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遠
相傳八仙到天上赴宴,喝高興了,歸途中路過波濤洶涌的東海,便想找點兒事做:“駕云過海,不算仙家本事。咱們不如拿出各自的法寶,踏浪過海。”于是,有人站在拐杖上過海,有人坐在鼓上過海,還有人用芭蕉扇過海……八仙各自拿出自己的本事,讓人大開眼界。
從此,提起“八仙過海”,大家很自然地接上一句“各顯神通”。然而,要一口氣把這“八仙”說齊全、講明白,就有些難度了。
別說是我們,關于“八仙是哪八仙”這一問題,古人也曾彷徨。
今天我們熟悉的“八仙”,即漢鐘離、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及曹國舅。一開始,這些人并非是以一個集體出現的,人選和順次的確定,也是經歷了一番角逐才最終定型。
早在漢代時,有號稱“淮南八仙”的八個文學家,也被稱作“八公”。《小學紺珠》記載:“淮南八公:左吳、李尚、蘇飛、田由、毛披、雷被、晉昌、伍被。”這八人只是文人,并非神仙。因為有淮南王成仙的傳說,后世附會在他門下的八公便也成仙了,稱作“八仙”。此八仙與彼八仙可謂是毫不相關。
現傳八仙的事跡多散見于唐、宋的書籍中,那時還沒有“八仙”這個概念,每個仙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線。真正有集體感的“八仙”名號,是從元人創作的雜劇中開始的。
不過,團隊的組建總有一個過程,初期拉幫結派的過程中,人員架構并不是很穩定。
在馬致遠《呂洞賓三醉岳陽樓》第四折末《水仙子》,以呂洞賓的口吻依次介紹八仙道:“第一個是漢鐘離,現掌著群仙篆;這一個是李鐵拐,發亂梳;這一個是藍采和,板撤云陽木;這一個是張果老,趙州橋騎倒驢;這一個是徐神翁,身背著葫蘆;這一個是韓湘子,韓愈的親侄孫;這一個是曹國舅,宋朝的眷屬;則我是呂純陽,愛打得簡子愚鼓。”
與現在的版本相比,沒有何仙姑,多了一個徐神翁。
而在岳伯川《呂洞賓度鐵李》第四折《二煞》中,是沒有何仙姑,多了個張四郎。
在范子安《陳季卿誤上竹葉舟》第四折《十二月》中,則是沒有曹國舅,多了個徐神翁。
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這種混亂的局面一直延續到明朝,直到與《西游記》《南游記》《北游記》并稱“四大游記”的《東游記》出現。明代吳元泰的《東游記·上洞八仙傳》記敘了鐵拐李、漢鐘離、呂洞賓、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八位得道成仙的過程。
至此,民間多沿用該版本,“八仙”的人馬這才基本敲定。
前面提到,八仙起初各有各的故事線,他們有的不僅在文學作品中出現,甚至還略見于正史。百姓與文人在不知真假的人物本體上隨意發揮,寫就了數不勝數的傳奇故事。
鐵拐李是傳說中“八仙”里面資格最老的一位。關于他的傳說,時代最早的是《列仙全傳》,說他是春秋戰國時人,李耳(太上老君)騎牛云游時點化過他。后來,他在華山學道訪仙,晚年在石筍山修道,成仙后精通藥理,因此又被封為“藥王”。在中國民間,他主要在醫藥方面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傳說他背上的大葫蘆里保存著神奇的丹藥。所以后來社會上從事膏藥行業的人就把他看作祖師爺。他本來相貌堂堂,一次靈魂出竅回來找不到自己的軀體,只能在樹林里找到一具尸體,于是變成了瘸腿,鐵制拐杖成為他的標志。
漢鐘離即鐘離權,他受鐵拐李點化,上山學道。他跟隨東華仙人修煉道法,東華仙人見他手里沒有一件像樣的法器,便將自己尋得的一株萬年芭蕉樹進行錘煉,制成了“扇火火滅、扇風風息、扇水水起、扇土土散、扇石成金,變化無窮,大時遮天蔽日,動時卷月行云”的芭蕉扇。因為他“點石成金”的道法,鐘離權受到民間的崇奉,認為有護佑金礦、財運的功能。
有關呂洞賓的最早記載,應該是在宋初《太平寰宇記》中。歷來大多數研究者均認為,呂洞賓姓呂名巖,是唐末人。傳說他自幼聰穎,十歲便能文,十五歲就能武,精通百家經籍,創立了純陽劍法。《宋史·陳摶傳》記載:“呂洞賓有劍術,百余歲而童顏,步履輕快,頃刻數百里,以為神仙,皆數來磚齋中,人咸異之。”他博覽群書、除暴安良、斬妖除魔的瀟灑形象也使其成為許多影視劇的素材。
張果老在歷史上姓張名果,號通玄先生,由于他年紀很大,所以人們在他的名字上加一個“老”字,表示對他的尊敬。相傳他久隱于山西中條山,武則天曾遣使者去召見他,他裝死避過,后住在恒州山中,世人常見他倒騎白驢,日行數萬里。休息時即將驢折疊,藏于巾箱。因為他經常手中拿著道情筒(漁鼓的前身),所以后世人們就把他看作是“道情”(一種傳統說唱藝術,多是游方道士宣傳貼近民眾生活的因果報應、離塵絕俗、勸世行善)的祖師。
藍采和最早見載于南唐沈汾的《續神仙傳》,里面記載了他“似狂非狂”的瀟灑模樣:他常穿破藍衫,一只腳穿只靴子,另一只則光著腳丫子,有人施錢給他,他大都送給貧苦人。傳說他一個大男人提著花籃,是因為藍采和少年時跟著爺爺學習采藥行醫,成仙后手里提著的藥籃就成了法器,包治人間百病。作為“放蕩不羈愛自由”的美男子,愛美的他開始往籃里插花,于是藥籃變成了花籃。
關于何仙姑的故事很多,她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因為在荷花形里面羽化登仙,故雅稱“荷仙姑”。民間還有一種說法,說何仙姑原來的法器并非荷花,但因為百姓總編排她和呂洞賓的緋聞,讓她很苦惱:“仙姑一到問洞賓,我與洞賓實無情。世事一入凡人口,千擔河水洗不清!”悠悠眾口,積毀銷骨,何仙姑于是以美而不妖的荷花作為新的“武器”,以表達自己的高潔。
韓湘子則據說是韓愈的侄孫。少年時就桀驁不馴,對官場之事不感興趣,唯獨喜歡修煉道法。“紫簫吹度千波靜”,在民間神話傳說中,韓湘子的紫金簫為南海普陀山紫竹所制,可使萬物滋生。有一天夜里,他在海邊吹簫,身旁出現了一只銀鰻。伴隨簫聲,銀鰻在月光下起舞,化作天仙般的龍女。兩人以音律會友,相伴數日。有一天,龍女沒有再來,韓湘子不知緣由,悲憤地摔斷了心愛的玉簫。一位漁婦走過來對他說:“實不相瞞,前幾夜在月下歌舞的乃是東海龍王的七公主。因事情敗露,被龍王關在深宮,不能前來相會。今天她叫我奉獻南海普陀神竹一枝,以供相公制仙簫之用。望相公制成仙簫,譜寫神曲,以拯救龍女脫離苦海!”
據《續文獻通考》記載,曹國舅則是宋代丞相曹彬的兒子,性格安恬。有一天,漢鐘離和呂洞賓游至他修道之處,問他:“你閑居時修養什么?”國舅答:“其他的無所作為,只修道而已。”二仙問:“道在哪里?”國舅指著天。二仙問:“天又在哪里?”國舅指著心。鐘離笑道:“心即天,天即道,你已經洞悟道之真義了。”于是授他《還真秘旨》,令他精心修道。不多久,他由漢鐘離、呂洞賓引入仙班。因為曹國舅曾是為官之身,當時官員上朝都會手持笏板,所以笏板便成為他的法器,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
的確,八位神仙都非常厲害,以至于張四郎、徐神翁兩位只能獲得提名,最終未能入榜。但是,為什么就偏偏要八仙呢?就不能增加名額,成九仙、十仙嗎?
有學者認為,八仙的故事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易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八”這個數字有很深的文化意味。“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乾、坎、艮、震、巽、坤、離、兌,八卦代表了世間各種各樣的事物。而八仙分別對應了八卦,也就代表了蕓蕓眾生。
時光流逝,人們仍然喜愛八仙。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八仙代表了各行各業、形形色色、有自己的風格、有自己的優點、也有自己的缺點的普通人。傳奇的故事或許飄渺,但飽滿親切的人物性格并不遙遠。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
(源自“國家人文歷史”)責編:何建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