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佳國 于明濤 崔德巖(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九采油廠)
S區 塊 含 油 面 積7.55 km2,地 質 儲 量1 606.88×104t,油層孔隙體積2 968.38×104m3。開采層位葡Ⅰ1-4。共管理油水井440口(注入井204口,采出井236口),分兩批投產。第一批井于2013年11月投產,采用五點法面積井網布井,注采井距250 m;第二批井于2015年6月投產,在原井網的基礎上井距縮小為125 m。加密后全區平均單井射開砂巖厚度16.6 m,有效厚度12.2 m,有效滲透率0.637μm2。2017年1月開始注高濃度聚合物,注入聚合物分子量達到3 500萬、注入濃度2 300 mg/L,該區塊是油田公司唯一一個主力油層實施小井距、高濃度聚合物驅油區塊。
S區塊在125 m井距下實施聚合物開采主要呈現以下特點和矛盾。
1.1.1 小井距注聚見效快,含水回升速度也快
S區塊在注聚50 d后開始見效,與數模預測對比,提前了9個月達到含水最低點。注聚前與受效高峰期對比,井口日產油由1 104 t上升到5 100 t,增油倍數達到3.5,含水由92.7%下降到61.2%,下降了31.5%。低含水期(65%)僅穩定了3個月后出現急劇回升,在含水初回升階段采取提液、控水等措施,當年綜合含水月回升速度仍較快為1.78%,次年1—9月份綜合含水仍以月平均0.63%的速度回升。
S區塊數模對比曲線見圖1,采出井注聚見效規律為:注聚見效時間早、初期含水下降幅度大、低含水穩定期短、高峰期后含水回升速度快等特點,開發調整難度大[1-2]。

圖1 S區塊數模對比曲線Fig.1 Comparison curve of Block S
1.1.2 注入壓力空間逐年縮小
125 m小井距建立起更高的壓力梯度,注聚階段注入能力強,隨著注入時間的延長,注入壓力空間逐漸縮小。注入壓力空間見圖2,注聚2 a后注入壓力空間由注聚前的7.0 MPa逐年下降到1.3 MPa,通過一年的各項綜合調整措施,注入壓力提高了0.4 MPa。

圖2 注入井注入壓力空間Fig.2 Injection Pressure space of injection well
1.1.3 區域壓力分布不均衡
由于平面油層發育差異及連通狀況不同,且區域內斷層錯綜復雜,雖然進行了兩年綜合調整,但平面壓力差異仍較大。沉沒度分級情況見表1,沉沒度小于或等于100 m的井62口,占開井數的30%;沉沒度大于500 m的井43口,占開井數的20.8%,沉沒度高低壓分布不均。
1.2.1 污水外輸水質變差
污水含聚濃度由初期70 mg/L逐步升高至1 050 mg/L,給污水處理帶來了極大難度:一方面來水含油升高,由注聚前的180 mg/L不斷上升,峰值時高達20 000 mg/L左右,超出指標40倍,雖然做了大量的控制工作,仍在650 mg/L左右。另一方面過濾壓差升高,由注聚前的0.1 MPa上升到0.2 MPa左右,過濾效果變差。全區外輸污水含油指標為18 mg/L,接近廠下達的考核標準(廠考核指標小于20 mg/L)。

表1 沉沒度分級情況Tab.1 Classification of subsidence
1.2.2 采出井管理難度增加
隨著注聚時間的延長,也給生產管理帶來一定難度:一是盤根夾不住,井口跑油月上升13口,分析主要原因:一是單井回壓升高,普遍達到0.6~0.8 MPa,最高達到1.1~1.2 MPa,另外由于高含聚采出液對光桿腐蝕加劇,光桿表面凹凸不平造成井口跑油;二是皮帶使用壽命縮短,隨著見聚濃度的上升,抽油機井負荷加大,皮帶年均用量由0.9組上升到1.2組;三是油井故障率增加,抽油機桿斷異常率上升20%,全區毛辮子由每兩個月更換1根增加到每月更換3根,注聚后共有15口槽鋼開裂、7口基礎損壞。
以“地面服從地下,地下指導地面;地面要確保注聚質量,地下要做到有效注聚”的注聚原則,面對注聚高峰期后S區塊含水回升快的開發形勢,以調控含水回升速度、平衡壓力以及降本增效為重點,不斷優化以井組為單元的最小尺度個性化設計、實施最及時跟蹤調整,強化提液措施挖潛,有效改善注聚效果。
2.1.1 分層注聚與深度調剖相結合
1)有效實施分層注聚,控制無效注入。針對注入壓力空間小、層間差異大的30口井分批實施分層注聚[3-4],高滲透層以停、控為主,低滲透層以加強為主。在分層測試過程中采用采油工藝研究所小尺寸聚驅偏心分注管柱22口,由于控制水量的節流芯直徑規格不全,現場使用的只有直徑18.5 mm一種規格,遇到限制層需要控制水量時,出現投入最短2個槽的節流芯發生控制過度的現象。為此與采油工藝研究所結合,重新設計制作了不同規格的節流芯,增加了直徑15 mm、16 mm、17 mm三種規格,使層段測試合格率由初期的50%提高到目前的90%。第一批實施21口井,第二批實施9口井。30口注入井分層前后對比情況見表2,注入壓力上升了0.5 MPa,控制無效注水0.9×104m3。
對比分層井與未分層井周圍連通油井生產狀況見表3,采取分層注聚后,分層井連通的33口采出井平均單井降油幅度為70.0%,含水回升了18.2%;未分層井連通的184口采油井平均單井降油幅度為81.1%,含水回升了22.2%;分層井的增油、降水效果好于未分層井,分層后累積控制無效產液2.05×104t。
2)適時調剖措施,控制無效產出。按照調剖選井選層原則[5-7],在含水回升速度快、見聚濃度高的兩個注入站,對注入壓力在10 MPa左右、壓力空間大于1.5 MPa、吸水剖面不均勻、高峰期后剖面出現反轉現象的20口注入井進行體膨顆粒調剖,累計注入調剖劑1.9×104m3。
調剖9個月以來,控水效果較好,跟蹤對比調剖井與未調剖井周圍連通采出井曲線見圖3,曲線表明:調剖井周圍的采出井含水下降5.29%,未調剖井周圍的采出井含水下降7.56%,含水減緩了2.27%。調剖全過程控制無效注水1.2×104m3。節約聚合物干粉40 t,周圍采油井實現控制無效產液0.43×104t。

表2 注入井分層前后對比情況Tab.2 Comparison of injection well before and after stratification

表3 分層井與未分層井周圍連通油井生產狀況Tab.3 Production status of oil wells connected around stratified well and unstratified well
2.1.2 改注分子量與周期交替注入試驗相結合
注聚兩年后,開發階段已全面進入含水回升期,將1#、3#、4#注入站的注入體系整體進行調整,注入分子量由3 500萬改注2 500萬;同時將平面差異較大、注入困難井偏多、注聚效果較差的二號注入站作為高粘彈性周期交替注聚試驗區[8],注入分子量由2 500萬改為1 600萬,周期為三個月。通過近半年的綜合調整,全區注入壓力空間由最低點1.3 MPa上升到1.7 MPa。全區32口完不成配注井減少到18口,連通的采出井產液量平均上升10 t,沉沒度回升27 m。優化注入體系后,少注水1.5×104m3,節約聚合物干粉105 t,區塊整體開發形勢向好。

圖3 調剖井與未調剖井周圍連通采出井曲線Fig.3 Curve of produced wells connected with adjusted profile well and unadjusted well
2.1.3 平衡壓力,控制低效注入
針對S區塊高低壓差異大的問題,及時采取常規措施。注入井以“提、控、調”為主要手段[9-10],既控制了含水回升快的井組,又平衡了井組間的壓力,共調整76井次,方案調整前后對比見表4,全年累積控制無效注入2.2×104m3,周圍連通的180口采出井實現控制無效產液0.9×104t。
2.2.1 標本兼治,提高污水外輸水質
處理污水的方法主要有:一是有效縮短濾罐反沖洗周期、增加開罐檢查及助洗次數,把反沖洗周期由注聚前的58 h逐步縮短至目前的35 h,濾罐由每年開罐檢查一次、助洗一次增加為檢查2次、助洗四次。保證了過濾效果,外輸污水合格率達到100%。二是有效提高加藥比例,根據藥劑配方及多次現場實驗,將加藥比由15 mg/L提高到24 mg/L,保證了加藥效果;三是有效控制來水量,首先將聚驅注入站的部分液量轉入水驅站,另外把聚驅站的部分污水轉入聚Ⅱ深度污水站進行處理,使聚Ⅱ含聚污水處理站的負荷率維持在70%~80%,有效控制來水量。
2.2.2 多措并舉,提升管理水平
為了有效控制抽油機井盤根跑油現象,選出了防滲防腐光桿,抗腐蝕性較好,共更換了576根,另外安裝了128套光桿潤滑裝置,井口跑油的井數月控制5口井以內;為了有效降低抽油機井的故障率,參考機采井的抽吸參數以及周圍注采狀況,適當將熱洗周期由原來的65 d縮短到55 d,并采取高壓熱洗與常規熱洗相結合的方式提高熱洗質量,熱洗完成后,三天內必須調整平衡率的辦法,抽油機井的平衡率保持在92%左右,抽油機井的桿斷異常率下降35%。
S區塊通過以上多措并舉的綜合調整及管理,在注聚含水回升階段,月含水回升速度減緩0.26%,全年節約注水5.8×104m3,節約聚合物干粉145 t,無效產液減少3.38×104t,節約成本310萬元,實現了降本增效的目的,開發調整效果較好。

表4 注入井方案調整前后對比Tab.4 Adjustment and comparison of injection well scheme
準確認識開發規律,區塊方案設計力求科學化、合理化。由于小井距高濃度注聚存在見效時間早、低含水穩定時間短、含水回升速度快的特點,開發調整難度大,文中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進行分析和采取相應調整措施,均取得了較好的調整效果,為今后其他同類區塊開采提供了借鑒:
1)注聚前,125 m小井距應該建立起更高的壓力梯度,要保證注采兩端均有一定的地層能力,才能保證注聚初期具有較好的注聚效果。
2)注聚后期,要加強含水回升期的綜合方案調整力度,及時采取壓裂、換泵等措施提高產液能力,促進二次見效;針對含水回升快及高含水井采取深調剖和分層注聚措施,有效控制含水回升速度,提高區塊采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