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州窯位于邯鄲市磁縣觀臺鎮和峰峰礦區彭城鎮一帶,創燒于北宋中期,并達到鼎盛,經南宋、元明清延燒至今。磁州窯瓷器造型豐富、品種繁多,胎質較粗、格調粗獷,紋飾灑脫活潑,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山水風景、動物花鳥、人物故事、詩詞歌賦、民謠俗曲皆可入畫,磁州窯是當時北方影響最大的民間窯場,影響遍及河南、山西、陜西、山東、江西、安徽和廣東等地,形成龐大的磁州窯系。
2014年3月20日,在北京798國際藝術園區,一位來自磁州窯故鄉——河北邯鄲市峰峰礦區彭城鎮的小伙子正式向當代著名雕塑大師陳寶國拜師,陳大師欣然收徒。因為之前他看過這位小伙子的雕塑作品,非常有功底和創意,愛才之心、提攜后生之意油然而生。這位得到大師欣賞的小伙子叫郭曉龍,是彭城鎮最年輕的省級注冊陶藝師和省級工藝美術家,磁州窯新一代瓷塑藝術傳承人。
郭曉龍,1988年3月出生在彭城鎮的一個陶瓷世家,其家族五代人都從事磁州窯陶瓷工作,其家庭被磁州窯文化藝術研究會授予“磁州窯陶瓷世家”、“磁州窯陶瓷藝術名家”等榮譽稱號。家庭環境的熏陶和小時候的耳濡目染,曉龍幼年便對玩泥巴捏泥人非常感興趣,六歲開始在父親指導下學習書畫藝術,十歲時師從著名陶瓷藝術家劉珂學習繪畫。十三歲時,又師從武計凌老師開始學習國畫,其多幅作品先后榮獲省美術家協會獎勵。
高中畢業后,他到河北師范大學美術系雕塑專業進修,畢業后回到家鄉彭城鎮潛心于自己鐘愛的陶瓷雕塑事業。彭城古鎮有著深厚的磁州窯歷史文化底蘊和眾多陶瓷藝術大師,這讓他有幸學到許多陶瓷技能和知識。這段時期,他先后到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劉立忠、任雙合、閆保山和陶瓷雕塑家王興的陶坊和工作室,學習磁州窯制作最基本的拉坯、紅綠彩、黑白刻、鐵繡花等傳統技法,同時他還外出拜師求教,河南著名民間雕塑家陳先智、邢臺學院的郭英、天津美術學院韓金山等老師都對其進行了精心指導。十八九歲的男孩子正是貪玩的時候,當許多男孩子沉溺在電腦前玩游戲或外出聚會游玩的時候,他卻每日坐在寂靜的條洞內與陶泥為伴,緊盯器皿,雙手或雕刻、或捏坯,眼睛里除了專注還是專注,無時不刻的工作似乎成了他的標簽,這對于愛玩愛鬧的80后來說匪夷所思,然而他卻說:“我喜歡磁州窯,工作就跟玩一樣。”把自己學到的書畫、雕塑理論充分運用到實踐之中,每日重復著單調的和泥拉坯、精雕細刻工作,因為他深知耐得住寂寞才能擁得繁華,寂寞是一個人成功的必修課。
經過兩年多的刻苦學習再加上名師的指點,曉龍打下了堅實的陶瓷技藝功底和基礎。2008年他被授予省工藝美術家稱號,成為磁州窯新一代瓷塑藝術的傳承人。郭曉龍心底一直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創立自己的陶瓷工藝創作室,將磁州窯藝術發揚光大,他一直在豐滿著自己的羽翼,在寂寞中期待著展翅高飛那一天的到來。
2010年,曉龍和同樣愛好陶瓷的哥哥一塊兒在自家的院子里安裝了煤氣小窯爐,成立了自己的小陶坊,開始了獨立的陶瓷創作之路。但創業之路是艱辛的,對從事陶瓷的人來說更是如此。創業伊始,困難重重陷困局。技術、營銷、資金三大難題一齊向他們壓來,首先是生產技術問題,泥料的配比、窯爐火候的掌握,看似簡單實則復雜,一個微小的差別和疏忽就能讓整窯作品報廢;其次是銷售問題,因為獨立創作的作品沒有知名度,陶坊的位置又非常偏僻,客戶找不到,產品銷量少,而且賣不上價錢;第三是資金問題,曉龍的家庭經濟條件并不富裕,建窯爐、買原料、購設備的資金都是父母贊助,這樣一來家庭生活就更加緊張了。許多人勸曉龍別干了,趕緊出去打工掙錢養家糊口吧,可曉龍卻說,弘揚磁州窯文化是我的最大心愿,我的夢想就是要在磁州窯這塊藝術的天地里干出一番事業來,既然選擇了創業這條路,就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進退維谷之時,當地就業部門得知了郭曉龍面臨的困境,幫他申請加入了正在全省開展的“創業幫扶工程”,并派幫扶人員專門幫他做市場調查,還聘請專家為他提供個性化、專業化的咨詢、指導和服務。就業幫扶增強了郭曉龍的創業動力,激發了他的創業激情,郭曉龍決定在傳承磁州窯藝術特色的基礎上,另辟蹊徑發展陶瓷雕塑,他一方面臨摹南北朝和隋代的青瓷佛像雕塑,另一方面創作現代題材的陶俑。隨著品牌的形成和知名度的提高,北京、上海、廈門等地的賓館、會所和收藏家相繼訂購郭曉龍的作品,他的瓷雕藝術逐漸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很多以前從事磁州窯藝術的老藝人們下崗失業,郭曉龍咨詢當地就業部門后,到眾多老藝人家登門拜訪,將他們請到他創立的磁州窯藝術研究中心工作,他帶領著越來越多的下崗失業人員共同致富,共同弘揚磁州窯藝術。
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郭曉龍認識到,品牌是他永恒的追求,而“獨具特色”和“與眾不同”是打造品牌的法寶。品牌不是靠文字和口號來締造,而是要靠產品和創意。產品是代言,文化是核心,品質是保障,認同是關鍵。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曉龍要在磁州窯宋金元時期的白底黑花和紅綠彩等傳統藝術基礎上開拓出一條全新的、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于是,他決定把自己的創作重點放在陶瓷雕塑上。經過無數次的試驗,他選中含鐵量高、粗糲挺硬、質感較強的大缸土,燒出的雕塑兼具青銅的高貴、石雕的厚重,又有瓷雕的樸素,充分顯示了磁州窯特有的雄渾豪獷的藝術風格。為學習當代陶瓷雕塑設計理念,2011年他又到邢臺學院雕塑系進修學習,學院教育加上自己的傳統技法訓練與積累,讓曉龍如虎添翼,創作理念和水平有了一個大的躍升。2011年7月,他把自己的陶坊搬到了磁州窯富田遺址,在一個古窯上正式掛上了“曉龍瓷雕”的牌子,創辦了“曉龍瓷雕”工作室。這期間,他先后創作出了“老子出關”、“達摩面壁”、“鐘馗嫁妹”、“關公夜讀”、“龍之尊者”以及“磁州窯火”、“杜康造酒”等系列作品。在創作中,曉龍創造性地把當代時尚元素融入到磁州窯傳統的藝術風格之中,形成了“粗獷與文韻相結合、豁達與細膩相統一”的特色,得到了市場和專家的廣泛認可。2012年,他的瓷雕作品“貴妃醉酒”在“峰峰杯”河北省陶瓷設計大賽中榮獲獎項。在之后的創作中,郭曉龍在傳統雕塑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創作了迎合現代人審美的“糖葫蘆”、“足球娃娃”等一批陶藝作品。
2013年11月,磁州窯收藏協會副會長王保付先生慧眼識才,力邀郭曉龍共同創辦了“磁州窯藝術研究中心”,一手挽起寶貴的磁州窯藝術傳承,一手開創適應現代的陶瓷雕塑新風,曉龍每日指導十幾個愛好陶藝的年輕人在古色古香的磁州窯條洞里潛心創作,古老的磁州窯文化藝術在青年一代人中得到了繼承、發展和創新。
隨著接觸的人越來越多,郭曉龍發現許多人對磁州窯文化并不了解,甚至包括許多當地人,于是他萌生了一個想法,想讓更多的人了解磁州窯,把磁州窯文化傳播出去。作為一名80后手工匠人,為了讓這些“老手藝”得到“新傳播”,獲得“新生命”,郭曉龍萌生了用短視頻來記錄、來展現的想法。為了讓作品更接“地氣兒”,他找來了專業的導演和攝影師,從創意、策劃入手,在制陶過程中加入故事情節,讓傳統工藝以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呈現給大家。在抖音短視頻中,“郭窯主”把制陶技藝搬上了網絡,讓磁州窯走上了“網紅之路”,用詼諧有趣的小故事收獲了無數網友的點贊。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郭窯主”便收獲了1763位忠實粉絲和累計超過20萬的瀏覽量,實實在在地將磁州窯文化傳播到了千家萬戶。網友評價道:傳承不止,匠心不滅。郭曉龍不忘初心默默守護家鄉的文化之“魂”,他敢于創新、樂于創新,使傳統工藝綻放出了時代光華。如今,郭曉龍已建立了自己的藝術公司——原素陶藝有限責任公司,工作區搬到了彭城古老的東閣遺址,為自己下一步做大、做強自己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郭曉龍深知,自己在創業的道路上剛剛起步,只有不斷地提升本領,打造自己的特色,才能走出一條成功的創業之路,他有著一顆充滿激情的心,一顆不甘平庸的心,一顆推陳出新的心,在傳承、發揚磁州窯藝術的道路上,他正甩開大步,風雨兼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