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新娥
(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第一中學,福建南平,353299)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將一種習慣性思維、固化性思維的人,稱為“死腦筋”.其實,這些人主要是沉浸在固定的思維中,思維停留在原地,被自己設置的思維框架所僵化,不能展開想象、聯想等,沒有跳躍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從而鉆在牛角尖里不能自拔,由此可見,培養一個人的發散性思維多么重要.所以在數學學習中,我們要讓學生學會數學的思考、進行數學的思維,這種能力可以使學生終身受益.發散思維又叫做求異思維、分散思維、輻射思維等.這種思維是對已知信息進行多方向、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從而提出新問題,探索新知識或者發現多種解答和結果的思維方式.其具有三大特征:變通性(思維靈活、隨機應變)、流暢性(思維敏捷、反應迅速)和獨特性(對問題能提出超乎尋常的、獨特的、新穎的見解).
美國的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思維“是從給定的信息中產生信息,其著重點是從同一的來源中產生各種各樣的為數眾多的輸出,可能會發出轉換作用”,事實上發散思維就是將已知的信息從不同層面進行分析,從多個角度對問題加以比較探索,對知識的脈絡縱橫聯系,順向逆向比較,達到“信手拈來,呼之即出”的程度.這樣的思維方式,能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達到深度理解,對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進行建構感悟,增強了數學思維的開闊深刻和靈活創新,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讓大腦遇到問題能夠靈活思考,從而事半而功倍.
那么如何培養學生養成發散性思維的習慣呢?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要學會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將所遇未知的難題轉化為已知的,復雜的難題轉化為簡單的,抽象的難題轉化為直觀的,一般向特殊轉化,正面向反面轉化等,通過更多不同思維方式之間的相互轉化,拓寬思維空間的廣度與深度,從而尋求到解決問題的最優途徑.發散性思維的習慣培養中,一題多解是通向這個終極目的地的一種方法.一題多解,可以使得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位,觀察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根據題目的實際條件,首先確定思維的起點,繼而沿著不同的思考方向尋蹤覓跡,就能找到不同的解題方法.下面我們以一道中考題為例來展開探討.
每年度的中考題中,試卷的最后一題一般稱之為壓軸題,這類題分數占比大,難度也比較大,主要是考驗學生的綜合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學生得分高低的關鍵之題.而壓軸題中又尤以最后一問最難,但其難度也不是難不可及、高不可攀,我們要克服恐懼心理,層層剝繭絲絲入扣,因為壓軸題都是由一些小題模塊組合起來的,從每個小題模塊條件入手,聯系相關所學知識點,是可以找到解題思路的.
解題必須根據題目所給的信息,充分運用條件,明確目標,才能找到解題的方向.題目的條件和目標之間存在著一系列必然聯系,這些聯系是由條件通往目標的橋梁,用這些聯系解題需根據聯系所遵循的數學原理決定.有些題目的匹配關系有多種,這也是其可以一題多解的原因.解題時應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找準條件與目標所遵循的數學原理,確定解題方案,尋找有效解題方法.
例(14分)(2014·南通)如圖1,拋物線y=-x2+2x+3與x軸相交于A、B兩點,與y軸交于C,頂點為D,拋物線的對稱軸DF與BC相交于點E,與x軸相交于點F.

圖1
(1) 求線段DE的長;
(2) 設過E的直線與拋物線相交于M(x1,y1),N(x2,y2),試判斷當|x1-x2|的值最小時,直線MN與x軸的位置關系,并說明理由;
(3) 設P為x軸上的一點,∠DAO+∠DPO=∠α,當tan∠α=4時,求點P的坐標.
分析:本題(1)(2)兩問考查了待定系數法求解析式,二次函數的交點、頂點坐標、對稱軸;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的關系.
(1) 根據拋物線的解析式即可求得與坐標軸的坐標及頂點坐標,進而求得直線BC的解析式,把對稱軸代入直線BC的解析式即可求得;

解:(1) 由拋物線y=-x2+2x+3可知,C(0,3),
令y=0,則-x2+2x+3=0,解得:x1=-1,x2=3,
∴A(-1,0),B(3, 0),
∴頂點x=1,y=4,即D(1,4),
∴DF=4.
設直線BC的解析式為y=kx+b,代入B(3,0),C(0,3)得:

∴解析式為:y=-x+3,
當x=1時,y=-1+3=2,
∴E(1, 2),
∴EF=2,
∴DE=DF-EF=4-2=2.
(2) 設直線MN的解析式為y=kx+b,
∵E(1,2),
∴2=k+b,
∴k=2-b,
∴直線MN的解析式y=(2-b)x+b,

整理得:x2-bx+b-3=0,
∴x1+x2=b,x1x2=b-3,


∵b=2時,y=(2-b)x+b=2,
∴直線MN∥x軸.
當遇到壓軸題中的問題時,我們首先要想到的是,解決幾何問題時有一個“基本套路”:首先要認真分析條件,而分析條件就是將條件與相關“基本圖形”結合起來,利用“基本圖形”的性質,獲得相應的結論.有時圖形中不一定有與條件匹配的“基本圖形”,那么就要去構造能與之取得聯系的圖形,方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
(3) 本題的切入點是添加輔助線,目的是構造相似三角形,解題策略是證三角形相似,通過相似比求線段長度.由最初的角的關系、正切值的關系到最后的求線段長度,可謂是質的飛躍,打開了解題思路,突破認識上的封閉.
解法一:
【信息讀取】
∠DAO+∠DPO即∠DAP+∠DPO,考慮到△ADP中,三角形一個外角等于不相鄰的兩內角和,∠DAP+∠DPO=∠HDP=∠α, tan∠α= tan∠HDP=4.
【問題解決一】

∵∠AHP=∠AFD=90°,∠HAP=∠FAD,


Rt△AHP中,由勾股定理得AP=20,OP=19,
則點P坐標為(19,0).

圖2
解法二:
【信息讀取】從正切值4入手尋求線索.
【問題解決二】
如圖3,∵D(1,4),

圖3
∴tan∠DOF=4,
又∵tan∠α=4,
∴∠DOF=∠α,
∵∠DOF=∠DAO+∠ADO,
∵∠DAO+∠DPO=∠α,
∴∠DPO=∠ADO,
∴△ADP∽△AOD,
∴AD2=AO·AP,
Rt△AFD中AF=2,DF=4,由勾股定理得AD2=AF2+DF2=20,
又∵AO=1,
∴AP=20,即OP=19,
∴P(19,0).
解法三:
【信息讀取】
∠DAO+∠DPO=∠α, tan∠α=4,由題意可求得tan∠DAO=2,又tan∠α=4,那tan∠DPO等于多少呢?能否求tan∠DPO?如果tan∠DPO的值能求出,問題就變得簡單多了.如果從這個問題考慮就要用到“兩角和的正切公式”.
【問題解決三】
兩角和的正切公式是高中階段所學內容,這里介紹一下公式,∠A的正切記為tanA,∠B的正切記為 tanB,(∠A+∠B)的正切記為tan(A+B),則它們之間有以下關系:


圖4
中學生有時候往往憑直覺經驗進行判斷,他們會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造成片面的、膚淺的感悟,不能從多方面分析問題,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解決問題的關鍵.中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使他們不能有目的、有條理地去思維,但同時他們的思維也沒有桎梏,可以天馬行空地想到老師所想不到的,發現老師所未能發現的.可見,中學生的數學思維雖具有不成熟性,但同時又具有可訓練性,因此老師教學時要因勢利導,才能讓學生提高自己的思維層次,不固化思想,讓思維得到發散與創新.
由于思考的角度和方向不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又加強了對知識網點之間的多點銜接,多項數學基礎知識在銜接中延伸擴充,多條數學規律在理解記憶中加深,多項解題技能在應用中生出技巧,久而久之的通過一段時間的他人培訓,就能形成自我的訓練和熟練.掌握一題多解的方法,還能從各種不同類型的題目中尋求出簡單快捷的解法,這種思維方式和思考模型,能夠有效地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提高學生面對陌生和未知問題的分析能力.這種多角度思維切入點的抓取,需要我們老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聯想、設想、類比、擴展,變化題目,讓題目變身變形,從而得到一系列新的題目,甚至能得到具有一般代表性的結論,把學生從已知的此岸過渡到未知的彼岸.在如今“雙減”的形勢下,找準思維切入點,讓學生多角度解題,能使得學生跳出題海,這不僅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也減輕了老師的出題批改等一系列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