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朗
(景德鎮陶瓷大學,景德鎮 333000)
中國是最早發明陶瓷的國家之一,陶瓷藝術承載著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情感,經過幾千年的不斷發展,已經發展出完善、系統的陶瓷制作技藝,到今天早已融入國人的生活中,具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與歸屬感,成為空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陶瓷具有天然的親和力與感染力,現代設計師開始越來越多地應用這種材料去設計適合現代人生活的空間環境。
現代城市空間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環境場所,在兼備人文互動的同時,人們會對其產生意識上的認同感與文化上的歸屬感,城市公共空間是一個城市文化氣質與時代精神特征的實體化體現。隨著城市化的進一步加快,空間藝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中西方陶瓷藝術的相互融合,陶藝參與進公共空間發展必然成為趨勢,這也是現代設計師與陶藝家要深入探索研究的新課題。
陶瓷作品是由泥土成型經高溫燒成的一種無機非金屬物,物理與化學性質穩定,具有吸水率低、耐酸耐堿、易清洗、機械強度大等優良性能。適合做陶瓷的泥土遍布全球,所以制造成本相對低廉。陶瓷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當時已經出現了低溫陶器;到東漢時期中國已經發展出高溫瓷器,大大提升了陶瓷的各方面性能;宋代是中國陶瓷史的第一個高峰,各地窯口發現各具特色的瓷器,如具有代表性的“宋代五大名窯”:汝、鈞、官、哥、定,陶瓷技法得到極大地豐富;后來到元代更是發展出“二元配方”,中國首次成功燒制出成熟的大件器型的瓷器,為后世明、清第二個高峰打下堅實的基礎;到現代更是已經發展出各種高新科技的特種陶瓷,應用在航天、醫療、建筑等領域。縱觀陶瓷史可以發現,中國人不斷突破陶瓷材料的極限,拓寬材料的各項性能,以滿足當代人的生活發展需求。
傳統意義上的陶瓷分為兩部分:坯體和釉料。坯體是由不同的陶瓷原料配比而成,控制好原料的配比以及粗細,可以控制燒成溫度及解決變形與開裂等缺陷問題。陶瓷原料里不同的顆粒以及不同的氧化物,燒成后會出現不同的質感。制作者可以在泥巴半干濕的時候通過各種不同的工具在坯體上留下不同的表面肌理變化,這種人工的痕跡均會給人以溫暖的觸感。釉中加入不同的氧化物或色劑,燒成后會出現五彩斑斕的“窯變”效果。顏色釉以其豐富多彩的顏色變化可以表達出作者的創作情緒,應用在公共藝術中也更直觀地讓觀眾可以感受到陶瓷藝術的魅力所在,啟人深思。
在公共空間中往往要面對許多不同狀況的場景,而在現有的材料中多有其材料的限制與加工的困難,如石材硬而脆,細長的造型容易折斷難以運輸;金屬板材加工難度大不易塑形,對室外天氣變化敏感,尤其是酸雨長時間容易對其腐蝕,不易保存;木材更加是容易受到環境影響,難以長時間保存。 陶瓷在這方面就顯現出明顯的優勢,首先陶瓷在燒制前可以塑造出任意的造型,如大型的作品可以通過分件再拼裝組合形式來完成,靈活性高、維護成本低。
公共空間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服務大眾,可以理解成“共享空間”。那么設計師在設計時就要考慮大量人流的問題,還有選擇何種材料工藝去實施,包括鋪裝、材料、色彩、光線、壽命、安全性等大量的參數問題。陶瓷材料經過加工后以上的問題都能很好地解決,其裝飾性也是當今建材很好的標準之一。
陶瓷藝術想要更好地融入公共空間,要兼備功能性與裝飾性,這要求設計師要考慮整體風格形式,就必須充分研究空間設計的主題以及涉及的內容進行深入仔細地研究,并結合空間風格進行整體創作設計。室內空間案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朱樂耕先生為韓國首爾麥粒音樂廳所設計的“時間與空間的暢想”、“生命之光”大型環境陶藝。其中“時間與空間的暢想”作為音樂廳中的大型壁畫,兼顧了美觀性與實用性,達到藝術與功能的完美結合,這在以往的陶藝作品中是很少見的,因為這代表設計師除了要作品美觀之外,還要其它跨學科的知識進行一個綜合考慮,要做到這點并不容易。韓國著名的音響師全鎮龍先生就曾評價說:“音樂廳里的壁畫不僅藝術效果好,而且作為音響的反射效果也很好,中高音擴散豐富,低音既充分又溫馨”。另一個作品是由公共環境陶瓷藝術家余樂恩先生完成,在江西省博物館新館總序廳,一幅大型“江西山水人文圖”壁畫長21米、高9米,正面由72 000塊柴燒陶瓷像素接片拼接而成,背面則為陶瓷條板顏色釉。該壁畫以公共陶瓷藝術的形式把廬山、三清山、井岡山、滕王閣、贛江等江西名山大川容納其中,再現贛鄱旖旎的自然風光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增添了江西風景獨好的無限魅力,是江西版的“江山如此多嬌”。
室外空間案件中有代表性的是在北京海淀公園景觀設計的“三山五園”大型陶瓷壁畫,其體量大、數量多,且全部是手工成型的,保留了土的材質、火的淬煉,表現出一種自然、樸素的美感,具有原始的浪漫主義色彩。委托方想要在設計作品上融入海淀區三山五園的代表性元素,作者溝通后確定用手作泥卷成型工藝,大面積地做意象的山水云氣,再在泥坯上雕刻出萬壽山、香山和玉泉山穿插其中, 與背后的公園環境融為一體,特色極其鮮明,是陶瓷材料應用于公共環境空間的一個很好的案例。在中國國家大劇院的陶瓷雕塑“頌”也是其中的代表,人形的造型、精彩的塑造加上材質的特性,使其表現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讓觀者感覺是一組有溫度、有感情的作品。另外一個重要的例子是位于廣東番禺紫泥堂的文化創意廣場,該廣場由著名陶藝家曾鵬、曾力設計操刀,上面擺放了數十尊陶瓷人物雕塑,作者在傳統石灣陶瓷技法上推陳出新,用卷、捏、拍、打、雕、塑、貼等方法塑造出一具具以傳統戲劇人物題材為主的人物雕塑,造型復古又現代,神態語言簡潔而抽象,而且全部都是直接泥板成型,僅涂薄薄的黑釉,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泥土的質感與手工制作的痕跡,體現出一種對自然材料的敬畏與對人文的關懷。這些作品都是處處滲透著社會文化、歷史故事、地方特色,同時也反映著人類心理的審美需求以及個人文化的精神內涵,已經成為一種精神載體。
現代陶瓷藝術與公共空間的結合還處于探索階段,但是只要在創作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再結合具體環境,不同地域文化人文的需求,對設計價值進行不斷地創新思考,以多元化的姿態呈現,就能找到新的突破點,真正地讓藝術設計走進人民的生活。隨著國家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陶瓷藝術在空間設計中呈現出不斷發展的趨勢,總的來說,陶瓷藝術在空間設計中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