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利利
(西安思源學院,西安 710000)
2021年11月19日,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召開了2022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指出2022屆高校畢業生人數規模預計在1 076萬人,同比增加了167萬人,由此可見高校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復雜。盡管就業形勢越發嚴峻,但仍有不少高校畢業生依然趨于“慢就業”“緩就業”狀態。
2018年7月,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 009名受訪者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72.9%的受訪者周圍有“慢就業”的大學生,其中62.4%的受訪者認為沒提前規劃好未來是大學生選擇“慢就業”的最常見原因。而42.7%的受訪者則認為原因在于不知道什么工作適合自己;36.7%的受訪者想“錯峰”就業;34.3%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水平不夠,得先彌補短板;28.0%的受訪者計劃創業,先了解市場環境;27.8%的受訪者想要“喘口氣”,適應角色轉變,沉淀自己;25.7%的受訪者選擇繼續深造或參加社會活動;11.3%的受訪者打算進入自媒體、網店等新業態等[1]。
《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發布,智聯招聘圍繞就業去向、就業預期等維度反映了不同學生的就業現狀。調研顯示,2022屆高校畢業生中,50.4%的畢業生選擇去單位就業,比去年下降6%。而自由職業者占比18.6%、“慢就業”占比15.9%,“慢就業”比例均較去年提高3%。智聯招聘相關負責人提到,這是繼2021年之后連續第二年呈現單位就業比例下降,慢就業比例上升的特征[2]。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緩就業”現象日益凸顯,并逐漸成為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畢業生就業環境中的新常態和新問題。
慢就業是指部分高校畢業生既不準備立即就業也不計劃繼續學習深造,而是暫時選擇去支教、在家陪父母、創業考察或準備各種類型的考試,慢慢考慮人生理想、人生道路的現象。據了解,對于我國越來越多的“90后”畢業生來說,“畢業即就業”的擇業觀逐漸得到了“松綁”,而“慢就業族”和“緩就業族”正在日趨突出,這主要表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受“體制內鐵飯碗”這種傳統就業思想的影響,很多畢業后的大學生為此花費了一兩年甚至更久的時間,逐漸成為“慢就業”一族。
為了深入研究某高校畢業生的“慢就業”現象、特征及所產生的不良影響,采用了調查問卷方法,設計并發放了調查問卷495份,回收有效問卷47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5.35%。從調查對象的性別分布情況來看,其中女性占比為59.35%,男性占比40.65%。從調查對象所學專業的分布情況來看,涉及財務管理、電子商務、人力資源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工業工程、投資學等多個專業。此次調查問卷在設計過程中除了包含基本信息、畢業后的選擇、慢就業態度等問題外,還突出設計了一些題型,旨在了解學生“慢就業”態度和“慢就業”選擇背后的具體表征,經過整理,可以得出圖1所示結果:

圖1 高校畢業生就業選擇Fig.1 Employment options for college graduates
經過調研,“慢就業”的具體特征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提升自我,繼續深造。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傾向于通過考研來提升自己,希望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能夠更有希望找到自己喜歡、理想的工作。部分畢業生為了提升自身綜合能力,不急于投入一份自己并不滿意的工作,而是先利用畢業后的一兩年時間,集中去學習能夠幫助自身更好就業的專業技能,并考取專業相關的技能證書,以此來作為理想工作的“敲門磚”,提高自身競爭優勢。
二是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追求“體制內”的“鐵飯碗”。一方面,現在的“90后”“95后”畢業生的家庭條件相對來說比較寬裕,與此同時“晚婚晚育”導致他們畢業后不急于去工作賺錢養家,對于部分畢業生來說,他們有了更充足的時間、環境和條件去選擇公考。另一方面,2020年以來,受疫情影響,不少的實體經濟面臨了巨大的壓力和風險,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和家長對國家機關、事業單位這一“體制內”的“鐵飯碗”這類崗位更加期待和向往。
三是定位不準,現實與理想不匹配。部分高校畢業生在校期間沒有做好職業規劃,對自己的就業方向和目標定位不準,對就業涉及的各個方面要求比較高,不但對薪酬待遇、工作環境、工作時間等方面要求高,對整個職業發展前景、企業規模也有一定的要求,但與此同時,自身的綜合實力又與就業期望不匹配,于是出現了一種現象:企業招不到員工、畢業生找不到工作。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被谶@一視角,從個人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等層面剖析“慢就業”現象日益凸顯的原因,為更好地解決“慢就業”中出現的就業難問題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

圖2 “慢就業”成因關系圖Fig.2 Causes of “slow employment”
2.1.1 職業發展規劃
部分高校畢業生在大學期間側重于專業知識的掌握與學習,沒有認識到職業發展規劃是大學的一門“必修課”,因此沒有在對自身全面了解的基礎上形成準確的職業定位,從而也沒有進行清晰的職業發展設計,這使得他們在擇業過程中存在盲從性、隨機性,形成了一個求職失敗-再求職-再失敗的惡性循環,最終將催化“慢就業”現象的發生。
2.1.2 個人心理預期
個人就業心理預期是指高校畢業生在對自身的專業背景、學校層次、個人榮譽、成績等方面了解的基礎上,對于自身未來的就業方向、就業環境、就業崗位待遇、職位發展空間等方面的期望及預先的心理設定。這一預期因人而異,導致部分高校就業生的就業需求和就業崗位供給存在一定的偏差,這種偏差最終導致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慢就業難題。
2.1.3 個人綜合素養
高校畢業生的個人綜合素養是找到理想工作的奠基石。部分大學生在校期間沿襲高中之前埋頭苦讀的學習方法,忽視了個人社會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動手實操能力、學習能力等各個方面的培養,進而在畢業找工作的過程中因與崗位要求不匹配,接連失利。無論是從職業發展規劃的角度,還是個人心理預期或是個人綜合素養來看,都是影響就業質量的個人內部因素,最終都將導致“慢就業”現象的發生。
據統計,2020 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突破百萬億,達 1 015 986 億元,比上年增長 2.3%,人均可支配收入 32 189 元,比上年增長 4.7%[3]。部分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相對來說比較寬裕,剛畢業的大學生不用急于找工作掙錢,他們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有一定的經濟條件和時間條件追求自身及家長所認為的理想且體面的工作,從而錯失了一定的就業黃金期,執著于追求自身所謂的理想工作而出現慢就業,甚至不就業的情況。
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使得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第三產業的崗位需求在不斷增加,人才市場越來越傾向于注重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能力,但受限于各個方面的影響,這種人才的需要與供應沒有達到一定的平衡,由于區域發展不平衡導致南北方經濟發展存在較大差異,從而造成北方學生“出不去”,東南沿海地區招不到員工的現象逐漸凸顯。
正確、健康的就業觀對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行為產生了直接影響,從學校角度來看,增設相關課程,提高當代大學生合理健康地制定職業發展規劃的能力,增強他們對于就業能力、就業態度、就業素養的重視程度,積極聯合校外企業,組織各類招聘會,為學生順利就業提供渠道。積極宣傳并提倡響應國家發展戰略號召,動員大學生下“基層就業”,在實現學生的個人價值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社會價值。從家庭角度來看,健康、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大學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方面,家長要意識到培養子女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性,在尊重他們選擇的基礎上,加以正確引導,關注子女自身能力的提升,既要學會放手,又要在恰當時機通過自己走過的人生歷程和豐富的人生閱歷,向子女提出合理建議,從而積極幫助其樹立健康向上的就業態度,最終達到順利就業的目的。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社會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靈活就業不斷豐富發展。社會發展推動了網絡直播銷售、線上教育培訓、互聯網醫療等行業的發展。在這一就業形勢下,高校應形成既符合時代特色又緊密依托專業的教學體系,加強職業價值觀教育,針對目前的就業形勢開展數字化就業培訓,拓寬學生就業渠道,幫助學生樹立適應時代發展的靈活就業理念,逐步接受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崗位、新職業和新變化。
大學生應了解自己的專業背景、就業前景,在此基礎上培養自身對于專業的認同感、自信心及對于未來就業方向的認識,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升社會實踐能力、動手實操能力及創新精神等綜合素養,課余時間積極參加各種志愿服務活動,參加各項比賽競賽。進入大三后,積極參加各種模擬招聘活動,提升自身求職技能,加快角色轉變,合理定位求職方向,實現積極就業[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