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近年來,德州市委提出“堅定不移壯大工業實體經濟,把先進制造業作為核心選項、頭號工程”,工業實體經濟發展速度質量顯著提升。尤其近兩年受疫情影響,工業經濟面臨巨大壓力。德州市再次提出培育壯大特色產業集群,著力構建獨具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把比較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和經濟優勢。采取一縣一業或多業的策略,把特色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形成支柱產業和拳頭產品,推進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特別是功能糖產業已成為德州市工業智造的新亮點。
區域內已基本形成了大宗功能糖產品規模化生產為主,多種類生物發酵產品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產業集中度逐年提高,成為全國知名的功能糖產品制造中心。
經過行業之間的不斷兼并,企業的數量出現斷崖式下降,但是其生產規模卻有了大幅度的擴大,逐漸形成了以功能糖企業聚合的特色產業集群。在產業集群中一些大企業、大集團逐漸占據行業的主導地位,形成了一批跨地區、跨行業且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和集團。
近五年來,在功能糖特色產業集群中,大部分企業在研發方面投入的資金占銷售收入的4%左右,有小部分高技術含量的企業占比達到10%左右;制定的關于食品安全的標準國家級的6 項,行業級的12 項,團體級的19 項,幾乎涵蓋了功能糖行業各個分支領域的產品要求,同時還涉及節能環保、綠色制造和醫養健康等多方面的內容。因此,功能糖特色產業集群中的標準體系逐步完善,產業內的集成水平和生產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倒逼生產工藝創新,產品質量有了顯著改進,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成果數量也在逐年遞增。
功能糖特色產業集群基于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理念開展綠色產業鏈分析及碳排放評估研究,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同時,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也逐步提升,并制定實施了一系列的氣、水污染防治政策及相關標準。
隨著區域內軟實力的不斷創新升級,功能糖特色產業集群的“硬實力”也在不斷提升,先后創建了59 個國家級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18 個中國輕工業重點實驗室和22個中國生物發酵行業專項技術中心;在科學技術的帶動下,集群內企業的生產設備逐漸走向大型化、專業化、高科技的道路,部分高技術要求的生產設備也實現了國內生產和組裝,在技術上實現自主化,逐漸擺脫對國際上其他國家的依賴。
近幾十年,我國一直在推動生物技術的研發,產業化項目也大幅增加,產品市場的投融資、國外熱錢的利用和合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尤其是疫情來襲,讓人們更加深刻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因此,醫養健康產業也迎來了一次新的機遇。
德州市的功能糖特色產業集群中的產品主要涵蓋了8個大系列60 余個品種,低聚異麥芽糖、低聚果糖、木糖醇、低聚木糖、赤蘚糖醇、低聚半乳糖、海藻糖等產品生產規模居世界前列,國內功能糖市場中3/4 均來自于該區域,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也高達35%左右。截至目前,區域內的功能糖特色產業集群無論是聚集程度、市場占有率還是產品種類上都首屈一指。
目前,世界各國共同面對著新一輪的產業革命,即發展戰略性醫養健康產業。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區域內功能糖的特色產業集群也在不斷調整原有的單一生產結構。近年來,戰略性的醫養健康產業在推動區域內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優化等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德州市政府出臺了眾多的政策以加快發展功能糖特色產業集群,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一是積極出臺科技創新政策。德州市政府先后出臺各類促進科技創新意見和措施,積極鼓勵企業人才引進,營造尊重人才、重視科技的濃厚氛圍。二是積極助推產業項目建設。積極推進“建設一個堅強的領導班子、培養一支過硬的職工隊伍、建立一套科學的管理制度、創建一個有效的運行機制”。三是積極推進品牌戰略。近年來,德州市政府始終堅持品牌戰略,加快培育自主品牌的步伐,引導和激勵企業強化商標意識,加快推動從“做產品”向“創品牌”轉變,實現了商標品牌量的擴張和質的提升,以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數字文化功能糖特色產業因其所具有的高科技屬性和地域屬性等屬性特點,大城市相對來說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德州市功能糖企業雖然數量多達35 家,但是整體規模偏小、影響力偏低等問題突出。說明區域內的功能糖特色產業集群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企業規模整體偏小、領軍企業稀缺等因素影響了特色產業集群的市場競爭力。
強國必備的因素為“國際化”,特別是在我國的市場經濟已經處于新常態的背景下,要積極參與國際合作,進而不斷擴大市場占有率。但是德州市功能糖特色產業集群中缺少真正走出去的企業,需要進一步拓展全球市場以沖減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
企業內部的自我驅動及長遠發展的關鍵點在于企業數字化轉型。但是,經過數字化轉型之后,其帶來的實際效果與預期卻有較大的差距。只有1/3 左右的企業認為數字化轉型的效果基本達到預期。在制約原因中,投入過高而回報率偏低、缺乏數字化轉型的人才以及數字化技術與業務難以整合位居前三。
產業發展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成長壯大與城市發展聯系緊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城市的全方位發展會極大帶動促進產業發展,有助于豐富延伸產業生態鏈,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多“軟實力”;產業的不斷優化提升也會加快城市發展速度,增加經濟收入,提高城市建設水平,豐富城市內涵。一是通過建設產業集群,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匯聚優秀人才,同時把人才儲備提上日程,重視本地高校、科研機構的交流發展。二是廣泛借助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力量,為城市智慧化發展賦能,為集群內產業發展注入更多科技元素。三是通過互聯網運營系統,促進產業滲透、交叉及重組,構建產業體系,使產業集聚發展。
作為產業共同體,功能糖產業應“抱團取暖”,充分發揮集群力量,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并借助科技金融的力量,實現功能糖產業與金融業的深度融合,摸索出一條“產業+金融”的發展之路。
將資本吸引到重點項目建設中,培大扶強,聚焦糖城領軍企業,形成50 億級地方支柱企業,進而培育百億級行業領先企業,強化功能糖城品牌效應和聚集效應。加大企業與地方人才工作的交流、融合力度,實現人才資源共享,促進人才資源向人才資本轉化,發揮軍工人才效能,提高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制造水平,實現企業的跨越式發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