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玲
(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西安 710100)

書名:音樂的認知與心理
作者:李小諾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06
ISBN:9787549597154
定價:88.00元
正所謂“凡音之起, 由心生也”, 人對音樂的認知不能僅局限于銅鑼鼓鈸、笙琴笛簫等樂器的操弄, 而要上升至音樂情感、音樂情緒、音樂情思等主觀心理要素的反應層面, 以及面對不同音樂類型所形成的心理感知。從這一角度出發, 廣義的“音樂類型”探討范圍可擴展到“一切自然之聲”的范疇, 相對應的, 也應進一步豐富音樂認知主體, 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生命體都會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音樂的影響。在養殖領域, 在動物飼喂過程中滲透音樂元素的做法早已不是新鮮事了, 諸多試驗結果表明, 給奶牛播放合適的音樂, 能有效促進其產奶量。但如何界定給奶牛播放的音樂是“合適”的, 則是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項目, 它以藝術心理學理論為中心, 涵蓋了生物學、美學、醫學、神經學等多個方面。客觀上, 不同類型的音樂產生的產奶效能不同, 立足科學理念展開探索, 需要全面分析奶牛的音樂認知特點和心理反應規律。
《音樂的認知與心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7年6月第1版)一書由李小諾編著, 本書基于音樂“稍縱即逝”的物理特性與“繞梁三日”感性特點, 建立起不同類型的音樂與不同現實情感的辨析關系, 創新之處在于突破了“音樂對心理刺激”的促狹探討方式。整體上, 本書將音樂心理學納入到“實用型心理學”的行列, 一方面遵循心理學基礎理論的成果與觀點, 如“應激反應”“條件反射”“需求層次梯度”等, 另一方面, 人類社會有多少“音樂應用領域”, 也就意味著有多少種獨立的音樂應用心理學, 正如對“人的音樂認知與心理”研究成果不能直接作為“奶牛的音樂認知與心理”分析依據一樣, 換句話說, 同一類型的音樂對不同物種的心理影響原理基本相同, 但不同類型的音樂對同一物種(如奶牛)的影響必有區別;同時, 本書在內容上具有超越性, 作者并未強調“人”是音樂認知與音樂心理的唯一具備者, 四大篇章分別以“音樂感知覺”“音樂記憶與思維”“音樂實踐心理”“音樂與情感”為主題, 在覆蓋對象(人與動物)上具有廣泛性, 可以作為奶牛飼養及提高產奶量的指導用書。
第一, 本書關于生物對音樂廣泛認知能力的研究可揭示音樂對奶牛情緒、行為的影響機制。本書第一篇的標題是“音樂感知覺”, 下面包括8個章節, 分別為感覺、聽覺、知覺、幻覺、聯覺、統覺等“感知覺”分支。書中強調, 感知覺是一種生理應激機制, 幾乎所有生物都無法從主觀意愿上去規避, 但可以基于自身生物學特征產生差異化認知。因此, 如果將音樂作為一種“刺激工具”, 不僅可以讓生物產生音樂認知能力, 同時還能形成差異化的影響結果。如一些試驗結果表明, 輕柔舒緩、節奏適中的音樂對奶牛情緒及行為會產生正面激勵作用, 進而很好地提高產奶量。而激昂、混亂的搖滾樂, 與奶牛這種性情溫順的生物存在嚴重不協調性, 它會大幅提高奶牛血液中的LDH、ALT等血清酶含量, 長期在飼喂過程中進行干預, 容易導致奶牛性情暴躁、行為反常。
第二, 本書關于生物對音樂適應能力的研究可揭示音樂可提升奶牛生產性能。本書第二篇的標題是“音樂記憶與思維”, 該部分重點闡明了一個科學現象, 即長期接觸音樂可形成音樂記憶, 符合心理學上的“條件反射”現象, 第三篇“音樂與情感”結合條件反射原理, 進一步揭示了“音樂條件反射”的利用方式, 如人在心情煩躁、情緒抑郁的狀態下, 借助歡快的民族嗩吶音樂、沉靜的古典鋼琴曲等可以很好地擺脫負面心理困擾。同樣, 從生物對音樂的適應能力分析, 音樂對奶牛產奶性能的提高也具有重要價值。如奶牛日常管理中, 在飲水、飼喂、放養等環節利用不同的音樂類型, 久而久之讓奶牛形成“音樂記憶”, 這樣在后期管理中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 通過播放特定的音樂就可以實現自主進食、飲水等行為, 減少奶牛挑食、爭斗的幾率, 進而提高奶牛產奶性能。
第三, 本書關于生物對音樂刺激心理特點的研究可以揭示音樂對奶牛免疫力及疾病的干預作用。本書第四篇的標題是“音樂實踐心理”, 該部分主要是案例講解, 作者將音樂認知解構出3個維度, 分別是“聲音的物理產生”“聆聽的生理機能”與“審美的心理活動”。從生物對音樂刺激的心理特點出發, 奶牛并不關心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但“聆聽音樂”對奶牛是一種生理本能, 最重要的是要確保音樂作品符合奶牛的“審美心理”。因此, 飼養人員要善于發現奶牛對音樂刺激的反應, 分揀出奶牛喜歡或厭惡的音樂類型, 這對提高奶牛免疫力、進行疾病干預具有積極意義。相關試驗表明, 良性的音樂可以避免動物受到應激性傷害、提高免疫力, 而音樂作為一種理療工具, 對奶牛也十分適用。總之, 合理運用音樂能提高奶牛健康水平, 提高產奶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