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鄒秀芳
(上海市嘉定區嘉定鎮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放射科,上海 201801)
骨質疏松(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減少、骨組織微觀結構退化為特征,致使骨骼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險性增加的一種代謝性疾病,常見于老年人[1]。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重,骨量減少、骨質疏松已成為影響中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近年來,隨著臨床醫學對骨質疏松發病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發現,性別及年齡因素在骨質疏松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2]。骨密度是診斷骨質疏松的可靠指標。本文旨在分析不同年齡、性別老年人的骨密度的情況。
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來院就診60歲以上老年人373名,其中男74名,女299名,年齡60~87歲,平均年齡73.5歲。
1.2.1 儀器及條件
用聯影uDR-580h數字化醫用X線機(DR)攝取一張左手正位片,曝光條件:45 kv,100 mA。然后用CARESTREAM骨密度軟件分析儀對其進行分析,軟件會自動識別鋁鍥,食指中節指骨,中指中節指骨及無名指中節指骨,分析得出骨密度的T值。T值是指人體骨密度最高值年齡段的骨密度平均值與被測試患者的骨密度的比較值,是反應骨密度最可靠的指標[3]。
1.2.2 評價方法
T值范圍在-1.0及以上,屬于骨質正常;T值范圍在-1.0與-2.0之間,屬于骨量減少;T值范圍在-2.0及以下,屬于骨質疏松[3]。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隨著年齡的增長,男性和女性各年齡組之間骨質疏松患病率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3.756,P< 0.05和χ2=8.564,P<0.05,表1)。

表1 不同性別和年齡組間骨密度結果的比較[n(%)]
同齡段的女性患者骨質疏松患病率明顯高于男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表1)。
骨質疏松最嚴重的后果是骨質疏松性骨折。根據流行病學調查,2010年我國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達233萬例,其中髖部骨折36萬例,椎體骨折111萬例,其他骨質疏松性骨折86萬例,為此醫療支出649億元。據預測,至2050年,我國骨質疏松性骨折患病人數將達到599萬例,相應的醫療支出高達1 745億元[4]。這給患者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因此,分析不同性別、年齡患者骨密度水平,對于臨床醫生為患者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治療,預防骨質疏松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骨質疏松癥與老年人的年齡密切相關,60歲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骨密度逐漸降低,提示年齡的增長與骨質疏松患病率正相關。這是由于隨著年齡的改變導致成骨細胞活性與破骨細胞活性之間的動態平衡逐漸向破骨細胞作用增強轉化,使骨吸收增加,骨形成降低,導致骨量逐漸減少,引發骨質疏松癥[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性別也是影響骨質疏松的一個重要因素。與男性相比,老年女性更容易發生骨質疏松癥,這與女性絕經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有關。女性絕經后雌激素濃度的改變對骨代謝具有重大影響[6]。雌激素可刺激成骨細胞活性,促進骨形成和鈣鹽沉積,同時抑制破骨細胞活性,抑制骨丟失。雌激素水平下降,成骨細胞活性降低,骨形成減少[7],進而導致骨質疏松。目前的調查表明,與男性相比,女性平均骨量較低,而丟失的量卻高于男性,這就是性別因素對鈣代謝的影響[8]。因此,性別是影響骨密度的重要因素,女性患有骨質疏松的風險高于男性,且病情進展速度比男性更為迅速。
綜上所述,性別及年齡是影響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重要因素,骨質疏松已經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嚴重的經濟負擔,社會和個體應對骨質疏松癥給予高度重視,特別是高危人群對骨質疏松及其并發癥的預防就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