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專家:舒 瑾
(衢州市衢江區教師進修學校)

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寫作。(40分)
朱德在《回憶我的母親》里說:“母親那種勤勞儉樸的習慣,母親那種寬厚仁慈的態度,至今還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從長輩那里得到的教益讓我們受益終生。請你給家人寫一封信,告訴他們,你從他們那里得到了教益。
要求:(1)請以下面的文字為開頭:“爸爸(媽媽或其他家人):此時此刻我正參加人生中一場重要的考試。人的成長就在一瞬間,而讀懂你,就在那一刻……”;(2)信末署名為“小南瓜”;(3)不得出現個人真實信息(人名、校名等);(4)字數不少于500字。
這個作文題實際上是圍繞成長話題展開的。語文教材中初中必讀書目《傅雷家書》、成長主題單元課文教材綜合性學習與寫作板塊中,亦有不少與家人交流的內容。基于課標、源于教材,是衢州卷一貫的堅守。試題創設真實的寫作情境,讀者對象、寫作目的清晰:寫給家人長輩,目的是交流自己獲得的人生教益。讓學生進行真實寫作,展示真實的自我,辨識生活的意義,是該作文題的題旨所在。

在中考現場給家人寫信,交流自己從家人身上獲得的教益,在某一刻獲得的成長。這是驅動學生的個人生活情境,借助中考這個重要的場景,觸發學生通過寫作進行思考,咀嚼成長的瞬間,體悟家庭對自己的幫助,以此實現中考育人的命題意圖。要求中給定的文字雖寥寥數語,信息量卻不小,尤其是幾個關鍵詞需要關注:考試、成長、一瞬間、讀懂你、那一刻。再看題中文字:“……告訴他們,你從他們那里得到了教益。”可見寫作此文是否有交流感會是評價的重要指標。將這些文題要素聯系起來看——讀懂就是得到教益,得到教益就是成長。交流那一刻的感悟與教益,對話自己對成長的體悟是把握這個作文題的關鍵。
而“我”與成長事件的關系通常有兩種情況:參與事件與旁觀事件。旁觀性事件的寫作可以類似引導語所提的朱德《回憶我的母親》的寫法。參與性事件的寫作可類似于七年級課文《秋天的懷念》,但這類文章的選材容易側重于對“親情”的抒發,而對“教益”的提煉、評述顯得不足。在抒情中表達議論,從事件中發現生活奧義、獲得人生啟迪是這類作文提煉的難點。當然,參與性事件若能把瞬間細節寫生動,那一刻的感受與領悟會展現得更真切。
總之,本題需要考生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表達自己真實的心聲,對話家人、對話自己,通過寫作去讀懂家人、發現自我,追尋自己成長的足跡。這也正是“成長”這一大概念的情境化呈現。