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茂森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壺被譽為“茶具之王”,隨著時代的發展更是衍生出紫砂花盆、紫砂雕塑、紫砂文房等一系列器具,紫砂陶刻也是隨著紫砂的發展而衍生出的另一種藝術形式,紫砂陶刻作為紫砂器具中最為常見的一種裝飾,集金石、書法、繪畫于一體,讓紫砂壺上升到新的藝術層次,表現出更為深刻的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紫砂陶刻最早見于明末清初,為清代陳曼生初創,他將自己的所思、所想以陶刻的形式刻于紫砂作品上,切壺、切茶、切情、切理,增加了作品的意趣,為當時各方紫砂藝人所效仿,陳曼生之后,又有鄭板橋、吳昌碩、任伯年等一大批書畫金石名家筆涉紫砂、怡情陶刻,極大地提升了紫砂作品的藝術品位,這也奠定了當今紫砂藝術在世界陶瓷藝林中獨樹一幟、不可動搖的地位。
紫砂陶刻發展至今日益完善,它有三大優勢,一是適用的器型十分廣泛,無論是實用器還是觀賞器,如花盆、香筒、茶壺、賞瓶等都能做出相應的刻繪,豐富作品的審美;二是陶刻起源于金石篆刻,歷史悠久,本身的題材十分多樣,涉及花鳥、人物、山水、草蟲等各方面,能依據不同器型做出不同題材的刻繪,相互呼應,體現了東方文化的格調和氣韻;三是陶刻審美文人化,陶刻藝術與中國幾千年的書法、繪畫息息相關,陶刻者必須具有較高的文學修養和書法繪畫水平,文人畫的審美情趣提升了作品的格調,錦上添花。欣賞紫砂作品“將軍壺”(見圖1),此壺器型威嚴莊重,圓潤敦厚的身筒給人以張力,壺底圈足,平添幾分挺拔大氣之感;流、把上揚,有龍躍之勢,氣勢十足;壺鈕為秤砣造型,象征著公平。壺如其名,整壺造型如同一位威嚴的將軍,身材挺拔、氣勢凜然、不怒而威。根據器型,壺身刻繪趙公明元帥,只見其頭戴鐵盔,一手持鐵鞭、一手持元寶,身披金甲、騎跨黑虎、雙眼圓睜、胡髯長,面目莊重威嚴,讓人心生敬畏。整幅刻繪刀法細膩、深淺不一、主次分明,刻繪者采用各種刀法以表現人物的面貌、神態、衣著等細節,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同時人物旁邊題銘“趙公明元帥”點明主旨,與繪畫相呼應,構圖主旨明了、主題突出、賞心悅目,人物威嚴莊重的形象恰到好處地與器型相呼應,錦上添花,增加了作品的意趣。陶刻以書畫為基礎,但陶刻又難于書畫,除了書畫所需的想象力、結構布局能力,陶刻還需要刀功深厚,各種刀法運用自如,以更好地表現題材,刀法需流暢、需有層次感,如此才能讓作品更加生動,讓人體會到無窮的境界。

圖1 將軍壺
在道教傳說中,趙公明被玉皇大帝敕封為玄壇元帥,同時又敕封他“掌賞罰訴訟、保病禳災之神,買賣求財,使之宜利”,又能“至如訟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釋,公平買賣求財,公能使之獲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隨著民間傳說的流行,趙公明被人們供奉為財神,他一手持有金元寶,象征著道教的武財神;一手持鐵鞭,則又意味著趙公明是一位除瘟禳災的武將神仙。財神文化在中國十分盛行,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舊時社會,老百姓們一年四季都要掙錢過日子,那當然更要注重身體健康、無災無病。老子曾經這么說過,人為了吃飯、穿衣而賺錢奔波勞碌是應該的,可如果人為了吃飯穿衣奔波勞碌到損傷身體就非道之法了。放到當代,科技不斷發展,生產力得到快速發展,在物欲橫流的社會,大多數人都實現了溫飽,可為什么還是有人沉迷于金錢的力量,很多人忙忙碌碌只為了更多的錢財,可依然不能快樂和滿足。或許,趙公明元帥那公正的形象正是提醒我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開源的同時也要節流,不要浪費資源,現代社會很多人都抱著及時行樂的想法,各種購物消費,有很多不必要的開支,當過分的消費形成習慣,我們也留不住錢財,所以金錢是最公平的,我們要時刻謹記,該花的一分都不能省,不該花的一分都不浪費。紫砂作品“將軍壺”以陶刻形式將財神趙公明的形象融入作品,讓財神文化與之交融,引起人們對當代金錢觀的思考,極具現實意義。
紫砂壺是傳統的,但也是屬于當今這個時代的,與時俱進是它最大的魅力,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它始終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基礎上融入時代審美和時代文化,紫砂陶刻作為重要的裝飾形式,更是將傳統文化更好地融于作品中,引起當代人現實意義的思考,讓傳統與時代相連,身為一名紫砂陶刻人,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讓陶刻作品具備更強的生命力,給人以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