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元 , 黃志輝 , 彭辰晨 , 曹麗芳 , 鄒 杰 , 焦 祥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1)
零件分揀系統因運作平穩性、高效性以及安全性等突出性能,已經成為現代工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廣泛應用于各種物料分揀的場合,甚至逐漸被應用于一些工作環境危險的行業,如軍工、火電等行業,從而保障工作人員的安全[1-2]。手爪作為零件分揀系統中最后的執行部件,是一個功能和系統高度集成部件,整個手爪的設計涉及多個學科知識內容。手爪的種類有很多,從工作原理以及機械結構的角度對手爪的類型進行分類,如圖1所示[3-5]。

圖1 手爪的分類
目前廣泛使用的手爪都是基于各種機器人的,其工作原理也比較簡單,一般是由計算機發出指令,由機器人的手臂帶動機械手達到示教位置,即零件所在位置,然后再控制機械手手爪去夾持零件,接下來就是從A點到B點的搬運工作,周而復始[6-7]。這種模式夾持分揀零件存在的缺點:每個手爪夾持的零件都是固定的大小或者形狀,抓取不同特征的零件時需要不同的手爪來完成,當在搬運或者其他工作過程中需要更換其他種類零件時,就需要通過機器人的行程控制,使機器人再到指定的位置更換手爪,正如數控機床作業中的換刀一樣,這樣會浪費不少時間,不利于提高生產效率。為了滿足手爪對不同形狀特征零件的抓取,同時可以快速地更換手爪,節約時間,課題組基于機器視覺系統,從概念結構上簡單地設計一款多功能機械手,根據分揀零件的特征,該機械手可以方便快捷地自動切換手爪。
課題組設計的機械手的主要載體部分也是普通的機器人,機器人的主體部分由底座、大臂、小臂和手腕等組成[8-9],在機器人的手臂末端設計并安裝多功能夾爪,其主要組成結構圖如圖2所示。

圖2 硬件組成框架結構圖
課題組設計的機械手主要由旋轉機構、攝像頭以及手爪三部分組成。旋轉機構的作用是方便快捷地切換手爪1、手爪2和攝像頭,機械手上設計了兩種不同形狀的手爪,便于根據需求進行切換,滿足不同形狀特征零件的抓取。其工作原理如下:機械手通過機器人手臂移動到工件待抓取的位置,攝像頭對抓取工件進行圖像識別,從而選擇合適的手爪進行抓取,如果待抓取工件上有兩個可夾持的平面的特征,則由旋轉機構將手爪1旋轉到抓取位置;如果待抓取工件是球體特征,則由旋轉機構將手爪2旋轉到抓取位置。該機械手整體設計簡單,所有結構的建模都是在NX12.0軟件中進行,如圖3所示。
手爪1夾持不同零件的示意圖如圖4所示,手爪2夾持不同直徑球體的示意圖如圖5所示。

圖4 手爪1工作示意圖

圖5 手爪2工作示意圖
機構的運動仿真是在NX12.0軟件中完成的,機器人的運動和機械手的運動有先后順序,而且每個桿件的運動都存在間歇性,所以在這里的驅動體定義,基本采用step函數來完成。桿件之間的運動比較多,這就涉及了很多step函數[10],具體設置又需要完全配合分揀搬運的流程,整個分揀搬運軌跡流程、時間以及step函數驅動的設置如下。
1)初始位置:初始位置為機器人處于停止非工作狀態時所處的位置,由機器人本身決定。
2)機械手移動到零件正上方(3 s):機器人將機械手移動到零件正上方,同時攝像頭處于工作位置,從而進行視覺識別。底座與大臂的運動函數STEP(x,0, 0, 3, 60),大臂與小臂的運動函數STEP(x, 0, 0, 3,40),小臂與手腕的運動函數STEP(x, 0, 0, 3, -30),手腕與機械手的運動函數STEP(x, 0, 0, 3, -20)。
3)旋轉機構轉動(1 s):經過識別,旋轉機構轉動,選擇合適的手爪,旋轉機構運動函數STEP(x, 0,0, 3, -120)。
4)抓取零件(1 s):機械手向下運動,同時手爪閉合夾緊零件,大臂與小臂的運動函數STEP(x, 4,0, 4.5, 5),小臂與手腕的運動函數STEP(x, 4, 0, 4.5,-5),手腕與機械手的運動函數STEP(x, 4, 0, 4.5, 15),兩個夾爪閉合的運動函數STEP(x, 4.5, 0, 5, -25)。
5)機械手移動到收納盒正上方(3 s):底座與大臂的運動函數STEP(x, 5, 0, 8, -180),大臂與小臂的運動函數STEP(x, 5, 0, 8, -60),小臂與手腕的運動函數STEP(x, 5, 0, 8, 45),手腕與機械手的運動函數
STEP(x, 5, 0, 8, 20)。
6)放置零件(1 s):手爪張開,放下零件,兩片夾爪張開的運動函數STEP(x, 8, 0, 9, 25)。
7)回到初始位置(1 s):底座與大臂的運動函數STEP(x, 9, 0, 10, 120),大臂與小臂的運動函數STEP(x, 9, 0, 10, -45),小臂與手腕的運動函數STEP(x, 9, 0, 10, -15),手腕與機械手的運動函數STEP(x, 9, 0, 10, -15),旋轉機構的運動函數STEP(x,9, 0, 10, 120)。
抓取一個零件的時間周期約為10 s,因此可以定義求解時間為11 s,其運動軌跡流程如圖6所示。中間的為初始位置,每分揀抓取一個零件就循環執行一次這樣的流程。

圖6 運動仿真軌跡圖
課題組通過NX12.0軟件設計并建模了機器視覺系統中分揀機械手,并以此為研究對象,以典型零件為夾持案例,對機器人識別零件、切換機械手爪、夾持過程以及搬運過程進行了運動仿真。仿真結果表明:結合了視覺識別零件特征,機械手可以自動選擇合適的手爪進行抓取,無需再到指定位置旋轉手爪,節省了時間,運動仿真結果從理論上驗證了該方案的可行性。不過課題組只是設計了視覺與機械手分揀抓取零件的三維模型,還未對所有控制元器件都進行詳細的規劃與控制,因此最終要完成實物的生產,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