基地,素有“秦巴山水、石泉十美”之稱。在脫貧攻堅時期,依靠其因地制宜探索的“石泉模式”,實現8個貧困村整體脫貧,1 134戶3 747人脫貧并順利與鄉村振興體系目標相銜接,使石泉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與安全感,是現代化農業農村建設模式的凝煉。
農業產業升級是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培育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石泉縣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塑造“綠色化、休閑化、品牌化”的現代農業為核心,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通過培育大產業、大基地以及大品牌,使石泉縣逐步形成全縣產業發展“一帶十二園三板塊”的現代化農業生產經營以及產業體系(圖1)。截止2021年,石泉縣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0余家,石泉桑蠶繭、石泉黃花菜獲得國家地理標識產品認證,產供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

圖1 石泉縣農業產業總體布局Fig.1 Overall layou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Shiquan County
石泉縣依靠自身自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旅游業(圖2),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饒峰鎮勝利村、后柳鎮中壩村被列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池河鎮為省級旅游名鎮。同時,石泉縣依托旅游產業,打造生態旅游、富硒食品、絲綢服裝為一體的綠色園林綜合體,優化農業產業布局,進一步激發農村改革活力,促進農業發展與鄉村游、美麗鄉村建設、工業集中區建設、移民新區(村)建設和健康養生養老產業發展相結合,加快提升農業綜合效益,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2019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80.96億元,相較于2018年增長12.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 145元,相對于2018年增長8.9%。相較于2018年,石泉縣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分別增值7.26 億元、52.64 億元與21.06 億元,人民生活質量與水平顯著提高。

圖2 石泉縣休閑觀光農業產業布局Fig.2 Distribu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dustry in Shiquan County
全縣以旅游產業為基礎,在“十三五”期間提升全域旅游鄉村道路配套設施,加強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等建設,進一步優化交通網絡布局,改善鄉村旅游景點景區、產業園區和特色農業基地等交通運輸條件[8],推進通組路、聯網路、產業路建設,基本建成布局合理、連接城鄉、安全暢通、服務優質、綠色經濟的農村公路網絡。“十三五”期間,石泉縣旅游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圖3),全縣旅游接待量由2015年的 348萬人次增至2019年的645萬人次,年均增長16.7%;旅游綜合總收入由 2015年的18.7億元增至2019年的44.8億元,年均增長24.4%。同時,石泉縣出臺《石泉縣財政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管理辦法(試行)》,農村“三資”規范管理有序推進,150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累計注資1.61億元,2020年實現收益880.5萬元,帶動21 898戶67 885人實現收益分紅,使農民收入水平提升。

圖3 2015—2019年石泉縣經濟增長及旅游總收入Fig.3 Economic growth and total tourism income of shiquan county from 2015—2019
石泉縣從硬件上進行深化改造,亦從軟實力上培養健康優秀的鄉村風貌與文化,提升人們的實踐創造能力,激發內源動力。首先,石泉縣打造片區鄉村文化理事會,提高群眾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參與度與積極性,逐漸縮小城鄉文化差距。其次,積極推進德治教化與新民風建設,打造出生態村、移風易俗村鎮等典型特色村鎮。最后,建立相關激勵機制,鼓勵和保護首創精神,培育和弘揚“熱愛石泉、誠信友善、敢為人先、開放包容、團結互助、敬業奉獻”的石泉精神,以逐漸解放部分干部群眾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落后思想。
石泉縣在鄉村振興戰略相關政策支持下,首先選擇以合作社+基地的模式進行產業升級,打造具有石泉特色的以生態旅游、富硒食品、絲綢服裝、綠色農業為一體的園林綜合體;其次,以農戶+黨支部的模式建設設施完備、生態宜居、特色民俗、鄉風文明的特色美麗鄉村;最后,以招商引資的方式,為石泉發展提供技術與資本,促進三產融合,從而形成以生態康養旅游為基礎的現代化農業農村(圖4)。

圖4 石泉縣現代化農業農村建設模式Fig.4 Mode of rural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Shiquan County
石泉縣根據自身地形地貌、農業生產自然條件以及現有農業基礎,探索合作社+基地的模式,逐步建設起大品牌、大產業以及大基地的“一帶十二園三板塊”農業產業布局。此模式下,現代農業與特色農業融合發展較快,12個現代農業園區建成后,可實現年總產值12.38億元,園區內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實現生產、生態以及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石泉資源利用尚未實現最大化,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強等問題。
石泉縣根據自己歷史文化特色,采用農戶+黨支部的模式建設現代農村,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基礎上,以黨支部帶頭,通過開展道德模范評選、文明村鎮創造、尋找“美麗鄉村,文明家園”等活動提高了村民文化道德水平,并推進鄉村數字文化建設,打造地域特色旅游文化,通過網絡宣傳等手段,形成“鬼谷故里智慧游”的宣傳名片,在打造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現代化農村基礎上,發揮自身文化優勢,打造康養旅游業,建設特色美麗鄉村。但也存在過度依靠政策支持,缺乏內生動力,人口流失嚴重,人才吸引力不足等問題。
根據縣內產業發展和布局,選擇以生態園林綜合體、鬼谷子康養文旅等重點區域項目,加大針對性招商力度。通過招商引資等形式,引進先進的技術與雄厚的資本,深挖產業鏈,帶動一批企業做大做強,進而推動三產快速高質量融合發展。但目前石泉縣仍缺乏高層次的龍頭企業,示范帶頭作用不明顯,尤其是農產品加工能力和水平不高,農民營銷隊伍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依然存在。且縣內主要以旅游業帶動經濟及產業的發展,在全球疫情(新冠病毒)的情勢下,旅游業正處于寒冬期,縣內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不足。
石泉縣在新模式下打造以旅游業為基礎的現代化農業農村,在脫貧攻堅時期,成功解決了貧困問題并與鄉村振興戰略順利銜接,探索出符合當地發展的特色現代化模式。但隨著全球疫情的爆發以及國內疫情的多點發生,旅游業不景氣,以旅游業為基礎的新模式對經濟帶動力不強等問題尤為突出。因此,在現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探索優化(圖5),補齊短板,增強石泉縣發展的內源動力。

圖5 石泉縣現代化農業農村建設模式優化Fig.5 Optimization on mode of rural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Shiquan County
將原有的基地以及企業的管理與溝通分別與合作社及黨支部合并。一方面,合作社通過農民提供的土地和人員參與管理生態農業基地。同時,合作社將通過基地獲得收益以股份分紅的形式分發給農戶,既提高農戶的參與度與積極性又帶來經濟收益;另一方面,黨支部通過技術文化的輸入,培養優秀的現代農戶參與黨支部的日常管理工作并與當地企業進行溝通交流,學習先進的經驗和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管理能力。這樣扁平化的組織管理模式減少了溝通成本,使企業直接面對生產者,生產者直接面對市場,縮小市場信息差,提高生產效率,也能使農戶參與生產管理,提高積極性與創造性,培育現代農民,打造現代化生產體系。
在旅游寒冬背景下,石泉縣應繼續深挖產業鏈,發現品牌價值,打造如洛川蘋果、丹東草莓等全國性品牌。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為核心,打造石泉品牌效應,具體可依托獨特的硒資源優勢,以“世界硒源地·國際健康城”區域品牌建設為導向,突出特色優勢富硒農業,發展富硒為主題的大健康產業,推出富硒糧油、富硒茶產業、富硒魔芋等品牌,促進生產要素在空間和產業上的優化配置,集聚形成產供銷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建設城鄉一體化的物流體系,推動物流行業高質量發展,完善快遞服務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大型物流集散、分揀和運輸等場所的規劃建設,發展先進運輸組織方式,以公鐵聯運為重點推進多式聯運發展。鼓勵發展集裝箱、冷藏和速遞等多種形式的專業化運輸;鼓勵物流企業推進物流信息平臺建設,推動物流企業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信息標準統一和系統對接,提高供應鏈一體化服務能力。除此之外,建立地區特色的電商運營平臺,打造一個全新的提供綜合服務和宣傳推廣的石泉電子商務平臺。依托以淘寶、天貓等大型電商企業,形成統一流量入口,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提高整體產業服務水平。
推進城鄉企業間的交流合作,首先,對于農業條件以及交通等基礎設施較好的鄉村,通過城區和開發區建設,帶動周邊鄉村發展。其次,針對有一定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基礎,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具有較好的城鎮化趨勢與潛力的鄉村,規劃以城鄉融合方式為主,形成城鄉一體化模式的特色區域。最后,打造特色鎮發展模式,以各鎮的優勢特色,打造以農旅融合為特點的城關鎮、以中醫藥康養度假為特點的兩河鎮、以鬼谷嶺生態休閑為特色的云霧山鎮、以金蠶產業為特點的池河鎮以及精品民宿集群,康養度假為特色的后柳鎮的石泉五大特色小鎮,吸引城鄉優秀企業及人才創建精品民宿集群,打造康養度假名鎮、省級旅游度假區,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9],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10]。在鄉村振興戰略和現代化的背景下,農業農村建設朝著現代化發展是實現黨的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共同富裕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必由之路。石泉縣結合自身實際,因地制宜探索出以旅游為基礎的生態綠色現代化農業農村發展模式,讓石泉縣擺脫貧困,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更順利與鄉村振興戰略相銜接。其中經驗值得同類型的縣域學習借鑒,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優化發展適應當地的現代化農業農村發展模式,促進三產融合,統籌城鄉一體化進程,為把我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