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瑩, 張家松*, 高春山, 趙全東, 尹文金, 韓銘明, 高 娜, 彭思博, 郭 軍, 李天爽, 張敬春
(1.吉林省水產科學研究院, 吉林長春 130033;2.吉林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吉林吉林 132013)
氨基酸是蛋白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而賴氨酸是一種堿性必需氨基酸, 被廣泛應用于動物飼料中, 具有促進動物生長發育、繁殖、提高機體免疫力等重要作用。由于動物機體無法自身合成, 必須由外源供給, 因此, 在畜禽、水產動物常用的蛋白質源中常作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被使用(牛小天等, 2019)。沈勇(2019)認為, 魚類對賴氨酸的需求量與魚的種類、年齡、環境、飼料原料及評價指標等因素有關。目前, 主要的飼料原料玉米、小麥、大豆等農作物中L-賴氨酸的含量很低, 加之儲存、加工等過程中的損失, 使得飼料中L-賴氨酸的含量普遍偏低, 但L-賴氨酸又是動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營養成分。因此, 在飼料中添加L-賴氨酸是必不可少的(李俊霖等, 2020)。
鱖(Siniperca chuatsi)別名鰲花, 屬鱸形目, 鱖亞科。其肉鮮嫩、少刺、味美, 是中國名貴經濟魚類, 有淡水魚之“王”的美稱。在東北地區是“三花五羅”之一的馳名魚類, 具有肉食性魚類的典型特征。范澤和王連生(2021)認為, 節約魚粉蛋白的一個重要途徑即為提高飼料中植物蛋白占比。而高比例植物蛋白原料替代飼料中的魚粉會導致氨基酸不平衡, 進而影響動物生長及飼料利用, 尤其是賴氨酸的缺乏。
研究表明, 在飼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賴氨酸可提高鯉魚的生長性能, 具有一定的促生長作用(張玲等, 2021)。目前關于賴氨酸水平對鱖幼魚生長、飼料利用及生化組成的影響未見相關報道, 因此, 本試驗旨在研究不同水平的賴氨酸對鱖幼魚生長、飼料利用及生化組成的影響, 以期為鱖幼魚飼料中賴氨酸的適宜添加量提供理論依據。
1.1 實驗飼料組成及其加工 以魚粉、玉米蛋白粉為蛋白源, 魚油和大豆油為脂肪源, 小麥粉為糖源, 同時添加維生素預混料和礦物質預混料, 配制6組不同賴氨酸水平(1.52%、1.88%、2.16%、2.58%、3.02%、3.49%)的飼料, 用丙氨酸調整飼料等蛋白質水平。將飼料原料粉碎并過80目篩, 稱重、混勻, 混合勻度CV<3%, 加工成粒徑為1.2 mm的半沉性顆粒飼料, 自然風干置于-15℃條件下保存備用。飼料配方及營養水平見表1。

表1 飼料原料及營養組成(以干重為基礎) %
1.2 試驗魚和飼養管理 試驗選取540尾體重為(2.75±0.08)g、游動靈活、體色正常、鱗片鰭條完整、體表無創傷和寄生蟲、無病患的當年鱖幼魚作為試驗魚, 將其隨機分為6組, 每組3個重復, 共計18個網箱, 每個網箱30尾。網箱規格是1 m×1 m×1.2 m, 將網箱放置在池塘中呈一字形排列, 養殖期為60 d。試驗地點在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湖水產良種場。每天投喂兩次(7:00, 16:00), 投 餌 率 為2%~3%, 每10 d根 據鱖幼魚吃食情況、抽樣稱重并及時調整投喂量, 記錄投喂量、水溫和鱖幼魚死亡數。試驗期水溫為22~28℃, pH為7.4~8.3, 溶解氧不小于5.5 mg/L。
1.3 樣品采集和指標測定 飼養試驗結束后分別稱量體重, 計算日增重、增重率、特定生長率和飼料系數, 取側線上背鰭下的白肌。根據AOAC方法分析試驗鱖幼魚和飼料樣品的水分、粗蛋白質、粗脂肪、粗灰分含量, 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W0為初始平均體重, g;Wt為終末平均體重, g;t為實驗時間, d;F為總攝食重量, g, W2為總終末體重, g, W1為總初始體重, g。
1.4 數據統計與分析 試驗數據“平均值±標準差”表示,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Duncan’s法進行多重比較, P<0.05表示組間差異顯著。由飼料中賴氨酸水平與特定生長率擬合二次曲線;二次曲線特定生長率最大值時飼料賴氨酸含量確定為鱖幼魚需求量。
2.1 不同賴氨酸水平對生長指標和飼料效率的影響 由表2可知, 隨著賴氨酸水平的升高, 終末體重、日增重、增重率及特定生長率呈現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在終末體重上, D4組(2.58)顯著高于D1組(1.52)、D2組(1.88)、D3組(2.16)(P<0.05), 其他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日增重D4組(2.58)顯著高于D1組(1.52)、D2組(1.88)、D3組(2.16)和D6組(3.49)(P<0.05), D5組(3.02)和D6組(3.49)差 異 不顯 著(P>0.05), D3組(2.16)和D6組(3.49)差異不顯著(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長率D4組(2.58)顯著高于D1組(1.52)、D2組(1.88)、D3組(2.16)(P<0.05), 其他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飼料系數隨賴氨酸水平的增加有降低趨勢, D4組(2.58)顯著低于D1組(1.52)、D2組(1.88)、D3組(2.16)(P<0.05), D4組(2.58)與其他各組D5組(3.02)和D6組(3.49)差 異 不顯 著(P>0.05)。

表2 飼料中不同賴氨酸水平對生長指標和飼料效率的影響
由圖1可知, 鱖幼魚特定生長率(y)與飼料賴氨酸水平(x)的曲線關系為:y=-0.386x2+2.239x+0.714, R2=0.983。由函數關系可知, 當飼料中賴氨酸比例為2.90%時, 特定生長率為最大值。

圖1 飼料賴氨酸含量與鱖幼魚特定生長率的關系
綜上所述, 以特定生長率為標準, 鱖幼魚飼料中賴氨酸需求量為2.90%, 占飼料蛋白質的5.58%。
2.2 不同賴氨酸水平對鱖幼魚魚體生化組成的影響 由表3可知, 隨著賴氨酸水平的升高, 各組魚體中蛋白質、脂肪、水分差異不顯著(P>0.05)。魚體中灰分隨賴氨酸水平的增加有升高趨勢, 但各組差異不顯著(P>0.05)。

表3 飼料中不同水平的賴氨酸對鱖幼魚魚體生化組成的影響
3.1 不同賴氨酸水平對生長指標和飼料效率的影響 賴氨酸對魚類生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 飼料缺乏賴氨酸時可導致魚體生長緩慢, 飼料利用率下降, 有時還會出現高死亡率, 隨著飼料中賴氨酸添加量的升高, 魚類生長速度變快, 飼料利用率增加, 賴氨酸對魚的生長、發育、代謝、繁殖等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唐黎標, 2011;譚芳芳等, 2010)。邱紅等(2015)以增重率為評價指標, 通過線性模型得出, 黃顙魚幼魚對飼料中賴氨酸的需要量為2.61%(相當于飼料蛋白質的5.80%)。在本試驗條件下, D1組(1.52)鱖幼魚出現食欲減退現象, 并且生長緩慢, D1組終末體重、日增重、增重率及特定生長率顯著低于其他各試驗組, 終末體重、日增重、增重率及特定生長率隨賴氨酸水平的升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趨勢, 賴氨酸水平達到2.58%時, 日增重和增重率顯著升高, 而后趨于平緩。這一結果與牛小天等(2019)和廖英杰等(2013)研究結果一致。本試驗研究結果表明, 飼料中適宜的賴氨酸添加量可以促進鱖幼魚的生長, 提高日增重、增重率及特定生長率;而賴氨酸不足或過量都會導致鱖幼魚生長緩慢, 降低飼料利用效率。當賴氨酸不足時會導致飼料氨基酸的不平衡, 體內營養物質會進行能量代謝, 進而減少生長沉積(Langar等, 1993)。過量的賴氨酸會加重魚類的脫氨基作用, 含氮部分將以氨、尿素、三甲胺等形式排出體外, 不含氮部分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 以能量形式釋放, 從而影響生長(Gerd等, 1998)。研究指出, 飼料中過量的賴氨酸會對虹鱒造成毒害作用, 從而抑制魚體生長, 降低飼料利用效率(Chiu等, 1987)。
3.2 不同賴氨酸水平對鱖幼魚魚體生化組成的影響 魚體的生化組成是反映魚類營養水平和生理狀況的重要指標, 直接關系魚類的營養需求標準、飼料配方制定以及養殖魚類的食用價值。魚類的飼料、性別、發育階段、外界環境等都會影響魚體的生化組成, 其中飼料影響最大(安瑞永等, 2005)。在本試驗中, 不同賴氨酸水平對魚體蛋白質、脂肪、灰分和水分均無顯著影響。而鱖幼魚體灰分隨飼料中賴氨酸含量的增加有升高趨勢。目前, 針對在日糧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氨基酸對魚體生化影響的報道不盡相同。本試驗結果是灰分含量增加, 說明魚體微量元素含量的增加。本結果與楊鳳(1993)的觀點一致, 即賴氨酸能促進鋅吸收以及全價蛋白質有利于鐵、硒的吸收。
在本試驗中, 鱖幼魚飼料中賴氨酸水平為2.90%, 占飼料蛋白質的5.58%時生長和飼料利用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