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從紅

從女兒三年級開始,我們就和孩子一起進行名著類的閱讀(一二年級是集中識字的階段,到三年級時,她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為了培養小女的閱讀興趣,我和孩子媽媽會給她繪聲繪色地講很多名著中的精彩情節,女兒經常聽得如癡如醉。漸漸地,她有了自己閱讀、自己探索的興趣。這個時候,我就從講述者抽身出來,成為她的一個陪讀者。
有了讀書的興趣之后,四年級開始,女兒進行大規模的閱讀,古今中外、科技藝術、軍事體育、文學歷史均有涉獵。漸漸地,在閱讀當中,她開始有了偏向和鐘愛——文學和歷史,并逐漸地和自己的未來發展聯系起來。之后也深刻地影響了她以后對大學專業的選擇。
讀書,逐漸成了小女的一種生活方式:在臥室、在衛生間、在客廳,都擺滿了她要閱讀的書。
有好多次,我們聽到她在抽泣,過去一看,是她被書中的情節所感染;有好多次,夜里很晚了,她的臥室一直亮著燈,我們推門一看,她還沉浸在閱讀中……
粗略估計了一下,從三年級開始到高三畢業,她大約讀了400多本書。有的書是多次反復閱讀,比如《紅樓夢》和《巴黎圣母院》等書籍,就讀過四五遍。小學三年級到高中三年級,10年的時間,平均每年讀書應該有40多本。
對孩子而言,閱讀積累到一定程度,主動寫作就成了自然而然的行為。
很多時候,女兒在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科作業之后,就開始寫作,并且堅持不懈。甚至在緊張的期中期末考試準備期間,她的寫作也不曾間斷。即使到了高三,在沒有老師要求的情況下,她也要自己寫作,或對家鄉生活的描述,或對某一問題的思考,或對現實的分析,或對歷史的回顧。主題不確定,格式不統一。堅持下來就有成果,后來證明這種大量的閱讀和寫作,不但提升了她的文學修養,鍛煉了她的寫作能力,還讓她逐漸找到了自己的學術興趣點,明確了未來發展的方向。
其實,由于閱讀的底子打得扎實,孩子不僅擁有了自信,還發展了在其他方面的學習力。比如,女兒初中時數學成績很差,也曾畏懼過數學,后來她堅持不懈,逐漸掌握了學習數學的能力,最終考入了心儀的大學。
最后,我還想和家長朋友們明確一個觀點:任何企圖通過上課外班這種短平快的方式來提高語文成績、提升語文素養的想法,都是不可取的。要想幫助孩子真正提升語文素養、涵養氣質、豐富情感,那就重視閱讀吧。因為只有大量廣泛地閱讀,才能豐富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才可以讓我們更加理性地看待現實問題。人的素質提升和氣質培養是可以在閱讀中形成的,而且是潛移默化的,只有內心世界充實,才會讓人堅定。
(源自《文摘報》)責編:何建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