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眥贅皮是指眼內眥角垂直向分布的半月型皮膚褶皺,可部分或完全遮擋淚阜使瞼裂變短及瞼間距加寬,影響眼部美觀,甚至導致假性斜視
。內眥贅皮在東方人尤其是蒙古族人群中極為常見,故又稱“蒙古褶”“蒙古皺襞”,除此之外,在單瞼群體中內眥贅皮的發生率高達70%左右
。隨著人們日益提高的美學追求,要求改善單瞼伴內眥贅皮的就醫者也逐漸增加。當前臨床矯治內眥贅皮的方式大多為內眥贅皮矯正伴切開重瞼術,單一矯正內眥贅皮雖能起到改善效果,但術后易出現重瞼形態不流暢以及贅皮復發等情況
。Park法重瞼成形術作為當前運用較廣的一種矯治方式對于改善就醫者瞼裂短等癥狀具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術后內眥部瘢痕明顯或重瞼形態欠佳等問題
,導致矯正和美學效果存在局限。“Z”瓣內眥贅皮矯正術松解了內眥贅皮的垂直向張力,清除了增厚的纖維組織以解除其對部分皮膚產生的牽拉張力,能有效避免術后瘢痕的形成,提升美學效果
,彌補Park法重瞼成形術的缺陷。基于此,本研究將使用“Z”瓣內眥贅皮矯正術聯合Park法重瞼成形術對內眥贅皮就醫者進行治療,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筆者醫院2019年1月-2020年2月行“Z”瓣內眥贅皮矯正術聯合Park法重瞼成形術治療的137例就醫者的臨床資料。其中女性125例,男性12例;年齡20~36歲,平均(28.71±4.58)歲;上瞼型22例,內眥型23例,倒向型23例。
1.2 納入標準:①所有入組就醫者均有內眥贅皮(依據臨床中心視力、視野及暗點檢查法以及深徑覺檢查
確診為單瞼內眥贅皮就醫者);②眼球正常。
教師展示校園內銀杏樹、雪松、紅葉石楠、女貞、黃楊等圖片,講述:這些樹種的造型都與生長素有關,銀杏樹和雪松的生長表現出了一種現象,叫頂端優勢。然后,將種植在花盆中一段時間的大蒜瓣取出,并展示給學生,提出問題大蒜的根表現出了向地性,而莖表現出了背地性,請用今天分析的課件解釋這兩種現象。
1.3 排除標準:①眼部手術外傷史或合并眼部其他疾患;②眼部陳舊性瘢痕;③妊娠及哺乳期女性;④接受過眼部激光治療或眼部感染就醫者。
1.4 方法:予以“Z”瓣內眥贅皮矯正術聯合Park法重瞼成形術治療。
1.5.2 美學效果:手術前和術后1個月測量就醫者的內眥間距(ICD)、瞼裂長度(HLFL)。被檢者與測量者面對而坐,被檢者平視前方,測量者采用直尺測量,雙眼兩瞳孔水平距離(ICD)、內眥角至外眥角之間的直線距離(HLFL),然后計算二者比值(ICD/HLFL),比值約等于1時被認為是符合審美的標準
,即為美學效果佳。

從主要特征上看,壯族師公舞的外在形式是戴有面具的,與此同時,也缺少不了刀、劍等,與螞拐舞蹈中的蛙形在造型上頗有相似的地方,其中有雙臂呈蹲襠之式,胳膊肘也同時平舉,與花山壁畫的舞蹈風格相似。
1.5 觀察指標
1.4.2 具體操作:消毒后使用細針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山東華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3472,規格100 mg:5 ml)加入5 ml生理鹽水稀釋至1%后皮下推注藥液1~2 ml行局部浸潤麻醉。注射后等待5~10 min使麻醉藥物在組織內充分浸潤,按照重瞼線設計的切口切開上瞼皮膚、皮下組織以及眼輪匝肌,梭形去除上瞼皮膚同時取出重瞼線下的部分眼輪匝肌,而后依據眶隔脂肪的位置以及原本上瞼窩的形態進行適量眶隔脂肪的切除;繼續于內置上方切口部位切斷內眥部附著的眼輪匝肌,根據術前設計的切口切開內眥部的皮膚和多余皮下組織,使用組織剪掀起斜向走行的皮下纖維結締組織,徹底松解皮瓣下粘連的組織,皮瓣向上、向內側皮下分離超過皮瓣蒂部的5 mm實現充分剝離后形成“Z”形瓣,將“Z”形瓣進行交叉移位能夠使原贅皮部位的皮膚在無張力狀態下移位于重瞼線的縫合區;而后使用7-0尼龍線縫合內眥角,確保上下皮膚無牽拉后適當修剪“Z”形瓣使其與重瞼線保持一致;最后間斷縫合皮膚和瞼板前組織形成重瞼。術后使用抗生素眼膏涂抹于切口線表面,囑就醫者術后7 d拆線,隨訪就醫者6個月觀察治療效果。
商景蘭的創作熱情爆發在人生失意之后,因此其詩歌藝術的探索之途,亦是將個人的悲劇命運的書寫升華到對自我生命思考的過程。商景蘭一生經歷數度打擊,但始終無法忘懷人世。雖與僧尼有所交往,然而從“世事盡從蝴蝶夢,愁人未解學參禪”[9]261一句足以看出,使眾多清代女詩人獲得心靈慰藉的佛教,并沒有成為商景蘭的精神寄托。商景蘭的人生觀是徹底的此岸性的,她的詩歌也幾乎句句寫實,絕少幻想的成分。沉浸于人世痛苦的商景蘭,對于生命的體認經歷了漫長的歷程。
1.5.3 瘢痕情況:術后即刻、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術后6個月應用溫哥華瘢痕量表(VSS)
從血管分布、柔軟程度、色澤、厚度等4個方面評估,輕度為0~5分,中度為6~10分,重度為11~15分。
1.4.1 手術切口線設計:協助就醫者取平臥位,囑就醫者睜眼并將內眥贅皮皮膚向鼻側牽拉使淚阜顯露,然后將重瞼線向下瞼方向延伸并將內眥贅皮與下瞼皮膚的交界處設為B點,淚阜最內側點相對應的表面設為A點,重瞼延長線上標記為C點,就醫者淚阜的最內側點設為D點(新的內眥點),E點為重瞼線在內眥部的終點。而且應確保A點與D點是相互對應的位置,將上述三點之間進行連接,自A點向鼻一側畫一條與B~D等長的斜線,角度為45°,止于C點。E~C連線即為設計的重瞼線延續。設計圖見圖1。
1.5.1 臨床療效:術后6個月由專業整形美容外科醫生從手術部位的顏色、重瞼和內眥形態以及瘢痕情況和進行綜合評定
。顯效為無贅皮且重瞼和內眥形態自然,切口瘢痕無增生且隱蔽;有效為贅皮改善好,重瞼以及內眥形態合適,瘢痕可見但不明顯;無效為贅皮無改善,重瞼形態差,有瘢痕增生且明顯可見。
某女,2 6歲,單瞼伴內眥贅皮。術前I C D/HLFL=1.67 cm,見圖1A;經“Z”瓣內眥贅皮矯正術聯合Park法重瞼成形術治療,術后1周拆線伴組織輕微腫脹,見圖1B;術后6個月美學效果較好,ICD/HLFL=1.01 cm,無瞼外翻畸形、瘢痕較為隱蔽,見圖1C。
內眥贅皮在東方人中較為常見,但內眥贅皮伴單瞼會導致瞼間距變寬,從外觀上會顯得人神情呆滯,影響面部美觀甚至是就醫者正常視野
。大部分觀點認為內眥皮膚贅余且分布不均勻同時鼻骨處發育不良等因素是其發生的原因
。后來通過學者們不斷深入研究提出內眥贅皮的形成與其垂直方向上的部分組織張力增加有關,進而使縱向蹼狀性的皮膚褶皺行成并遮蓋淚阜
,而且內眥贅皮的形成還與內眥韌帶與皮膚的纖維鏈接以及韌帶前支上的眼輪匝肌之間產生的錯位共同導致
。
思路2:如果學生能夠通過邊的關系或者角的關系分析出△ABC為直角三角形,求解第(Ⅱ)問則可以采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運算量;

137 例就醫者中顯效120例,有效為15例,無效為2例,臨床有效率為98.54%(135/137);術后就醫者ICD/HLFL比值為(1.01±0.04);術后即刻VSS評分為(5.46±1.74)分,術后1個月VSS評分(3.64±1.31)分,術后3個月就醫者切口痕跡隱約可見,VSS評分為(2.14±0.87)分,術后6個月隨訪,135例就醫者內眥切口痕跡基本消失,VSS評分為(0.84±0.11)分;2例就醫者瘢痕仍可見,予以藥物和激光治療2周后,切口瘢痕不明顯。就醫者術后內眥形態自然且流暢,淚阜顯現情況理想,重瞼線形態和寬度適宜、自然,術后就醫者無內眥贅皮復發,效果理想。
采用“Z”瓣內眥贅皮矯正術聯合park法重瞼成形術臨床療較好且就醫者的ICD/HLFL值明顯降低更趨近于1,且無術后眨眼受限、出血腫脹以及創面感染等并發癥出現,說明此種手術療效及美容效果和安全性更好。分析原因為術中將錯構的內眥角上方的眼輪匝肌以及內眥韌帶和皮膚組織的連接離斷,使原本張力較高的部位能夠滿足零張力的縫合,避免了對皮膚組織的過度牽拉,而且手術切口設計在內眥角內,切口范圍和創面均較小使得術后組織腫脹和出血不良反應減少,另外,“Z”字形切口與重瞼線切口的自然銜接能夠利于重瞼線與術后新內眥點的自然結合,讓重瞼線形態更流暢自然,避免貓耳樣褶皺的產生。而且術中將內眥韌帶固定于鼻骨膜可以縮短內眥部與鼻根之間的距離降低了皮膚的張力減少內眥贅皮的復發。而且,術前根據就醫者的面部特點以及訴求設計符合就醫者實際的手術切口,在原內眥點水平線上設計并標記新的內眥點能夠縮小水平線和內外眥點連線之間的角度,將內眥贅皮上的眼輪匝肌和皮膚之間的鏈接解除,可以更自然地縮短就醫者內眥間距并增加瞼裂的長度,增強眼部的靈動感。術后6個月就醫者VSS評分明顯下降,說明此種聯合術式瘢痕更加隱蔽,美學效果更好。分析原因為術區瘢痕的形成與就醫者的皮膚厚度、皮膚張力及瘢痕方向等關系密切
,本研究術中通過上瞼提肌腱膜和上眼瞼皮膚的縫合固定進而形成重瞼,而且分離皮下組織并適當修剪離斷部分眼輪匝肌,不僅使皮瓣分離更加充分還能夠使皮瓣可以進行無張力的旋轉,這都能夠增加內眥部皮膚的順應性使其受到的牽拉大為減少,有利于減少術后瘢痕的出現。
臨床應用發現“Z”瓣內眥贅皮矯正術也存在不足之處,術后最大的問題就是少數就醫者內眥部可能會殘留一定程度的瘢痕,而聯合park法重瞼成形術能夠充分松解內眥部皮下組織,使原贅皮部位的皮膚在無張力狀態下移位于重瞼縫合區,便于新的重瞼線形成。通過臨床的不斷應用,筆者認為重瞼線和內眥贅皮切口線的方向充分保持一致會使重瞼線的形態更穩定,也更加流暢
,而且術后形成的瘢痕較輕,廣泛適用于各類人群,尤其是單瞼伴內眥贅皮的就醫者。
另外,進行此種手術過程中仍需注意下列事項:術前應充分了解就醫者既往史,是否存在瘢痕體質或代謝性疾病等影響瘢痕愈合的特殊情況做好預判和處理;術中需要明確解剖結構最大限度的保護眼周組織防止術后血腫,在處理內眥韌帶時應注意對周圍血管和神經等的保護。因此,臨床應用此種術式需要操作者具備充足的經驗且足夠細心。
[49] H.R. 5105, Better Utilization of Investments Leading to Development Act of 2018, 115th Congress, 2nd Session, July 18, 2018, pp. 4-7, 26-28, 43-44, 53-58, 61-66.
綜上所述,“Z”瓣內眥贅皮矯正術和Park法重瞼成形術聯合治療單瞼并伴有內眥贅皮就醫者的療效顯著,且美容效果較好術后并發癥較少,臨床值得推廣運用。
[1]劉冷.改良矩形皮瓣內眥贅皮整形術臨床效果評價[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21,32(1):33-35.
[2]郭鵬,宋保強.局部皮瓣轉移術式的內眥贅皮矯正方法進展[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19,25(4):345-347.
[3]Wang Y,Li D,Du F,et al.Efficacy of inverted "V" release surgery in the correction of a special type of epicanthus[J].Aesthetic Plast Surg,2018,42(5):1304-1311.
[4]劉萍,劉毅,李超,等.改良Park法重瞼成形術[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21,32(1):18-20.
[5]張敏,姚炎燚,陳曉玲,等.Z形皮瓣成形術聯合重瞼術矯治內眥贅皮療效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21,30(4):15-18.
[6]劉海鵬,張舵.美容性內眥贅皮矯正術的發展現狀與問題[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19,35(6):523-528.
[7]郭芳芳,寧官森.經重瞼切口的上瞼旋轉皮瓣矯正輕中度內眥贅皮療效觀察[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9,33(2):203-206.
[8]安俊學,安陽,王關卉兒,等.漢族年輕女性面部輪廓形態三維特征的初步研究[J].中華醫學美學美容雜志,2019,25(2):86-91.
[9]Mahar P D,Spinks A B,Cleland H,et al.Improvement of burn scars treated with fractional ablative CO
laser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using the vancouver scar scale[J].J Burn Care Res,2021,42(2):200-206.
[10]張頌,薛紅宇.延伸下瞼緣切口的上拱形瓣內眥贅皮矯正術[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20,36(7):797-801.
[11]Abdesslem N B, Knani L, Mili W,et al.Prise en charge du syndrome de blépharophimosis pt?sis épicanthus inversus (SBPE) dans un centre de référence en Tunisie[J].J Fr Ophtalmol,2021,44(1):53-62.
[12]李秋月,賴琳英,陳敏亮.“立體定位”內眥贅皮矯正術聯合重瞼成形術的臨床應用[J].中國美容醫學,2020,29(6):1-3.
[13]趙思純,王佳琦.內眥贅皮的解剖學研究進展和術式發展[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18,34(5):403-406.
[14]Li H,Gu Y.Genetic and functional analyses of two missense mutations in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FOXL2 in two chinese families with blepharophimosis-ptosis-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J].Genet Test Mol Biomarkers,2018,22(10):585-592.
[15]楊檸澤,王潔晴,孫妍娜,等.異位皮瓣內眥贅皮矯正術的臨床應用[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20,31(10):628-629.
[16]李佳玲,李文琳,李璐,等.內眥贅皮相關的組織學差異研究[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19,30(9):517-520.
[17]倪福芳,祝仰東,陳依達,等.利用重瞼切口無痕矯正輕中度內眥贅皮[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16,27(5):313-314.
[18]Chen B,Liu J,Ni J,et al.Lower eyelid tension balance reconstruction:A new procedure for the repair of congenital epiblepharon with epicanthus[J].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2019,72(5):842-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