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葡萄媽

孩子必須管教,教育絕不僅僅是快樂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潘多拉效應”,意思就是,很多時候越是禁止別人做一件事情,就越能引起別人的好奇心。
前幾天在外面吃飯時,隔壁桌有兩個孩子,本來乖乖地坐在座位上,后來,覺得無聊的哥哥就拿著叉子,一會兒敲敲桌子,一會兒敲敲杯子,一會兒敲敲面前的碗和碟子,開心得就像發現了新大陸。弟弟很快也加入其中。看到別人投來責備的眼神,爸爸攔了一下,并呵斥道:“不可以敲碗筷!”孩子們安靜了一小會兒,又開始試探性地輕敲,然后越玩越興奮。
剛從洗手間回來的媽媽見狀,立刻把兩個孩子手上的叉子搶了過來,認真地問他們:“你們為什么要用餐具敲桌子?”哥哥猶豫了一會兒,告訴媽媽,他只是想知道用鋼叉敲其他東西會是什么聲音。而弟弟則是看哥哥玩得很開心,所以才跟風一起玩。
聽完這些理由,媽媽看著兩個孩子,說:“餐具是用來吃飯的,不是樂器,也不是玩具。你們弄出來的聲音,吵到了別人,這是不對的。以后不管在家,還是在外面,都不應該這樣做,知道嗎?”
兩個孩子點點頭,乖乖認錯,保證下次不會再犯了。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一些錯誤行為,只是因為好奇。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探究周圍世界的未知事物,是人類普遍的行為,是人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生物意義的穩定需要。
有些事,父母越是不讓做,孩子越是忍不住想去做。所以,立規矩的時候,要明確告訴孩子理由,讓孩子明白其中的對與錯,幫助孩子理解規則。
在一個家長溝通群里,有個媽媽跟大家抱怨,她家兒子剛上三年級,非常喜歡看動畫片,一旦開始看,就一整天都盯著電視。所以她給孩子定了一條規矩:每天只能看一集動畫片,而且要在作業完成以后才能看。堅持了一周以后,兒子跟媽媽商量:“我今天能不能先看動畫片,看完以后再寫作業,今天作業不多。”
當時媽媽覺得,破例一次也不是什么大問題,反正作業還是要寫的,于是同意了孩子的請求。沒想到這一次破例以后,孩子就隔三岔五地提出先看動畫片再寫作業的要求,而且還從只看一集,到兩集、三集……不知不覺中,當初制定的規則,統統都被打破了。
其實,這就是因為陷入了“破窗效應”的怪圈: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去打壞更多的窗戶。
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不管,就會誘使人不斷重復犯錯,甚至會變本加厲。給孩子立規矩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一味地縱容,把規矩當成擺設,就會讓孩子不斷挑戰底線。當規則被孩子打破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父母若不及時糾正,問題就會越積越多。
只有當孩子一犯錯,父母就出來阻止,孩子才能更好地堅守規則。
綜藝節目《育兒大師》里,有一個爸爸給女兒輔導作業的時候,給女兒拿了一支雪糕,讓女兒邊學習邊吃。但是媽媽看到后,非常生氣,便呵斥女兒。一旁的爸爸看到女兒不知所措的模樣,就解釋說他只是想讓女兒放松一下。而且爸爸覺得,不就是吃個雪糕嘛,又不是經常吃,能有什么影響?
可媽媽還是拿走了女兒手里的雪糕,并堅定地說:“現在是學習的時間,不許吃。”然后,媽媽轉身對爸爸發飆:“你最起碼得等女兒學完了再給她吃,好習慣養成不容易,你每次都要來搗亂一下!”
孩子夾在父母中間,不知道雪糕到底能不能吃,最后哭了起來。
為什么孩子不知道怎么做?原因就是孩子不知道應該聽誰的。這就像“手表效應”:當一個人只戴一只手表時,他知道現在是幾點。但當他戴著兩塊不同時間的手表,就容易失去對時間的判斷。
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如果父母有一方唱反調,孩子就不知道應該聽誰的,最后什么規矩也立不起來。只有當父母的教育戰線一致時,規矩才能有效立起來。
有網友分享了一個故事。高鐵上有一對母子,小男孩大概五六歲,坐在座位上總愛動來動去,還會故意踢前面乘客的靠背。媽媽警告他以后,小男孩也只是安靜了一小會兒,就又開始動來動去,還跳下座位,在車廂里跑來跑去。
乘客對此非常反感,媽媽也生氣了,直接把小男孩拉到車廂連接處的空地上,讓他罰站。小男孩伸手想要媽媽抱抱,媽媽直接后退一步。小男孩頓時噘起嘴,想哭出來。媽媽毫不心軟,嚴厲地說:“我警告過你兩次了,你把媽媽的話當耳邊風了嗎?”看著媽媽嚴肅的模樣,小男孩有些害怕,更加想讓媽媽抱抱。媽媽還是不為所動,勒令他在那里站10 分鐘。那10 分鐘里,媽媽就坐在不遠處一直看著,小男孩一直小聲哭著,旁人看得都心軟,紛紛勸媽媽算了。
媽媽說:“小孩做錯事,不聽教,就應該接受懲罰,要讓他長長記性。”懲罰結束后,媽媽帶著他給周圍乘客道了歉,才牽著他的手回到座位。這之后,男孩坐在座位上安靜地吃著東西,再也沒鬧。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的一番話:“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這是不言而喻的。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孩子必須管教、必須懲戒,必須讓他知道,教育絕不僅僅是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